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汝城南大门”之美称。全镇总面积111.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23亩,总人口82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253人,占70%,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77个村民小组。资源优势明显。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14.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9.3万亩,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楠竹4.5万亩,蓄积量600万根;矿产品种繁多,现已探明的矿藏达10多种,其中钨、铜、金、钾长石储量丰富,尤其钾长石矿,总储量达700万吨,居全县之首;水能资源蕴藏量大,已勘明的水能蕴藏量1.08万千瓦,现建小水电站28座,总装机容量1万千瓦,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率92%。民族文化独特,“盘王节”、“香火龙”等瑶族风情浓厚,“藤篮”、“汝白银毫”久享盛誉,遐迩闻名。
近年来,三江口瑶族镇党委、政府,立足现实发展基础,用足用活少数民族政策,团结奋斗,励精图治,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100万元,财政总收入182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143元。
一、改变思路,夯实发展基础。三江口瑶族镇是一个地上有林,地表有水,地下有矿,资源丰富的乡镇。但是,由于交通闭塞、观念滞后,这里的人们依然是揣着金饭碗过穷日子。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继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与其捧着金碗饿肚子,莫若开发金碗创新业”的理念,改变思路,着力做活“三篇”文章,镇域经济迈出坚实步伐。一是做活水电文章。我们对全镇年产值1100万元,可实现利税110万元的28座装机总容量达1万个千瓦的电站依法进行有效管理,重新核定每个电站上交的管理费,每年为财政增收37.2万元,一举缓解了镇财政紧张的局面。二是做活林业文章。加大9.3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补贴,每年可为群众增收37.2万元。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在完成4.5万亩楠竹的高低改的基础上,引进1家木材加工厂、1家楠竹地板条厂、3家拉丝厂,与农民签定购销订单,每根楠竹增值2.2元,每年可为群众增收200万元,带出了一批脱贫村致富户。三是做活矿产文章。针对我镇钾长石矿储量达700万吨,但开发混乱的实际,把规范整顿整合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做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按照“治官、控矿、扫黑、整顿、整合”要求,对辖区内的矿山开采进行整治,取消了多个存在不安全隐患的零散采矿点,牢牢把握控矿权。在此基础上,以矿招商,规范开采,新上了茶山钾长石矿点,每年为财政增收20万元。通过发挥优势资源,加大开发力度,镇域经济实力稳步加强。
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共享。我们坚持把为民办实事做为勤政为民的着力点、凝聚民心的试金石,突出“四能”,切实改善民生,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泽于民。一是水能饮。针对旱天缺水、雨天污水、农时毒水,镇区自来水不自来、来难治的实际,我们多次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并积极筹措资金31.2万元,在短短3个月内就全部完成了镇区惠及3000多人的自来水引水工程的改造,让广大居民、师生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二是学能上。牢固树立教育强镇理念,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水平。近5年来,我们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资金300多万元,用于调整学校布局,扩大学校面积,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多功能餐厅和运动场,校园面积现已达到51亩。教学质量持续提高,连续3年在全县乡镇中学中初三学生升高中比率排名前列。三是病能医。针对镇区医疗条件差,群众舍近求远看病的实际,我们积极争取50万元资金新建了卫生院门诊大楼,添置了医疗器械,增加了技术骨干,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08年,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四是路能行。穷山富路,关键在路。近年来,我们以农村通达通畅工程的实施为契机,上争资金,下启民力,切实加大通乡通村通组公路建设,目前,全镇已有7个村通了水泥路,上里、仙溪两村的通村公路正在建设中。特别是偏远瑶寨大塘村,在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积极筹措12万元,硬是在两省交界长江境内开辟了一条长4.5公里的通村公路,圆了大塘村村民几辈子的夙愿。与此同时,镇里还筹集资金12万元,硬化了农贸市场,兴建了商住楼、敬老院、停车场,规范了临街店面装饰,亮化了街道,有效地促进了集镇的美化、亮化,进一步拉动了边界贸易。
三、改进作风,激发发展活力。坚持以好作风求新作为,以好作风只促新发展,在全镇开展了以“解放思想、解决问题、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连心卡”活动。活动将镇村两级年富力强的党员及驻村干部176人确定为连心员,将连心员的手机、电话等联系方式印制在“连心卡”上,发放到全镇2056户连心户手中,真正做到群众对自己的急、难、突发性问题可随时随地与连心员联系、沟通。“别看这张卡片小,我可把它当宝贝,如果遇上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一拨电话就行了。”说起“连心卡”,塘田村的何远东、刘传新、刘传华感触颇深。受冰灾影响,塘田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受损严重,他们通过“连心卡”向镇里反映,镇了解情况后,及时投入5.6万元,帮他们建起了9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现已投入使用。目前,镇里共收回卡片189张,收集问题85条,已解决了主要涉及基础设施、民事纠纷、社会治安、生活困难、计划生育、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问题81条。“连心卡”活动的实施,转变了干部作风,增强了民族团结,也大大优化了经济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许多外地老板、厂商看中三江口优良的人文、经济环境,到这里经商、建厂、办企业。中心村黄祥生,长年在外打工办厂,看到家乡面貌的变化,于今年2月毅然返乡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年出栏150头。红光村引进福建老板注资,组织30户农户自发组建食用菌经济合作社,搭建大棚20多个,种植面积达50多亩,可创产值400多万元。华隆合金有限公司也与我镇签订协议,落户三江口兴建厂房。三江口逐渐成为了一块投资兴商的黄金福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