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属中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古代名医唐容川著《血证论》专著,较为系统、全面阐发血证产生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疗大法。然而从古至今还没有一家一法能够较为全面地论治血证,特别是西医常规血象检测均未发现异常指标的情况下,皮下仍见大面积紫斑、紫块的皮下渗血病症。中西医治疗均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在挖掘土家医药学中,发现土家医药有较好的治疗血症的方法,因此在治疗血证的同时常采用土家医学的一引二清三补的止血三法,均可收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为此,我们将土家族民间止血三法治疗血证情况作一简述,以飨读者。
1引法
大凡血证不外有二条出路,一是七窍表象出血,表象出血与相关的脏腑相对应,如鼻窍出血与肺热相关;口吐鲜血与食道、胃相关;大便出血与脾,大、小肠相关……;二是隐血,主要是指脑、心、肝等无外窍出口器官的出血,主要是脏器受损,血瘀于脏,重者危在倾刻,缓者积病数年,临症治疗诸多繁杂,难于应手见效。我们在土苗医药调查收录中,发现土家止血早期多用引法,而不急于止血,常见的引法有:
1.1引窍血归脏:土家医凡见表象出血,早期多采用引血归脏之法而达止血的目的。如:目窍白睛出血、角膜出血,多采用开通肺脏,常选用野菊花、山栀子、地枝柏、侧耳根等药治疗;鼻出血常以黄芩、野韭菜等药治疗;耳出血常以虎耳草、芭蕉水、木通等药引药入肾使邪从下窍出;尿血常以自茅根、水灯草等药引药入肾治疗;大便出血常以铁钉钯、槐花引药人大肠治之,均可收到较好疗效。
1.2引脏热出窍:引脏血出窍法是土家治疗内脏出血的常用方法之一。在众多内脏出血病的早期阶段。土家医首先在辨明某脏出血的病况下,常针对性地在止血的同时,多选用人该脏的药和二窍药引邪出外,达到止血的目的。如:胃出血多选用朱砂莲、白味莲人胃,再用少量的大黄引血热下行从大便出;肾出血常以玲玲草、地榆炭、小蓟炭、大夜关门入肾。再用糠壳藤、白茅根引邪从小便出;肺热咯血常以黄芩、百部、山栀子等入肺清热,多吊伪耳根、白茅根、土大黄引邪热人大肠从大便出。随着不同的脏腑出血。选用不同.的药物引邪热从窍出,是土家医药治疗血证的常用方法之一。
2清法
清法是土家医治疗血证的常用方法。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就是病情发展到较重的阶段,常以清法为主。土家医认为血得热则行,中医也认为“血热则妄行”,治疗之重当以清法为主,针对不同的脏腑和经络选用相应的药物治疗。达到止血的目的。如肺热常以黄芩、山栀子、麦冬、穿心莲、蒲公英清之;肝热常以山栀子、薄荷、郁金、白茅根、玫瑰花、地苦胆治之;胃热出血常以黄连、白味莲、石膏等药治之;肾热出血常以小蓟、生地、大蓟、半边莲、苦参、白茅根等药治之;大肠有热常以马鞭草、半边莲、苦参、生地、槐花等药治之。针对不同脏腑、热邪轻重在相对应的脏腑选用适当的药物清之,同时配合止血药,而达止血之目的。
3补法
补法是土家医在疾病后期常用的止血方法。血证通过引、清二法治疗后,疾病得到一定的控制,患者身体常处于恢复期。其治疗常选补、清、止三法合用,以补法为主。如肺热咯血,后期多以补阴增水止血法,常选用沙参、麦冬、玉竹、黄精等药治疗;肝热出血后期常用石斛、玉竹、白芍、生 地、玄参等药治之;胃热出血后期常用玉竹、百合、沙参、天 冬等药治之;肾出血后期多选用沙参、天冬、麦冬、泽泻、猪苓、女儿红等药治之,补清止三法合用,而收止血之功,达疾 病恢复之目的。
4案例
卓某某,女,57岁,鄂西咸丰县人,
5小结
血证在临床较为常见,治疗较为棘手,我们在挖掘土家医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土家医治血三法,并用之临床收效甚佳,民间医药之宝无限,大有探寻挖掘整理之必要,为使土家医学和汉族医学一样发扬光大,有待仁人志士去努力,使民族瑰宝得以传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