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膏)剂
根据用途和制备方法,又分为煎熬糊剂、捣泥湖剂、饭糊剂、袋装糊剂等。
1.煎熬糊(膏)剂:系指用水煎煮药材后去渣,浓缩至一定稠度,供内服和外用。这种糊(膏)剂既不同于传统药学的膏药,也不同于膏剂(膏滋)。如九头草除去泥土,洗净,水煎去渣,浓缩成膏,外敷,治疗关节炎。
2.捣泥糊(膏)剂:将药捣泥糊状,外敷。如生鹿肉250g,秦艽60g,共捣如泥,外敷患
处,治疗面瘫。
3.饭糊(膏)剂:如小米煮成干饭,用花椒浸泡23天的水调成糊(膏)状,再加少许麝香
调匀,敷前胸、后背、太阳穴,一日2次,治疗营养缺乏症。
4.袋装糊(膏)剂:如将花椒、小茴香等热性药装入刚宰杀的羊肚(胃)中,敷患处,治
疗周身关节疼痛。
搽剂
是一种外用制剂,民间使用比较普遍。如将紫草水煎,去渣,浓缩,擦患处,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又如取麝的新鲜骨髓,擦患处,然后用力揉搓,使患部发热,在避风处让太阳烤晒,治疗关节炎。
滴耳剂
是指专供耳部疾患的制剂。如隼骨髓滴耳,每日3次,每次约0.5g,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又如冰片2.5g,枯矾3g,共研细粉,蛋黄油调匀,滴耳,治疗中耳炎。
点眼剂
是指专供眼部疾患的制剂。如鹿泪2g,开水浸泡,点眼,治疗角膜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