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新闻篇 > 正文
  • 朝鲜族医学阴阳论辨析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8-06 13:59:00
  • 核心提示:  朝鲜族医药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当中东武李济马《东医寿世保元》提出的“四象学说”最具代表性。&l

      朝鲜族医药学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的防病治病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当中东武李济马《东医寿世保元》提出的“四象学说”最具代表性。“四象学说”主要包括天、人、性、命整体观、阴阳论、四象人论、脏腑论、病因学、病理学等内容。阴阳论既是朝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又是朝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1  阴阳论是朝医学基础理论的哲学依据

      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的法则,万物的纲领,变化的根源。阴阳学说是东洋哲学的根基,是古代朝鲜族哲学思想之一,是在朝鲜族古代文化坠常用的、观察宇宙、自然和有机体等对立统一的重要手段。若观察宇宙、自然,天则阳地则阴;昼则阳,夜则阴;太阳则阳,月球则阴:春夏则阳,秋冬则阴;上则阳,下则阴.观察有机体,背部则阳,腹部则阴:腑则阳,脏则阴。《天机大要》说:“太极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度阴合四象生焉。”太极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形和体的统一体。阳阳(两仪)是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属性的总称。认为天为阳,人为阴;性为阳,命为阴:肺脾为阳,肝肾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哀怒为阳,喜乐为阴;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朝医学把这一阴阳变化原理应用于医学,把太极阴阳变化作为基础,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并用以指导临床。

      2阴阳论是朝医学提出四象人论的依据

      《东医寿世保元》说:“哀怒相成,喜乐相资”,“哀性极则怒情动,怒性极则哀情动。”认为阴与阴、阳与阳之问具有相资栩成的关系,创立了不同个体阴阳多寡的天禀栩相对稳定的理论,从而提出了过偏于阳者为太阳人,过偏于阴者为太阴人,少偏于阳者少阳人,少偏于阴者少…人.《东医寿世保元》说:“哀怒之气阳也”“喜乐之气阴也”“太阳人哀性远散而怒情促急,哀性远散则气注肺而肺益盛,怒情促急则气激肝而肝益削,太阳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肺大肝小也:少阳人怒性宏抱而哀性促急,怒性宏抱则气注脾而脾益盛,哀性促急则气激肾而肾益削,少阳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脾大肾小也;太阴人喜性扩张而乐情促急,喜性扩张则气注肝而肝益盛,乐情促急则气激肺而肺益削,太阴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肝大肺小也;少阴人乐性深确而喜情促急,乐性深确则气注肾而肾益盛,喜情促急则气激脾而脾益削,少阴之脏局所以成形于肾大脾小也。”《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进一步提出:“太阴人过偏于阴之人,即纯阴中含有阳者;少阴人少偏于阴之人,即阳中偏阴者;太阳人过偏于阳之人,纯阳中含有阴者;少阳人少偏于阳之人,即阴中偏阳者。”上述可知,人体是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统一的完整实体,朝医学是根据相互埘立的阴阳变化提出四象人论的。

      3阴阳的恒动观是朝医学阐释人体生理活动的根基

      《东医寿世保元》说:“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党与)大(实)而肝小(虚)者,名日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名口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日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I习少阴人。”在四象脏理中,其脏腑间的配合关系是阴阳问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对立统一关系。天有余(实)对地不足(虚)形成了太阳的统一体,地有余对灭不足形成了太阴的统一体;阳长(实)对阴消(虚)形成少阳的统一体,阴长时阳消形成少阴的统一体。木火棚成,金水棚资。相对短长之阴阳两脏问互生互济。《东医寿世保元》说:“哀怒之气阳也,顺动则顺而上升;喜乐之气阴也,顺动则顺而下降。”“哀怒之气顺动则发越而上腾,喜乐之气顺动则缓安而下坠。”顺动之性益本脏。在正常情况下,太阳人之性气“恒欲进而不欲退”;少阳人之性气“恒欲举而不欲措”;太阴人之性气“恒欲静而欲动”;少阴人性气“恒欲处而不欲出”,这里所说之进、举属阳,静、处属阴。说明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哀怒之气和喜乐之气,上升之气和下降之气阴阳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的平衡是维持有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4四象脏局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东医寿世保元》说:“哀怒之气上升,喜乐之气下降,上升之气过多则下焦伤,下降之气过多则上焦伤”,哀怒“上之气逆动而并于上则肝肾伤”,喜乐“下降之气逆动而并于下则脾肺伤”。这咀哀怒之气、上升之气、上焦、肺脾等都属阳,喜乐之气、下降之气、下焦、肝肾等都属阴。上升之气的过多和逆动引起阴虚证,下降之气的过多和逆动引起阳虚证。若是阴阳之性气极而情气逆动则出现下列情况,太阳人忿怒激外则损伤肝脏,少阳人悲哀动中则损伤肾脏,少阴人喜好不定则损伤脾脏,太阴人侈乐无厌则损伤肺脏等病理变化。逆动之情伤它脏(干对短长之脏),四象脏局阴阳的偏盛偏衰决定着对某种病因或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的演变趋向;决定着外邪入里是从阳化热,还是从阴化寒。喜怒哀乐太过、不及,亦不能使相对短长之阴阳互济,从而发生性过极则伤表气,情气动则伤里气:肺哀伤肾,脾怒伤肝,肝喜伤脾,肾乐伤肺。其性情若不及,则相资相成之性情并来伤之等病理变化。如少阴人天禀肾大脾小,阴盛阳虚,外邪侵体,极易从阴化寒。于是“脾局阳气为寒(阴)邪所掩抑,而肾局阳气为(阴)邪所拒,不能直升连接于脾局,郁缩膀胱”。(《东医寿世保元》)肾阴所化之阳不能资助脾阳,且乐心深着而伤目、背膂气,累及头脑、皮毛,故见身热烦恼,恶寒,下焦血证,进而汗出、亡阳等症。少阴人原本肾大脾小,阴盛阳虚,脾局相对虚弱。若此人不戒浪喜深乐,或在疾病过程中阳气耗伤,肾局之阴气相对过盛,则促使乐性极而喜情动。于是肝之刚气便伤脾阳而累及于胃,从而产生冷气逼热气之下利等证.可以看出尽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但均可用阴阳失调来概括说明。

      5分清阴阳是辨象的前提

      《四象草本卷》说:“天生万物,有物有则,人形物也,人性则也,以人形其人性,有物有则,一而不二者渭之太极”,“性有性用,性用知也,形有形用,形用行也,一知一行。一生一成,易简相得者谓之两仪”。说明阴阳是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根源,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棚互联系又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东医寿世保元》说:“太少阴阳之脏局短长,阴阳之变化也。”朝医学根据这一相互埘立的阴阳变化,把人分为太阳人、少阳人、太阴人、少阴人。说明正确的辨象,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体质的本质。

      6调整阴阳是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

      朝医学认为阿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的过程,也是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所以朝医学提出“大者泻之,小者补之”的基本治疗原则。

      总之,朝医学的四象人说及其病理、治疗等都是以阴阳理论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阴阳论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并用以指导临床,更是辨象论治的根本。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