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根据药物性能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具体某一种药,除了按其性分为温、热、寒、凉、平性外,还按药物功效分为风药及打药。其中又有“温热药”、“寒凉药”之分。瑶药的药味可分为苦、甜、麻、酸、锥、辣、涩、淡等八种,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效。苦味药有清火作用,如同乐七、水灵芝;甜味药有补益作用,如野山参、胖婆娘;麻味药有胜寒燥湿作用,如山花椒、马蹄香;酸味药有止泻收敛作用,如酸米草、酸菜根;锥味药有消毒治阴疽作用,如独脚莲、螃蟹七;辣味药有解毒生肌作用,如辣蓼草、血山七;淡味药有通下破气的作用,如铁筷子、金腰带。
瑶医的药物炮制就是依照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瑶族用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沙,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药物炮制的目的及方法有以下几方面:1.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如种子类药物需去掉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掉芦头,皮类药物要去掉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掉头、足、翅等。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野芋,则需用盐炒黄去毒后才能煎服。3.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即用炮制的方法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4.增强药物疗效。如治疗伤寒方中的副禾本科植物糁子,用时将其炒热,乘热倒在地面上,反复操作三遍,让其吸地气后,与生姜、甜酒共炒至热,供煎服。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6.便于调剂和制剂。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甲骨类药物,如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药物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7.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如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便于贮存而不变质。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便于贮存。8.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难闻气味的药物,为了便于服用,常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进行处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