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面,距市区108公里。成立于1990年,是共和国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辖3镇6乡117个行政村,总人口28.78万人,其中瑶族人口16.3万,占5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30.75亿元,财政收入1.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1996年以来,先后荣获了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月柿之乡、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绿色小康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恭城多年来,立足实际,发挥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以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富瑶乡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恭城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狠抓水果种植这一主导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至2007年末,全县种植水果42.27万亩,形成了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橙和桃类四大水果产业基地,水果总产量达57.6万吨,农民人均水果面积、产量名列广西前茅;建有沼气池6万座,入户率达90%,居全国第一。
恭城的水果产业成为农民的支柱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水果的收入占了80%,人均水果面积、人均水果产量、人均水果收入名列广西第一位。为做大做强恭城的水果主导产业,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近几年,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工作思路。近年来,组织实施农业部科技项目“科技示范入户工程”、自治区农业厅“万家灯火”项目,推行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36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85.3%,成为广西最大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创建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为确保柑桔等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占地60亩的柑桔良种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在栗木镇建安村建成了占地2000亩的高科技柑桔示范园,该园是国内第二个引进以色列先进滴灌技术和现代化科技成果的示范园。大力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出境水果果园建设,积极打造绿色食品(水果)生产基地,已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92个,申报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面积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09%,2007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
立足水果资源,恭城正在发展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业, 2003年以来,成功引进了北京汇源、大连汇坤、桂林联发、永丰脆柿等月柿加工企业10家,年加工水果能力近10万吨,产值超亿元。形成了以莲花镇为中心的脆柿加工区、以燕兴工业新区为中心的规模月柿加工区,全县现有甜脆柿加工厂25家,从事甜脆柿和柿饼加工的人员5000多人,甜脆柿年产量达3万吨,柿饼产量达2万吨。
2001年县委、政府提出了“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丰富生态农业内涵,提高生态农业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的工作思路,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引导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对村屯进行改造。目前,全县881个村屯已有720个进行了统一规划,实施规划建设80多个,完成高质量、高档次、富有地方特色和现代生活气息的示范村20个,获得了“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县”。如最具代表性的红岩村,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人居环境,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乡村”,2007年获“全国绿色家园奖”。
工业经济前景广
恭城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金属矿种有钨、锡、钽、锌、铁、铜等,其中钽、铌在全国占有主要位置,铅锌矿藏量居广西第二位;主要非金属矿种有花岗岩、大理石;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产业链;探明境内花岗岩藏量25亿立方米,大理石藏量15亿立方米。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恭城大做矿产文章,加大工矿企业技改力度,提高原矿产种用率;加大工矿企业研发力度,提高市场竟争力。
2003年,恭城县提出了“主攻工业”的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拓展空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完善创业平台,发挥资源优势。现已投资1.77亿多元,建设了占地4.5平方公里的燕新、茶东、虎尾等工业集中区,有汇源集团、广银公司、翊龙傲公司、汇坤公司、龙星集团、银峰水泥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入园并投产。为进一步优化环境,投资2000万元用于绕城线建设,加快交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增强园配套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园区竟争力和发展力。
近年来,恭城积极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工业企业铺路搭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生产或组装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已露雏形,鞋、帽、服装等来料加工出口的轻工业和基础设施、房产开发、市场开发等城镇建设正在发展,水泥、石材等生产加工建材业加快发展,成为广大东部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企业的理相承接地。贵(阳)广(州)快速铁路的开工建设,在恭城过境设站,恭城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
生态旅游启新篇
恭城是一个具有1390年历史的古老县城,地处“楚尾粤头”,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县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王庙、湖南会馆等四大古建筑,分别形成“文”、“武”、“官”、“商”“情”等特有的游览氛围,而文、武两庙并存一地,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相辅相成,实为全国绝无仅有。恭城瑶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乾隆皇帝赐名为“爽神汤”的恭城油茶、吹笙挞鼓舞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合瑶族婚礼、八岩瑶牯圩,九板婆王节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恭城生态自然风光旖旎,是西部地区一颗熠熠生辉的绿色明珠,令人神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桃花园,总面积4.4万亩,拥有恭城月柿13万亩,其连片面积超过1万亩。近几年来,恭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生态农业旅游资源、红岩、大岭山、北洞源、横山等一批“富裕生态家园”新村和“三庙一馆”古建筑,以节庆为载体,把生态田园风光与文化古迹、民俗风情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桂林旅游圈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富裕生态家园”示范点发展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非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自2003年以来,分别举办了六届桃花节和六届月柿节,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恭城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快速提升,带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被列为广西文化致富工程的五大模式之一,年接待游客达74万人次,其中一年一度的桃花节还成为了桂林市春季旅游的最大品牌。红岩新村依托万亩月柿园和“农家乐”旅游,仅旅游接待一项让农民人均增收4000多元,一些家庭收入突破20万元。
统筹城乡促和谐
该县按照“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的思路,全力抓好主街道路建设、滨江苑商住小区完善、城西行政办公区规划建设、兴建迎宾广场、三星级千钧大酒店等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配套功能,县城功能不断完善,布局日趋合理,特色日益显现,品位逐渐提升。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重点集镇建设,以突出特色、强化功能、提高质量、繁荣经济、集聚人口为目标,加快莲花、栗木、嘉会、西岭4个重点集镇规划建设,并加快二、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乡体系。
恭城县还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带给农民,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该县尊师重教的氛围浓厚,县委、政府一向重视教育的投入,每年全县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的24%。自1993年以来,恭城每年均有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2005年全县有6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同时利用圩场、农闲和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送科技、文艺、卫生下乡,播洒文明种子。全县获得“桂林市文明卫生村”称号达180个村。恭城人改变了生活观念。多年来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千分之四以内。农民的合作互助意识越来越强烈,民主管理意识也越来越强烈,不少的恭城农民加入商业保险,中国保监会领导都对恭城农民的参保意识赞不绝口。全县89%以上农民自觉加入新农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