•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治疗篇 > 正文
  • 试述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7-10-08 08:02:21
  • 核心提示: 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一样,都是通过刺灸人体体表特定的穴位,起到调整或诱导人体某些功能而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传统治疗手段。蒙、中医针灸是蒙医学与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蒙、中医针灸专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一样,都是通过刺灸人体体表特定的穴位,起到调整或诱导人体某些功能而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传统治疗手段。蒙、中医针灸是蒙医学与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蒙、中医针灸专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就生成发展历史渊源而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着诸多相似性和差异性。两者之间进行比较,应该寻找相似点,发现不同点,从相似之中发现不同点,在不同之中寻找相似点。两者之间进行比较还应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治疗原则、取穴分寸、穴位分布、选穴方法、操作手法、针具以及对针灸起效途径的认识等。

    l  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

        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属不同医学理论体系的相同作用产物。蒙医针灸的理论基础是白脉学说和气血运行学说。蒙医学认为针灸效应是:给予腧穴的刺激可能通过白脉系统传导和气血运行传至脏腑、器官、肢体的各部位,再回馈于脑中枢,脑中枢发出调整性指令后,机体做出相应性调整变化的结果。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的核心。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在生理上,有联系各组织器官,通行气血,抗御病邪和保护肌体的作用。人体内部的脏腑和外部各组织器官,通过经络的联系与调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穴位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针灸是通过灸刺穴位,畅通气血循环,打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机体功能而起效的。

    2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治病原则、选穴方法

        蒙医针灸以调理寒热,引病外出,协调整体,改变局部为治疗原则。多根据正常三根所依部位与病态三根窜行之场所附近取穴或在支配脏腑、器官、肢体之白脉走行及气血运行线路上取穴。中医针灸以①补虚泻实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一热则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一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一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为治疗原则。多依据辨证辨经一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

    3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取穴分寸和腧穴分布的异同性

        蒙中医针灸定穴同身寸尺量法中的同身寸的长度不同,蒙医针灸以拇指第1指节至指尖的长度为1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之第1指节处的宽度为1寸,四指并拢的宽度为2寸。中医针灸以拇指第1指节处宽度为l寸,中指第l指节至第2指节的长度为l寸,四指并拢宽度为3寸。蒙医脏腑穴位分布与中医脏腑穴位分布有很大的差异,蒙医脏腑穴位分布与脏腑解剖结构及功能所及部位有关。蒙医脊柱三穴中的主穴与旁穴和中医督脉及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的穴位有很多相似点,蒙医沿腹白线三穴中的主穴与旁穴和中医任脉及胃经、肾经、肝经上的穴位有很多相似点,面部及四肢穴也有很多相似点,中医的经外奇穴和蒙医的一些穴位很相似。

    4蒙医针灸与中医针灸手法和针具的异同

        蒙中医针灸手法与针具有很大的不同。蒙医针刺疗法又叫做穿刺疗法。早先,蒙医针刺疗法主要用于穿刺脓肿、水肿、血肿和干涸协日乌素,一般不留针,施治后需包扎,针后禁忌劳累和风吹雨淋,以免染上其它病症。只有在纠偏、纠错、收尾时才留针,且针灸合用。蒙医针刺主要以斜刺、直刺、雀啄刺与穿刺为主,或快速出针,不做其它手法。这可能与蒙医针灸一直多使用较粗大的金、银针有关吧。中医针刺以斜刺、直刺、横刺为主,但手法很多,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手法有:循、弹、刮、摇、飞和震颤法。中医还有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和各种补泻手法。中医针灸器具主要有9种,但现多用毫针。蒙医灸法有艾灸、柳条灸、火把灸、隔姜灸、隔盐灸、金灸、银灸和蒙古灸。中医灸法主要有:艾灸、灯草灸、桑枝灸、桃枝灸、黄蜡灸、斑蝥灸、旱莲草灸、大蒜灸、威灵仙灸、蓖麻仁灸等。不论是蒙医还是中医在临床上常常配合针刺与灸法二者使用,故合称“针灸”。

    5蒙中医针灸适应症与禁忌症比较

        蒙医针灸主要适于赫依性疾病、巴达干寒症、不消症、痞症、火衰症、水肿、集气症、肌筋膜协日乌素病、关节协日乌素病、脓肿性疾病及其它疗法久治无效之病。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讲适应症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头、颈、腰、腿疼等疾病以及脑血管病、周围神经病、慢支炎等疾病。针刺禁忌症有:肝痞与脾痞渗漏引起的热水肿。灸法禁忌症有:血、协日引起的热症。中医针灸适应症范围很广,主要根据临床应用而定。《素问·刺禁论》对中医针灸的禁忌症有如下一段描述:“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元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灵枢·始终篇》对中医针灸的禁忌症有如下一段描述:“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6蒙中医针灸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分析

        贺普仁教授就针灸起源曾经说过砭石者,针灸之母也”。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医用石针、骨针、青铜碥针等文物均说明针灸的起源,可远溯到新石器时代。

        《内经·异法方宜论》里有记载:北方者,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熵,故灸螨者亦从北方来。”这里的北方当然指的是蒙古高原。字妥·元丹贡布撰著的《四部医典》里,也有“蒙古灸”之记载,《宇妥·元丹贡布传略》中还提到“蒙古放血疗法”。这些均说明蒙医针灸、放血术很早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技术。16世纪初,藏传佛教传人蒙古地区的同时;印度医学、藏医学也被带到了蒙古地区。蒙医学从中吸收了很多利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尤其是藏医学的解剖学知识(《四部医典蓝琉璃》彩色图解,从而创立了蒙医白脉学说和气血运行学说。

        关于中医经络,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有11条脉灸经之记载,而且脉与脉之间没有相互衔接的联系。《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基本形成。《内经》之《灵抠·经脉》对十二经脉、十五络脉有较全面具体的记载。

        蒙、中医针灸初始阶段是一样的,都是从砭石的利用和腧穴的发现而来。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蒙、汉民族医学的发展,蒙、中医针灸受到各自理论体系的约束,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至今,出现了诸多不同之处。譬如,中医针灸系统性较强,同一经络线上的腧穴,有着共同的特性,主治疾病基本一致。蒙医腧穴都是单个的,相互关联不大,相近穴位主治疾病有时可能完全不同。只有同受一条白脉支配肌群上的穴位或是三根中某一元素所依存部位之穴才有共性。再譬如,中医针灸针具从砭石、骨针、九针向毫针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医经络学说的形成和中医对“经气”认识的结果。《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素问·宝命全形论》载:“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而蒙医寒热病学说和气血运行、“引病外出”理论是蒙医迄今为止还在延用金、银针和放血疗法的根结所在吧!

        那么,中医针灸向毫针方向发展是不是就体现安全、文明与先进的表现呢?蒙医针灸也只向毫针方向发展的话,会不会就叛离了“引病外出”治疗原则呢?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利用实验针灸学的方法去考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