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传统医药与植物的利用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核心提示:1背景 黎族是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特有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在海南岛至今已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黎族有人口110多万,占海南总人口的16.41%。黎族主要聚居在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乐东、东方、昌江和
1背景
黎族是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的特有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在海南岛至今已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黎族有人口110多万,占海南总人口的16.41%。黎族主要聚居在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乐东、东方、昌江和白沙民族自治市(县),部分散居于万宁、儋州、澄迈、屯昌、琼海、定安等地。根据语言和文化特征,黎族被划分为哈、杞、润、美俘和赛5大方言区。在黎族聚居的海南岛中南部山区,那里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山体庞大,地形复杂,土壤肥沃。植物种类繁多。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为他们的生活起居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且为他们防病治病提供了充足的药物。黎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在生产活动和医药实践中学会了区分植物,了解药性,探究病情,防治疾患。早在远古时期,黎族民间对草药的形态、功效、性味、采集、加工及分类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医药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中形成了包括人文医药、宗教神学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医药文化。
黎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加之黎族大都居住于边远偏僻山区,历史上长期处于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因此,黎族民间传统医药很少被外界所了解,有关黎族医药的文献资料较为匮乏,大部分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知识未被收集、整理和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医药的广泛应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变,黎族民间医药知识及其相伴随的药用植物资源的生存和发展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鉴于黎族传统医药面临的困境,我们试图应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访问,收集黎族民间医药及植物利用的有关知识,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并加以简要的论述。以期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2黎族民间传统医药和植物利用概况
2.1民间医药与宗教信仰:在原始和封建社会,黎族民众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缺乏真正的认识,相信万物皆有灵。认为神灵决定每个人的生存和祸福,并期望通过巫术与神灵沟通,以求得恩赐与宽待。古老和原始的疾病治疗方式往往是采用鸡卜和祭神等巫术,或巫术和药物相结合。黎族以巫术治病基于对疾病的理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民族宗教意识的反映,它对整个民族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间普遍相信巫术能驱途病魔,消灾解难。因此,行使巫术能让患者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带来康复的希望,从而起到“精神疗法”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和科学知识的普及,黎族对疾病也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黎族医学逐步摆脱巫术的束缚,以植物为主的药物疗法成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黎族医疗模式从宗教神学逐步向药物学转变。 、
2.2医药观点和治疗方法:黎族民间草医认为,草药的性、味及功效源于土、水、火、气四行,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水为药物生长之液,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气为药物生长运行之动力。水土偏盛,药物味为甘。火土偏盛,药味酸。土气偏盛,则药物味涩。在阳光强烈照射的地方生长的草药,其性能燥热;而生长在阴凉地方的草药,则性能寒凉。在诊病方面,黎族有用望诊、闻诊、问诊和摸(切)诊等诊断方式,其中以面部望诊和问诊较为常用。黎族对疾病的命名有以患者体形特征和症状而定的,如少儿科出现营养不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症状称为猴子病等。在药剂方面有汤剂、药酒、粉剂和浓缩等。黎族对本民族地区常见或多发疾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骨痛、中毒、疟疾、妇科病,以及其它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极为丰富。治疗方法有内服疗法、外敷疗法、蒸熏疗法、洗浴疗法、捻痧疗法、拔附罐疗法和佩药疗法。敷药法又有热药和冷药之分,热药即将药加热后使用,如将植物叶子在火上烘热,外敷患者前额治头痛发烧,或将烘热的叶子敷于地上让病人躺在上面,并盖上被子治发冷发热及头痛。另有一种是将新鲜的植物药捣烂后在砂锅中炒热后外敷治跌打损伤。冷药则为不加热的外敷药。另外,在黎族地区过去普遍传说有几种特殊药物。即避孕药、堕胎药和情感药,是否真实,有待考证。黎族草医用药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毒攻毒,以带有毒性的植物用于消肿解毒,如海芋、花叶芋等;二是以黄治黄,用开黄花或黄色植物器官治疗黄疽肝炎,如田基黄Hypericun japonicumThunb.、黄姜、玉米须等;三是以白治白,如利用白榄根、白背叶根治疗白带;四是以红补红,以带红树汁或红色彩的植物用于养血祛风,如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 Pierre exGagnep.、大血藤Sargentodzrxa ctmeata(Oliv.)Rehd.et Wils.等:五是以汁相濡,用含有乳汁的植物治产后缺乳,如番木瓜、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L等。这些朴素的医药观点和治疗方法说明了黎族人对事物已经有了非宗教思想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也体现了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善于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2.3植物药的使用和知识传承:黎族以植物药为主,在五指山地区,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植物药达500多种。白沙县黎族群众所使用的药用植物共有1000种之多。过去药物大都鲜用,基本上是随采随用,但对一些较为稀少或季节性较强的药物则采集凉干备用。现在由于资源破坏较严重,药材采集越来越困难,除了外敷用鲜药外,内服药用干品较多。黎族民间传统药方较为简单,大多数为单方或简单复方。复方的配伍有主次之分,但下药量没有严格的比例,只凭祖辈传导和实践经验,针对患者病情轻重、年龄、性别和药方大小来确定下药量。黎族民间草医以女性居多,这除了与女性的勤劳和细心有关外,更深层的原因是与黎族母系社会的遗俗有关。历史上黎族妇女不仅在宗教及其它社会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在狩猎和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中,黎族男女有着明确的分工,妇女主要承担着对家庭和本民族具有决定意义的植物采集任务,妇女比男人更懂得如何利用植物作为药物和食物。黎族没有专门的医师和药师,懂医者均懂药。黎族专门行医者尚少,多数在本村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为村民治病疗伤。行医者所掌握的医药知识多寡不一。有的能治多种疾病,有些只是对某一种或几种病有特长。医药知识的传授方式也不尽相同,较正统的传授方式是由“药母”带着学徒上山去识别药物的名称、药用部位、药性及生长习性等,待学徒熟悉后,由“药母”杀鸡举行传授药方的登药仪式,黎族人称之为“交刀",之后学徒就l可单独采药行医。2.4饮食和保健:采集和狩猎是黎族先民最原始的生产方式,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黎族食物和药物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知道许多植物不仅具有营养,而且还具有医疗保健功效,如同现在所说的药食同源植物。黎族人积累了许多利用野生植物进行食疗保健的经验,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和应用。如食用黄姜做成的黄色米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山兰糯米甜酒具有滋补强身作用;米酒泡黑芝麻或黑豆具有补血作用;产妇分娩2天后食用番木瓜与米合煮的木瓜饭,连吃3天能有足够的乳汁喂养婴儿。黎族居住的地区,高温多雨,瘴气较重,容易得各种疾病,他们常用一些具有滋补功效的药用植物如巴戟、鸡血藤等浸酒或煮水服用,以健体强身,解除疲劳。炎热的夏季,他们采集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的植物煮水服用,以预防中暑和感冒,常用的有五月茶、葫芦茶、散房花耳草、金钱草、田基黄、地胆头、茅草根、鸡骨草Abrus cantoniensis PHance、小叶海金沙等。黎族地区有大量具有药用功能的野生蔬菜,他们会在不同的季节采集食用。常用的有蕨、少花龙葵、闭鞘姜、革命菜、野苋、马齿苋.、青葙、决明、节节菜、假琦、积雪草等20多种,或汤或炒,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能调养身体。
2.5民间医药与习俗:黎族最大传统节日三月三有制作五色饭的习俗,染色所用原料均来自植物,黎族普遍认为五色饭具有良好保健作用,是节日必备的功能食品。佩药疗法是黎族特有的疗法,他们用红布包裹芳香药物,如降香、沉香、益智、香茅等,再用红丝线佩戴胸前或系于手腕,这种方法被认为不仅具有芳香怡人、振奋精神之功效,而且能起到驱邪避恶的作用。槟榔被黎族认为具有健胃、驱寒、提神、杀虫作用,同时也是黎族用于表达爱情和款待宾客之佳品,民间有许多与此相关的传奇故事和歌谣。这些具有宗教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药物保健知识和习俗,不仅是宝贵的卫生资源,而且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2.6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黎族所利用的药物基本上是在周边环境中能采到的植物,民间草医平时特别注意观察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和生长习性,并有意识地加以保护。他们不会采用“毁灭性”的采集方式,总要有一定的保留。老一辈的民间草医,总是亲自上山或让徒弟跟有经验的人上山采药,其目的一是确保采集物种的准确,二是不会因为采集不当造成资源的破坏。他们认为收购药材肯定会对药物资源的保护不利。他们采集药物所用的只是砍刀之类的小型工具,不会对周围的植物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多部位可入药的植物,能用叶子的则不用茎杆,能用地上部分的就不用地下部分,因此,在黎族传统植物药中,常用的是地上部分。
黎族人认为,植物具有生命和灵魂,它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人类应善待植物,随意采伐是对神灵的冒犯。他们禁忌砍伐村寨周围的植物,特别是生长年限较长的树木。黎族“万物皆有灵”的宗教思想对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民间医生和有一定草药知识的人也常在自己的庭院中种植一些较常用或不容易采集的药用植物,这不仅有利于医药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有利于物种的保存。
3讨论和建议
3.1黎族医药与热带植物资源的利用、民族经济及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同时也是黎族唯一分布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海南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黎族医药也因此在药材种类、适用范围和治疗效果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点。黎族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和优良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使科学界对黎族医药有了更广泛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黎族医药经挖掘整理研究,一些民族药物被编入国家药典。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包括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Sleum.、海南龙血树Dracaena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在内的多种进口药物的国产资源,以及特效药和新药资源,如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嘉兰Cloriosa superba L.、海南地不容Stephania hain—anensis H.s.Lo et Tsoong等。根据民族医药开发的草药制剂青蒿索、胆木浸膏及注射液、复方穿心莲和复方马缨丹等医药产品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植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可见,黎族医药与区域性热带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民族地区经济及现代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3.2黎族医药的生存和发展存在多种不利因素: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草药知识仅通过口头传授,因而容易产生误传、失传和讹传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目前为止,海南尚没有一家正规的黎族医药专门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黎族医药在防治疾病过程中没有文字病例档案,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药物疗效缺乏可供后人参考的证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草医大都年纪偏大或已经离开人世,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愿意将医术传给“外人”,而自己的子女又大都不愿意学习,老一代人所掌握的医术在不断失传。另一方面,现行的医药卫生管理法规与民族医药的保护有冲突,黎族传统医药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3.3加强对黎族医药的研究:民族民间传统医药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与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是我国药用植物种类和民族民间医药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民族医药文化开发利用程度最低而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其主要原因是海南在这方面的基础性的调查研究工作和成果的积累相对较少,对民族民间医药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医药技术、具有潜在价值的药物资源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的传统医药知识不被人们所发现和利用。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黎族传统医药的研究,组织力量,全面深入地开展黎族民间传统医药的调查研究工作,尽快挖掘抢救面临严重失传的黎族医药文化,为民族医药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让民族传统医药为我省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