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热孜”学说,是维吾尔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是说明疾病的种类、发病原因、症状、疾病程度(病级)、疾病发展过程(病期)、疾病高峰时期(病危)及其疾病预后定义的独特学说。
疾病种类
维吾尔医学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论体系及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病级、病期及病危发生的时期等,将一切疾病分为三大类型,即气质失调型疾病,形状改变型疾病,结构损伤型疾病。以此为据确立治法治则及护理方法。
1.气质失调型疾病
维吾尔医学“买热孜” (疾病)学说中的三大类型疾病之一。系指在体液性或非体液性各种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人体正常气质发生异常变化或人体气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各种疾病。它分为非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和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两大种。
(1)非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系指由于非体液性体外因素(即自然界的热、湿、寒、干及干热、湿热、湿寒、干寒)的过多影响下,人体正常气质发生异常变化,而导致的各种疾病。
(2)体液型气质失调疾病:系指由于四种体液(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及黑胆质)的异常变化(某二种体液属性的一面或某一种体液属性的二面偏盛),人体正常气质发生异常状态而导致的各种疾病。
2.形状改变型疾病
维吾尔医学“买热孜” (疾病)学说中的三大类疾病之一。系指人体某一器官(部位)形状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疾病。这一类疾病多为虽然在形状上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结构是完整的。它以四种形式表现,即分四种:①先天性形状改变型疾病,如出生时头、手、脚等过大、过小或歪斜、残缺、兔唇等。②管道形状改变型疾病,即人体某些管道的后天性扩张或狭窄,如大小血管、食道、胃及肠、胆道、尿道、肛门等管状形器官的过度扩张,过度狭窄或硬化,或松弛不能收缩,或粘连不能通畅等。③数量和容量性形状改变型疾病,即全身或某一器官的过胖、过瘦或口腔内生长异物,如痞块、息肉、痔疮、结石、寄生虫等。④移位性形状改变型疾病,即人体某一器官(部位)的粘连,如眼粘膜粘连、舌粘连、肠粘连等;某一器官的分离、下垂,如眼皮外翻、脱肛、胃下垂、子宫下垂、阴囊下垂等;某一器官的移位、脱解,如关节脱位,手、脚、头等部位颤抖或局僵等。
3.结构损伤型疾病
维吾尔医学“买热孜”(疾病)学说中的三大类疾病之一。系指人体某一器官结构发生损坏性变化的疾病。多指为体表器官或体内器官(内脏)的分解、完整性受损、腐烂、异常增多或增生等。它多由内、外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产生。外因,如擦伤、跌打损伤、烫伤、冻伤、骨折、骨裂、皮肤剥落、变硬、变粗、干裂等。内因,如四种体液(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黑胆质)的异常变化、毒化、腐化,以及其潴留在身体某一组织、血管中,导致各种炎肿、创伤、恶性肿瘤、痔(漏)疾病等。故这一类型的疾病,也称之为完整性受损型疾病。
病因
病因,是指破坏人体健康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维医学将一切疾病的发病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外因三大类。内因又分为内八因,除了过去性病因、直发性病因、年龄性病因、性别性病因、体质性病因、遗传性病因外,具有维医特色的有体液性病因、非体液性内在病因。体液性病因,系指直接与体液平衡有关的病因,即以人体的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及黑胆质四种体液平衡失调为主的病因。如胆液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血液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粘液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黑胆质偏盛或偏低性病因。体液的失调,虽然以偏盛或偏低来表现,但维医习惯上多以偏盛或过高来阐述。
“波核浪”(病危)学说
维吾尔医学“买热孜”(疾病)学说中独有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波核浪”(汉语译称为病危),是指疾病发展的最高阶段或高峰时期或高潮时刻。该学说是说明病危的种类,发生病危的日期,病危的特征,病危的先兆特征,各种病危对疾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的学说。
维吾尔医学认为,人体“太比艾提”(人体防御能力)与疾病的斗争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人体防御能力战胜疾病,使病情好转,患者得到康复或痊愈;另一种是疾病战胜人体防御能力,使病情加重或恶化,导致疾病久而不愈或使患者终身残废或使患者死亡。维医学将病危分为二类:良性病危,恶性病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