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治疗“拢梅兰申”病的用药特点分析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核心提示:胥筱云 杨 梅 宋 波 杨 宏(云南中医学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200) “拢梅兰申”病是傣医临床的常见病,傣医学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其有所认识而有不少独到的论述,其治疗的用药、用方、治法繁多,经验丰富
胥筱云 杨 梅 宋 波 杨 宏
(云南中医学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云南 昆明 650200)
“拢梅兰申”病是傣医临床的常见病,傣医学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其有所认识而有不少独到的论述,其治疗的用药、用方、治法繁多,经验丰富,本文对傣医治疗“拢梅兰申”病的药物从使用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如下。
l 傣医对“拢梅兰申”病的认识
1.1 “拢梅兰申”病的病因、病理
傣医学认为“拢梅兰申”病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一方面责之人体内“爹卓塔都”(火力)不足,导致其他塔都的共栖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土、风、水三塔功能失调。如“塔菲”(火),“塔拢”(风、气)不足,不能温运“塔铃”(土),土壅水冷,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筋肌失养而发病;另一方面责之患者平素“塔喃”(水)偏盛,也可发为“拢梅兰申”(风寒湿痹证)。外因则是复感自然界的“帕雅拢嘎”(冷风寒湿邪气),损伤机体的风火,导致体内寒邪偏盛,冷风寒湿内侵筋骨、肌肉、经脉以至周身,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发为本病。
1.2 “拢梅兰申”病的病性
从上述认识可知,傣医已经明确提出“拢梅兰申”病的疾病性质有虚、实或虚实夹杂等。虚主要为体内火、气、风之不足及因气血运行障碍导致的筋肌失养,实为病理因素所致的土壅水冷、湿盛、寒邪偏盛、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等。傣族医学将“拢梅兰申”病归属于冷风病范畴。
1.3 “拢梅兰申”病的临床表现
周身肢体、肌肉、筋骨酸麻胀痛,肢体关节麻木不仁,活动不灵,手足冰冷,或肢体肌肉筋骨痉挛疼痛僵直、曲伸不利,或肢体肿痛,严重者或痿软无力,或瘫痪不起。
2 傣医治疗“拢梅兰申”病药物使用特点分析
2.1 372种药物的用药种类统计分析
傣药包括植物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在治疗“拢梅兰申”病的372种药物中共使用植物药345种、动物药23种、矿物药2种、傣成药2种。分别占所用药总数的92.74%、6。1%、0.53%、0.53%。以植物药使用种类最多、频率最高。
2.2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味药物分析
使用频率最高前30味药物依次为:酒(牢)、红花丹(比比亮)、野姜(补累)、姜(辛)、旱莲草(皇旧)、姜黄(毫命)、毛叶巴豆叶(摆沙梗)、水菖蒲(罕好喃)、胡椒(匹囡)、黑种草籽(景郎)、蔓荆叶(管底)、大驳骨叶(摆莫哈郎)、芝麻油、苦藤(吻牧)、青藤(沙干)、黑心树叶(摆习列)、鸭嘴花(莫哈蒿)、长序岩豆树(贺罕郎)、光叶巴豆叶(摆保龙)、苦菜籽(内帕嘎)、火焰花(皇丈)、巴豆叶(摆麻汉)、红豆蔻(贺哈)、大车前草(芽英热)、旱莲草汁(喃皇旧)、蔓荆子(管底)、荜茇(里逼)、宽筋藤(竹扎令)、蔓荆根(哈管底)、薇籽叶(摆保冬电)。
2.2.1 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味药物药性分析
傣药的药性分为热性药、温性药、凉性药、寒性药、平性药5类。
在30种药物中,其药性分布为:热性药为9种,温性药为6种,凉性药为5种,寒性药为3种,平性药为7种。其中热性药、温性药、凉性药、寒性药、平陸药占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味药物的比例分别为:30%、20%、16.66%、10%、23.3%。由此可知傣医治疗“拢海兰申”病是以温热类药为主要药物,两类药物共占50%。如位居使用频率最高前几位的酒(牢)、红花丹(比比亮)、姜(辛)、姜黄(毫命)、毛叶巴豆叶(摆沙梗)等其药性皆是热、温,而能温通、祛风、止痛。傣医学理论认为温热性药主要人“塔铃”(土)、“塔菲”(火),可治疗火、土不足的一切病症。如畏寒怕冷、腰膝酸冷、手足指(趾)甲疼痛、周身关节筋骨肌肤疼痛等疾病。温热药用于人体如日中天,普照大地,阴寒自散,症状自除。其主要用药的药性与“拢梅兰申”病火不足、土壅水冷、湿盛、寒邪偏盛的病机相符。
2.2.2 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0味药物气味分析
30味药物的气味共涉及苦、辣、甘、淡、酸、麻、涩、辛、臭、香、腥臭11种。统计显示出现频率高者依次为:苦味、辛味、辣味、香味、酸味、臭味、甘味、淡味。综合傣医各书所论,药物气味与功效有关。苦味药能燥、能降,具有清热解毒、燥湿、除湿、止痛之功,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同是苦味药与不同的药性结合或苦药兼有其它药味时药效是不同的。如性热味苦之药与性寒味苦之药、或苦辛与苦臭之药作用有异。本文30种药中苦凉、苦寒药仅为6种,其余为热苦辛、热苦辣等热性药,故虽然苦味药出现的频率较高,但总体上用药仍以温热为主。2.“拢梅兰申”病的病性虽然总体属寒,但临床并不仅仅绝对只见寒证,也有寒热夹杂之时,故而寒热并用法也常见。3.有时方中配伍苦寒药是为了制约热性药的副作用。如光叶巴豆、毕拨、红花丹、姜等热性药就常常与苦,性大凉之山乌龟配伍,山乌龟在方中具有抑制诸药之热性,而全方既补火祛寒,温通经脉,又能通血脉止痉痛,补火不生热,不伤水。辛味药则可通气、发散;麻辣之药性多热,既可入水血,治疗瘀血阻滞,气阻不通等病症,服用此类药可使血管通畅,气血流畅,又可解表发汗、散寒、止痛;香味药可活血、通气、止痛、通气开胃、滋补机体、健脾和胃、补益,人风、土塔;酸味药人肝、肺,可缓痉止痛、健脾和胃;臭味药人四塔,行周身,通气血之道,理气胀;腥味药行于上盘,可开窍、通气;甘味药除可调补人体内血、水之不足外,同时能补益“四塔”、缓急止痛、能和;淡味药具有利水、排毒之功。
上述药物从气味来说着眼点侧重于温散寒邪,通气血,止痛,除湿,补益。
2.2.3 “拢梅兰申”病的治疗原则分析
通过对使用频率最高的30味傣药的各个药物的功用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可看出,傣医对于“拢梅兰申”病患者的治疗原则从高到低依次集中在止痛、除风、消肿、活血、散寒、清火、解毒、利水、除湿、通气、镇静、舒筋、补益等方面。治则的确立体现了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寒病用热药,以热散寒;寒热混杂的寒热并用,视各种病邪的轻重所偏而有量多少差别,因病属寒,而应注意寒之不过;止痛为先;重视祛湿;气血兼顾等特点,其治则与本病火、气、风之不足、筋肌失养、土壅水冷、湿盛、寒邪偏盛、气滞血瘀等主要病因病理及以痛为主症的病症丝丝相扣。
3 23种动物药的应用
本病治疗使用的动物药有大黄牛骨头(路火龙)、小吊线黄蜂房(罕电筛)、小土蜂粪(习真拎)、牛皮(南火)、白鹇足(哈糯高)、苏门答腊羚羊鞭、苏门答腊羚羊胆(咪忍)、乳汁、虎骨(路舍)、虾(玉贡)、野牛胆(咪火巴)、猪膀胱、猪油、鹿茸(抱光)、黑毛牛粪(习火朗)、黑毛马粪(习麻干)、象牙(纳丈)、童子尿、蜂蜜、熊胆(咪眯)、鹅胆(咪汉)、蟒蛇油、蟒蛇胆(咪哦勒)。
4 本病治疗中配用的傣成药
本病治疗中配用的傣成药为五宝药散(雅叫哈顿)、风痛丸(雅拢旧)。其中五宝药散(雅叫哈顿)共使用12次。
“雅叫哈顿”(傣语,五种宝药或五宝药散之意),是傣族临床最常用的传统著名的经方之一,该方药在傣族民间流传甚久,在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名。1977年被收载在《中国药典》之中至今。本方由“南母贝”(木兰科植物)、“管底” (蔓荆子)、 “麻巴闷烘” (苦冬瓜)、“纳罕”(羊耳菊)、“麻新哈布”(马连鞍)5种药物等量组成,5药切片晒干,混合舂成细粉,过筛拌匀,瓶装备用。具有清热解毒、和中解表、调经补血、止血止痛作用。在“拢梅兰申”病的治疗过程中多配合其它药物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痿软,或周身肢体关节疼痛或酸痛麻木等症。
雅拢旧(风痛丸)是傣族传统经方,有疏风活血、解痉止痛之功。在傣族民间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原因而致的多种痛证,特别是以痉挛剧痛为主的病症疗效较佳。如冷热风湿病,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痉挛剧痛等病症。
总之对于“拢梅兰申”病的病因、病理、病性,傣族医学的认识已有一定深度。较多采用植物药进行治疗,所用的主要药物以温热药为主,其药物气味侧重于苦、辛、辣、香、酸、臭、甘、淡,治疗原则集中在止痛、除风、消肿、活血、散寒、清火、解毒、利水、除湿、通气、镇静、舒筋、补益等方面,其朴素的医药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其更深奥的理论还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挖掘、研究,逐步充实提高.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