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于1987年11月建乡,地处县城西北部,西接环江县龙岩乡,西北接贵州省从江县秀塘乡、刚边乡,距县城110公里。散居着瑶、苗、侗、壮、汉、水六个民族。全乡总面积300636亩(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320亩(水田5430亩,旱地4890亩),林业用地面积240735亩,有林面积194053.5亩,其中毛竹面积3.6万亩,杉木、杂木林面积16.5万亩,年可产商品材10000立方米,毛竹50多万条,森林覆盖率为83.4%。下辖同练、朋平、和平、如劳、英洞、大平六个行政村,108个自然屯,121个村民小组,人口11008人,其中瑶族人口占48.18%。
同练瑶族乡政府所在地——同练村是1480年三位瑶民始建,因同心苦练、奋斗发家而得名“同练”,同练瑶族乡所辖6个村民委在解放前属罗城县三防区杆洞乡管辖。现同练瑶族乡党委成员10人,人大2人,政府班子4人,一般干部11人。设有民政办、司法所、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所、财政所、派出所、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林业站、木材经营部、国土资源所、文化广播电视站、卫生院、粮食储备所、企办等政府机构,初级中学1所、乡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5所,教学点5个,教师89人,中小学在校生1244人。 同练瑶族乡党政三家班子成员团结带领全乡一万多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一目标,认真贯彻实施乡党委提出的“粮食稳乡,竹子富乡,特色强乡,流通活乡,科教兴乡”的发展战略。2006年,全乡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81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679万元,第二产业702万元,第三产业43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70.8万元,粮食总产量2510吨,人均有粮24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218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49‰。 该乡境内动植物资源、农副、土特产品丰富。植物类有杉木、松木、五角枫、榉木、麻栗、红豆杉、黄杨、罗汉松、山爪木、红椎、毛竹、寒竹、毛椎、板栗,香菇、木耳、甜笋、八月笋、棕皮、金银花、勾藤、米椎、杨梅、冬梅、水李、山桃、山楂梨等;药材类有:蜂糖、黄连、天麻、茯芩、黄柏、杜仲;动物类有香猪、香鸭、土鸡、土鹅、山羊、兔;量少名贵的珍藏稀动物有:穿山甲、娃娃鱼、野鸡、猴子、竹鼠、野猪、锦鸡、果子狸等。
传统农业以水稻为主,2000年以来开发了高寒山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以量多质优占有市场,小有名气。主要品种有西芹、本芹、大蒜、红萝卜、法国青刀豆、荷兰豆、芥菜等。过去主供桂林、南宁等地,现在逐步打入全国各地市场。
矿产资源丰富,据地质资料表明,以大平村为中心方圆30公里内有6.4万吨金属量的锡矿蕴藏,现年产锡矿产值200万元。已探明的还有石棉矿、铜矿、铅锌矿、铀矿等矿种。目前,铅锌矿、铀矿也有少量开采。
荒山牧地资源丰富,即有朋平老山、英洞九英山,牧地约有2万亩,有待发展草食养殖业。
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同练以山地为主,河流、溪流、沟滩多,落差大,适宜兴建中小型水力发电站。英洞河是珠江流域的源头,水能资源丰富,现该乡已获审批的小水电建设项目有9个,正在建设的有5个。同练至和平河段、朋平河已有4个电站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8万千瓦。正在开发和有待开发的有九龙河、平浮河、大弄河、如劳河等。 乡镇企业以竹木加工为主,毛竹以加工为竹针、竹片、竹席、竹筐、竹烟筒、香烛梗等,用毛竹制造钱纸是该乡群众传统工艺,年产量在20吨左右。木材加工制品以折叠椅、躺椅、方条、拼板方、衣架、单板、车箱板、枕木为主。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块处女地,正在引资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瑶乡民族风情习俗丰富多彩,瑶族的传统习俗有“跳盘王”、“渡戒”、“婚酒长席”,侗族有芦笙会,壮族有舞龙,水族有六月初二节等。乡境内地势西低东高,四面大山环绕,土质多为花岗岩红壤和沙页岩黄红壤,年降雨量1870毫米,无霜期300天,年平均气温15℃,气候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是个旅游避暑的胜地。山高林密,,空气清新,水质优良,清澈见底,是理想的天然浴场。阳光直照面宽,竹木生长茂盛,山青水秀,林海茫茫,一望无际。野生杂木品种多样,材质优良。有九英山景点(海拔1643.2米),山顶绿草如茵,广阔无垠,山中古木参天,藤蔓蟠虬,林下泉水叮咚,溪流清澈,谷中百米瀑布,气势磅礴,山水风光令人流连忘返,还有甲乙老山、白石岭、阿扣山(主峰海拔1892.2米)都是森林旅游探险的绝好去处。 该乡盛产毛椎,又称椎栗,独蒜栗,珍珠栗,以高营养和独特的清香糯味著称,营养价值高,味道好,且果粒粗,耐贮藏,易加工,是同练瑶族乡主要的乡土阔叶灌木树种,年产毛椎5万公斤左右。目前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煨酒又称瑶王酒,运用传统方法酿造,色泽淡黄,味道香甜,营养丰富,包装别致,是一种保健型礼品,经常饮用,强身健体。
瑶医和瑶族庞桶药浴远近闻名,庞桶药浴可解困、祛风湿、舒筋活血,长年沐浴肌肤白皙细嫩,有健美和延年益寿之功效。瑶药浴使用50—80种草药,可以泡浴、敷贴和内服,治疗风湿病、关节炎、骨折、外伤、心脏病和妇科疾病效果特佳。
同练瑶族乡党委、政府本着互惠互利,让客商“进得来,留得住,有钱赚”的指针,真诚欢迎各地客商到同练投资办厂,开发同练资源。合作开发的项目有竹木深加工、矿藏开发、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薇菜的种植、茶叶种植和加工、禽畜养殖、水电开发、旅游避暑山庄和瑶族庞桶药浴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同练瑶族乡人民真诚欢迎您的到来!国安瑶族乡位于平南县北部,离县城51公里,东与马练瑶族乡相连,南交思旺镇,西与大鹏乡接壤,北与金秀瑶族自治县毗邻。全乡总面积143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在国安
国安瑶族乡如南北小、中间粗的橄榄核形,最宽处40公里,最窄处10公里,北高南低,系山区丘陵地带,属寒武纪、渴盆纪地层砂页岩。土壤种类主要有潴育型沙泥田、沙土田,山地红壤、黄红壤、草甸土等。发源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思和水从北至南直贯乡境汇人思旺河,年平均流量8立方米缈,可供发电装机容量320千瓦;境内田贵水库建于20世纪70年代,库容50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500万立方米,开发规划6座电站。1987年已建成装机容量25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76万千瓦时的水电站,灌溉农田3.519万亩,是平南县重要的水利灌溉和电力供应设施。
据县志记载,唐代时国安山区虽然群山巍峨,古树参天,但已经有人迹所至,唐代的武郎县治就设在这里(一说在今马练瑶族乡)。此后,由于经商、开垦、戍边、逃荒和迁徙等原因,从广东、山东、湖南来的人越来越多,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生息,国瑟成了如今瑶、汉、壮等各民族的乐土。
国安地原属大鹏乡,清时为鹏化里,民国置北二区。解放后,经几分几合,1983年时仍称大鹏乡。1984年,从大鹏乡分出国安、甘雅、田贵、思和、花洲、民安、发达等7个村公所,成立国安乡。1992年,又新增大兴、淡木、盆都3个村公所。1993年,撤国安乡,成立国安瑶族乡。至1999年底,全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25个自然村(屯),3733户,19709人,其中瑶族18700人,占总人口的96.5%,壮族501人,汉族490
国安瑶族乡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200毫米~1500毫米,具有日照较平原少、温差大、湿度大等特点,极其适合各种林木、农作物生长,林业是该乡的经济支柱。全乡总面积21万亩,其中水田5670亩,山场2000亩,草场800亩,水面、山墉、水库5000亩,山林14万亩,全境山多田少,可耕地1.5万亩。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木薯,以种植水稻为主,两造,过去产量不高,亩产约200公斤。近年引进了杂优稻种,亩产可达450公斤。玉米、红薯在旱地荒坡上种植,用以补充主粮不足和喂猪。木薯亩产约500公斤(生),是制作淀粉、喂猪的好材料。蔬菜类较多,有白菜、萝卜、芹菜、生菜、花椰菜、豆角、南瓜、丝瓜、姜、蒜、葱
国安瑶族乡土地种类不一,大部分适合用材林和经济林的种植,森林资源丰富。以前,因交通闭塞,信息不通,许多林木无法利用,烂于山中。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杉、松等用材林不断得到开发利用,乡里办起了四级联营林场1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山界林权的落实,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他们不仅种植杉、松等用材林,而且还大力发展玉桂、八角、茶叶等经济林,林木面积不断增加。如今,国安瑶族乡森林覆盖率已达55%。木材蓄积量5万立方米。
饲养猪、牛、羊、鸡、鸭、鹅,是当地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种以家庭养殖业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在国安瑶族乡经济中也占相当大的比重。这里的农户每家都养有3~5只猪和3~20只数量不等的鸡、鸭、鹅。猪养大后出售,鸡、鸭、鹅多为自用,偶尔也出售部分;羊从外地引进,近年刚做尝试性的饲养;牛主要作为畜力;鱼养于小鱼塘,年产量约2万公斤,仅能满足当地需要。
国安瑶族乡由于地处穷乡僻壤,经济发展较缓慢,乡镇企业起步较晚。乡党委、政府在坚持发展好乡镇企业的同时,还鼓励、扶持民营和个体私营企业向农副产品加工、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行业发展,较大的企业有国安运输公司。
国安瑶族乡的土特产品极具山区特色,主要有八角、茶叶、竹笋、香菇、玉桂、凉粉草等。八角有果实丰硕、角粒饱满、香气浓郁等特点,极受各地客商青睐。茶叶产在土质肥沃、长年云雾缭绕的高山上,以条索紧结、清汤香冽、滋味甜醇而著称,销路不错。凉粉草出粉率高且清香宜人,远销广东等地。
过去国安瑶族乡山峦重叠,林莽如海,境内没有公路,村寨往来和外界联系只有勉强可走马帮和人的羊肠小道,路面狭窄,藤蔓缠脚,行走十分困难。解放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修通了乡政府到县城的公路和各条山区公路,有4个村已通汽车。如今,每天有10~20部班车从这里开往县城、大鹏乡和各地,最远的可达广东的小榄镇。公路的开通,大大地方便了全乡的各族群众,也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解放前,国安瑶族乡的居民大都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如今,随着富民政策的实施和山区公路的开通,许多人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过去的茅棚草屋已被一幢幢宽敞明亮的钢筋水泥楼所取代;以前不知电视、VCD为何物的群众,在工余饭后,兴趣盎然地看电视、影碟和欣赏音乐。摩托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国安瑶族乡的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3条长500米、平坦结实的水泥路取代了刚建乡时仅有的一条泥水路。街道两旁小楼林立,新建的两个农贸市场人流如织,客商云集,各种土特产品从这里集散到浙江、江苏、广东、南宁等地。
国安瑶族乡学校教育起步较晚,据老人回忆,民国时,乡境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小学校。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学校数量和师生人数都有了明显增加。成立国安瑶族乡后,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全乡唯一的一所民族初中,使得年级结构更加合理,教育质量和水平上了更高的档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许多学校的泥墙茅顶教室、宿舍已被钢筋水泥楼房所取代,教师教学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据1999年统计,全乡有中学1所,教师29人,在校生450人;有小学13所,教师128人,在校生1260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
国安瑶族乡瑶族中以陈、潘、胡、罗等姓较多。据说,他们始祖原居住广东连山县,因受歧视迁到珠玑巷,后怕受到官员夫人沉船蒙难的株连,逃难到湖广一带,因居无着落,辗转迁徙象州、平南,最后在国安定居。他们在公共场所讲土白话(平南白话)和“挨”话。家中老人交谈用瑶语,即“勉”话;思和、花州、甘雅、民安、发达等村屯说客家话(挨话)。覃、黎姓瑶族因婚姻、居住地域等原因讲壮语。由于居住时间较长,且和当地的壮、汉民族通婚,这里的瑶族融合了不少其他民族的生活、生产特色,具体表现在较大的节日活动中。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杀鸡、杀鸭,包三角粽到河边燃香焚纸祭祀屈原;农历八月十五,由族老集中族人杀鸡宰鸭,煮米饭到始祖坟墓前供祀,祭毕,族老阐述先祖的经历和辗转搬迁的艰辛劳苦,要子孙后代永不忘本。经济生活上,瑶族以耕种水田、山地和种植林木为主。过去,以水稻、玉米、红薯等为主粮,解放后,灌溉条件的改善和杂优水稻的种植,使水稻产量有大幅度增长,玉米、红薯已成了杂粮和喂猪的饲料。菜肴有白菜、芥菜、萝卜、姜、葱、猪肉、鱼等。鸡、鸭等多在节庆或祭祀日、办喜事和客人到家时才宰杀。瑶胞淳朴好客,宾朋进家,必备上好的酒菜热情款待。
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主,祭祀祖先、土地神和社神。清代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此地有不少信徒。1930年建立了都榜天主教堂,文化大革命后被撤销。20世纪80年代,重新落实宗教政策,由梧州天主教来人重建教堂。现有教徒100多人,多为过去拜上帝会信徒的后代,或祖父母、父母辈人教者的后裔。
历史古迹有花州义址,在花州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国Ling导Ren洪秀全、冯云山在花州一带组织拜上帝会,并发出会师金田的团营令,后被清兵围剿,遂于十一月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花州首义”。现存大血坪古战场和洪秀全旧居。
自然景观有花州腾龙。该地群山环绕,山重水复,后有羊牯顶做屏藩,前以东王顶为前哨,山峰起伏如游龙,山水壮丽多姿,令人流连忘返,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田湖映翠,也是独特的风景区。该库区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后,平湖出山峡。巍峨的笔架山、矗立的观音山和四周连绵不断的群山与碧澄秀丽的湖水相映成趣。流水潺潺,四季如春,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