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治疗篇 > 正文
  • 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概况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 核心提示: 窦锡彬(广西中医学院2003级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广西壮族地区是国内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肝癌、胃癌、肺癌和鼻咽癌作为广西最主要
    窦锡彬 (广西中医学院2003级研究生,广西 南宁 530001)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广西壮族地区是国内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肝癌、胃癌、肺癌和鼻咽癌作为广西最主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和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本地草药资源治疗肿瘤的经验。但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壮医药得不到系统发掘整理,尤其是得不到文字上的总结和归纳。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壮医药研究取得了显著性进展。壮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将近年来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的研究概况如下。 1 理论研究 1.1 病因病机 壮医认为,在生理上,天、人、地三者之间,是同步运行,生生不息的,就人与天地的关系而言,人与天地需同步,人不得逆悖天与地,此即三气同步。就人体内部而言,其上中下三部,亦即天人地三部,需保持协调平衡,人体才健康无病,亦即三气同步。生理状态是由于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的结果,而疾病则是由于天地人三者的同步运行被打破的结果。而天地人之间的同步行动及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同步平衡是通过“三道”、“两路”(即气道、谷道、水道、龙路、火路)的调节来实现的。在生理状态下,三道两路都保持畅通无阻;病理状态下, “三道”、“二路”壅塞不通,诸毒不仅趁“三道”、“二路”入侵,而且往往循“三道”、“二路”传变,入侵“三道”之邪不仅可以内犯“二路”,内犯“二路”之毒亦可传至“三道”。无论何种毒邪入侵,其最终结果都是引起“三道”、“二路”一个或多个环节不通,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恶性肿瘤属壮医无名肿毒之类疾病,如壮族民间称的肠毒下血症、奶花疮症、大脖子症、鼻疔症等类似现代的结肠和直肠癌、乳腺癌、甲状腺肿癌、鼻咽癌的临床症状。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由于机体正气不固,体虚导致毒邪内侵,正不胜邪,影响三气同步;毒邪阻滞“三道”、“两路”,以致谷道不化,水道不畅,气道不通,三气失其同步,邪毒久聚而成癌肿。 1.2 治法治则 依据壮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气”、“三道”、“两路”的基本理论,及虚毒致病论确立了壮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调气解毒补虚。调气,通过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多用针灸、刺血、拔罐、引舞、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调节激发和通畅人体之气,使之正常运行,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气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以及其他一些功能障碍性疾病,一般通过针灸、刺血、拔罐或药物调气即可恢复正常。毒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肿痛热。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及器官组织器质性病变以及同时出现的功能改变。解毒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有些毒在人体内可以化解,有些则需要通过“三道”来清除,毒去则正安,气复而痊愈。以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内,治疗上以补虚为首务。壮医重视食疗和动物药,认为这在补虚方面尤其适用。因人为灵物,同气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动物药来补虚最为有效。人应顺其自然,通过食疗来补虚最为常用。壮医治疗肿瘤根据癌毒的部位性质及天地人三气的平衡状况而施方用药。早期以调气解毒为主,即在三气乱而未散,癌毒根基尚未固之时,施以调气解毒之剂,以达到解癌毒、调气机、通“三道”,使毒去气复的目的。中晚期以解毒补虚为主,此时正气较弱,天地之气散乱,癌毒根深蒂固,并有向近枝萌发、远处播散之态势。此时宜补虚为主,佐以解毒之剂。使三气恢复同步,机体生理活动得以保持动态的平衡,从而将癌毒控制在局部,进而可祛除癌毒。同时注重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壮医善于运用外治之法即局部治疗,通过针刺、贴敷、熨浴等方法使毒邪外解。内治外解,相辅相成,效果卓著。 2 临床研究 2.1 肿瘤诊断 壮医在肿瘤的诊断上有独特的经验和方法。如凡是患者额部及印堂部位出现暗黑色或灰色无华者,揭示体内有阴疮(肿瘤)存在。壮医的舌诊法,及舌诊相应肝区的青紫或浅蓝,暗红色的瘀点,斑块或条纹线,称为肝积舌,肝积舌对诊断肝癌有着重要的意义。韦金育等对7l例肝积舌病人,50例非肝积舌病人,50例健康人进行了甲襞微循环观察。肝积舌组与非肝积舌组比,管襻数目、管襻形态畸形、管襻流态等均有显著差异,揭示肝积舌的形成与慢性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壮医甲诊法指出,若甲体中间凸起,而两边凹下如弓状,则表示有痰浊阴邪内聚,甚或有徵积肿块。壮医的传统目诊,对癌症的诊断,可测知肿块的个数,扩散范围,甚至肿块的物理现象。庞声航等指出:壮医目诊预测癌症有独到之外,根据壮医经验,白睛出现以下信号,如有两项以上相兼出现时,应提高警惕。1.白睛颜色苍白、无光、呆滞、晦暗或黄染。2.眼球上半部血管紫暗,呈“一”字形或“U”形走向。3.眼球巩膜有薄雾斑状阴影圈,中间有黑色淤点,整个颜色灰暗无光,另外,黑色圆圈也有诊断意义。4.白睛血管呈现螺旋形弯曲、怒张、颜色鲜红。5.白睛血管呈树叶叶脉走向,颜色鲜红。赤脉贯瞳见到白睛血管鲜红、怒张,至少两条以上延伸穿过瞳孔。梁江洪等.把子宫肌 瘤的眼征视察标准归纳为:左右 眼巩膜妇科反映区有蝌蚪状脉络 和瘀点,研究者随机抽取1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出现特定眼征达136例,诊断符合率达85%。李彤等运用壮 医常用的四种望诊诊断肝癌方法与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三种望诊诊断肝癌方法,进行了200例已确认肝癌的临床验证观察,分析表 明:与原发性肝癌(PLC)有关的壮医望诊指标重要性依次为壮医黑睛肝征、壮医甲诊肝征、肝掌、壮医白睛肝征、壮医舌诊肝征、蜘蛛痣、巩膜皮肤黄染。以上充分说明,壮医望诊在诊断肿瘤疾病上积累有较丰富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开展系统地发掘整理和规范化研究。 2.2 肿瘤治疗 壮医治疗恶性肿瘤,依据壮医基本理论,通过“调”、“解”、“补”的方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攻伐有节,补而不过,以达到三气“同步”。同时发挥壮医治疗的优势一一外治法,通过针刺、贴敷、熨浴等方法使毒邪外解,内治外解,相辅相成。王衡等根据壮医天人自然观、阴阳为本、三气同步理论指导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采用内服壮药复方调气解毒补虚汤,外敷壮药消肿软坚散,配合食疗、水疗治疗恶性肿瘤7例,并与单纯采用TNF治疗恶性肿瘤6例进行对照,结果发现壮医理论指导立体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韦金育等采用绞股蓝总皂甙对甲胎蛋白(AFP)低持阳患者<0例进行治疗,其结果转阴率60%,发生肝癌率低于维生素C对照组。表明,绞股蓝总皂甙对AFP低持阳者,有增加转阴率,减少肝癌发生的倾向。苏汉良报道广西壮族地区的独脚莲、续随子、菱香草、郁金香、袭荷、芸香、黄藤、钩吻、黄药子等,均有较好抗癌作用而且疗效确切。研制出1~8号系列壮族医药消癌散药品应用于临床,证实该系列药品具有抗癌作用,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及癌细胞转移,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抗癌能力。经统计,临床治癌总有效率为88%。其中:治疗鼻咽癌有效率95%,肺癌有效率90%,肝癌有效率85%。庞声航等报道壮药方①:商陆、半夏、南星、狼毒、雪上一枝蒿(以上均炒黄)、断肠草(晒干)各等份。壮药方②:半枝莲、半边莲、田基黄、郁金、白花蛇舌草、马鞭草、穿破石、鸡骨草、金钱草、虎杖、银花、青皮、陈皮、丹参、当归、黄芩、黄柏、黄连、栀子、桑白皮各适量。将两方分别研末,处方①和处方②按1:10配匀,每次取药末2—5g内服,每天3次,对肝癌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实验研究 广西是壮族聚居的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木茂盛,一年四季常青植物繁多,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壮族地区是各类天然药物的天然宝库,是中药资源宝库中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和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用本地草药资源治疗疾病的经验,其中有很多草药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近年来抗肿瘤壮药的筛选及实验研究取得可喜进展。韦金育等采用体外抗肿瘤药物筛选MTF法,对50种广西常用中草药、壮药进行抗肿瘤作用筛选试验,结果发现:当供试药物稀释度1:100时出现明显的抑瘤作用的药物有中越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白花丹、石见穿、溪黄草、金刚刺、叶下珠、钻地风、六月雪等29种。其中中越猕猴桃、白花丹、七星剑、叶下珠、溪黄草等5个样品在稀释度1:1000时仍呈现明显抑瘤作用。韦金育等对中越猕猴桃地上部分进行体外及体内抗肿瘤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中越猕猴桃茎、叶、果多种提取物稀释100倍对肝癌细胞仍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31.3%一54.5%。表明中越猕猴桃果、叶及茎的多种提取物具有抗肿瘤作用。韦金育等对中越猕猴桃根提取物进行体外及体内抗肿瘤的实验研究,结果提取物Ⅳ、V、Ⅵ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在36.30%一79.17%。在动物移植性肿瘤实验中,结果显示提取物V和Ⅵ在高浓度剂量时,对小鼠Ha和小鼠Slso均显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提取物V对小鼠肝癌I-122的抑制率为31.5%,提取物Ⅵ的抑制率为30.9%;提取物V对小鼠Slso的抑制率为36.9%;提取物Ⅵ的抑制率为31%。而提取物I一Ⅳ均未见明显抑瘤作用。李典鹏等对中越猕猴桃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中越猕猴桃根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的三萜类化学成分丰富。萜类化合物主要作用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形成纺锤体的微管蛋白,促进微管聚合并抑制其解溶,具有广谱、扩癌活性强的效果,尤其是对子宫癌、卵巢癌、乳腺癌具有特殊疗效10)。韦金育等[21J依常法建立以黄曲霉素B1(AFBl)诱发SD和Wis—tar大鼠肝癌癌前病变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组分别给予0.5%、1%、2%的绞股蓝总皂甙,2%、4%、8%的绞股蓝总皂甙药化性饲料,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饲标准基础饲料。结果显示,绞股蓝总皂甙对AFBl的致肝癌作用无抑制作用,高浓度(4%、8%)似乎提示有轻度促进作用。 4 探讨 综上所述,目前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的系统总结、临床诊疗经验的收集及具体运用,还是抗肿瘤壮药的实验研究上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①缺乏壮医药治疗肿瘤的系统文献整理和经验总结,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这与壮医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诊疗方法和研究还限于一般的临床描述,实验研究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有关,有待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②缺乏抗肿瘤壮药复方的系统发掘整理研究,有效的抗肿瘤壮药复方研究较少,多局限于单味壮药的实验研究。③壮医药抗肿瘤的课题设计存在缺陷,样本量较少,代表性不够,研究结论往往得不到同行的认可。④缺乏对壮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近年来从中药中提取抗肿瘤有效成分的研究和新药研制方兴未艾,引用先进技术、应用化学手段从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成为抗癌新药开发的最佳途径,如紫杉醇、喜树碱、长春新碱已为人们广泛接受,而作为传统中草药重要资源的壮药,其研究多局限于筛选方面的研究,抗肿瘤壮药新药的科研开发也相对滞后。⑤缺乏对壮药及壮药复方治疗机理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对疗效的评判多局限在对临床症状的改善,而没有深入探讨其治疗机理。治疗机理的研究是揭示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理论基础,也是推广壮医药治疗的关键,如果没有治疗机理的研究,我们很难对壮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作出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 目前,世界各国对癌症的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随着人类呼唤“回归自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自然疗法”“返朴归真”口号的提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崇尚自然潮流的掀起,以及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壮医药迎来了发展的良机,这同样为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其潜力巨大,前景令人鼓舞。壮医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综合措施之一,其研究既要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保持和尊重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一方面加强壮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引进细胞诱导凋亡、诱导分化、前基因组学及后基因组学等前沿技术,应成为壮医药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壮医药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不仅可以促进壮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医学创新,使传统的壮医药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