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在瑶族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在瑶族很早以前,瑶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瑶族医药的传承全靠山歌、故事等形式口耳相传,可以说山歌给了瑶族医药的血与肉,赋予了瑶族医药新的生命。
纯朴的瑶族人把前人传承下来的民俗药用防病养生方法编成歌儿传唱,如下:
春节菖蒲温辛香,内服外浴效验彰,四肢湿痹屈难伸,耳鸣头风五劳伤;
菖蒲能祛瘟虐瘴,咳逆上气用亦良,常服骨坚颜面艳,延年益寿百年长;
二月初一鸡矢糕,四肢湿痹预防好,三月清明黄花饭,肝炎目赤治效高;
四月初八枫木香,枫枝插门户户唱,糯米饭同韭菜炒,不畏湿气与岚瘴;
五月端午用雄黄,疗癣鼠瘘痔疽疮,雄黄早晚背身上,诸虫蛇毒不敢伤;
白花韭菜粽粑香,草果浸液祛虐瘴,小占五加诸味药,熏洗除湿去痹良;
婚娶办席需槟榔,酒后代茶以御瘴,醒之能醉醉能醒,健脾和中补劳伤;
小儿降生烧苍术,川连频咽时时知;满岁防病铜锁住,外出祛邪插桃枝;
六十老人备命粮,初一十五食安康,鸡子蜜糖蒸饭上,久服强身百年长。
由此可见,瑶族先民们利用一些较为常用的山中草药,并结合时令节气和饮食来治疗风寒湿痹、肝炎、瘴气等等病症。为了提高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的能力,扩大瑶医药的影响,他们把这些内容总结归纳,提炼成短小精湛、朗朗上口的山歌,便于瑶族医药的传播和推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