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医的正骨技术
畲医正骨技术源远流长,医源无法稽考。传说有三:一是畲族祖先从事狩猎和刀耕火种,常因野兽伤害与劳作不慎而致跌打骨折,得到“高人”传授正骨技术,世代袭传;二是畲族祖先在山上种植农作物屡遭猴子糟蹋,忍无可忍之下打断猴子的腿,过些时日这群猴子又活蹦乱跳再来糟蹋作物,又把猴子腿打断,尾随其后观察,识别了猴子所采的草药,以后用到人体上,收到满意效果,于是代代相传;三是清雍正年间火烧泉州少林寺,寺僧铁珠逃难到畲村,传授拳术与正骨治伤技术而流传至今。闽东畲族正骨技术最负盛名的是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燕坑村畲医雷晋金与霞浦县盐田畲族乡畲医雷春宝,两处治法颇为相似。但雷春宝早已辞世而技术失传,雷晋金的传人雷伏伦(第五代传人)也年过花甲,以半农半医为业,医疗辐射面覆盖周宁、柘荣、寿宁、霞浦、宁德等县(市)。畲医对人体筋骨命名颇具形象化,如脊柱称梁骨(脊梁骨),锁骨称花眉垅骨,肋骨称六条骨,肩胛骨称饭匙骨,尺挠骨称手担骨,胫腓骨称脚担骨,内外踝骨称脚目骨等;斜方肌称大板肌,腓肠肌称后担筋,骶脊肌称腰板筋等。畲医施行正骨时有时采用针刺解痛,而多数仅在局部喷洒清水或酸醋、酒,继之拔抻牵引,捏搓推拿,提按端挤,旋转屈伸,因势利导,资以整复。强调早期一次性整复,认为早期局部肿胀疼痛较轻,容易整复,时间延误而肿胀、疼痛加剧,增加操作困难,患者也倍受痛苦。畲医手法复位后外用小竹片或杉树皮固定。竹片自行加工,削去竹子白皮后做成厚薄、宽窄、长短各异的小竹片烘干备用。有些畲医认为用竹片不易吸水与变形,有一定的弹性和较强的韧性,易于操作。所用竹片数量多寡,视病情而定,如前臂骨折用竹夹片6~8片,大腿骨则用8~10片。根据病情酌用加压片,安置竹片夹板须固定牢靠,绑缚的松紧度酌情而定,适中为宜,过紧会造成血脉不通,过松容易脱落,扎带以能上下略为移动为度。固定后一般经3~7天解开,调整夹板一次。绑好夹板后在夹板间上药,
然后用宽7~10cm的青布包扎。外敷药采用新鲜草药,有的用单方,有的用复方。如用鲜杉木二重皮捣烂,或九节茶(肿节风)捣烂外敷等;有的配用鸡蛋清或茶油、酒调敷;有的用干蒸糯米饭,或用去核黑枣或鸡汁,甚至用活小鸡捣烂外敷;也选用土木香(南五味子)、毛花扬挑(毛冬瓜)等粘性大的草药捣烂外敷。有的配合内服药,如用蟑螂、水蛭、蜈蚣、坑蟹、鹰爪、山羊血、狗骨等配药;也有用麝香、熊胆子、乳香、没药、红花等中药配方,处方不尽一致。畲医认为治疗骨折开始不能用酒调药敷,要过一段时间(一般4~6周)后才能用酒调药。刚接骨时强调要“静”,使局部固定,骨折断端不移位,3~5天后发现皮肤痒,表示气血已运行,可适当作周围关节轻微活动,以不影响伤处为准;14~20天后可以作小幅度活动。这就是动静结合的特点,与单纯石膏固定,强调“静”是不同的。
畲医正骨注重肢体功能恢复,因而在整复固定时主要从功能恢复的角度考虑,维持一定的体位。如锁骨骨折在复位固定时要求外观平整,使用竹片时要斜放加压,腋下置半球垫、挺胸,肩外后展、曲肘悬吊固定;又如肱骨踝上骨折(伸直型)时,复位时要注意功能特点,采用曲肘位固定,以利生理功能的恢复。畲医主张在关节部位骨折复位后应早期活动,但股骨胫骨的骨折复位后不能过早活动,说明畲医对练功活动也是辨证的。由于畲医在治疗骨折时重视静(固定)与动(活动)的关系,强调动静结合,认为静对近期疗效有保证,过于静对舒筋活络、气血流动、经络疏通等均无好处,适当活动可促进气血豁达,从而调节机体的抗病能力,一张一弛,筋骨兼顾,比石膏固定优越,所以尽管有些骨折病例经畲医治疗后复位不甚理想,有些关节还出现明显的畸形,但其功能恢复却比较好,甚至接近正常,这也反映了畲医正骨的特色。
畲医在正骨时也根据病情采用内服药配合治疗,多用中草药,多数是煎剂,也有用草药根块磨水后配酒服用。使用中药多为活血通络、散瘀止痛类药物,剂量相对较大,又根据季节不同,用药也有所不同,旨在促进早日康复。
畲医正骨因时因地制宜,借助床、椅、梯等物作为力的支点杠杆,因势利导以资整复,正骨手法有其特色,用药皆用验方,以中草药居多。
二、畲医的治伤技术
畲医对伤的认识
畲医治伤技术历史悠久,畲族群众对“伤”特别重视,无论身体哪个地方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畲医认为,凡机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跌打、扭、压等)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统称为伤。受伤后就得及时治疗,若治延误或失当,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还会转化为风伤。由于医源关系,且承传久远,在治疗上也存在差异,甚至同宗治法也不尽相同。畲医治伤强调时辰(12时辰或6时)与季节,同一位置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畲医认为,人有36骨节,72筋脉,12条血路,28脉(24脉加任督脉,左右硚脉),全身有12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按照12时辰(或6时)与24节气(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12时辰与四季气血调和往来处都不一样,倘若某一气血调和往来处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甚至不通。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以引起全身变化,重者不治而亡,因而畲医对12时辰(6时)与季节十分重视,把许多病都称为“六时病”。
畲医把受伤部位与时辰关系连在一起,认为血脉某时辰行到某个脏腑时受伤则不治;如子时受伤在胆,见目开症不治;丑时受伤在肝,失气不能呼吸者不治;寅时受伤在肺,气逆上而面色红赤者不治;卯时受伤在大肠,腹痛面红不治;辰时受伤在脾,面有青色不治;巳时受伤在胃,气大,吹气而不息不治;午时受伤在心,血攻心而面赤红者不治;未时受伤在小肠,吐饭且面青色不治;申、酉时受伤在膀胱、肾,失气、目翻白,口开不治;戌时受伤在胞络,不能言语者不治;亥时受伤在三焦,目开不能转睛者不治。畲医根据受伤的部位与受伤后的表现、出血情况判断治与不治,同时还说明什么情况下可治,什么情况下不治。严重者多数都与内脏受伤而致内出血,或大血管受伤大出血,或筋腱断裂,或气管、食管断裂等有关;这些情况在当时受外科技术不发达而成为不治,即使在目前的许多农村基层仍有因条件、技术限制,无法及时抢救或抢救不当而致死。其中不乏有过去不能治而现在可以治疗的,如“伤在咽喉,软管断者不治”,现在不管是气管、食管断裂者,一般医院都可治。内脏破裂只要抢救及时也可以救治。所以对这些“不治之症”要区别对待,尽力救治。
畲医对伤的分类
畲医对伤的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将伤分为内外伤两大类,再根据症状分若干种;二是根据受伤部位与症状分为若干种,虽有相似之处,亦有差别,现分述如下:
1.内外伤分类法
(1)内伤: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如气血阻滞或凝结,脑髓震伤等五类。
①伤脑:因外伤而致脑髓震伤,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脑震荡),严重者昏迷不醒或癫狂。②伤气:气阻不得上下,出现胸闷、咳嗽、气急、呼吸不畅、疼痛胀满,疼痛范围较大,伴有游走窜痛现象,压痛点常有移动。③伤血:疼痛作胀,痛有固定点,疼痛范围较小,无气闷或呼吸不畅感,咳血,血色多见紫黑,咳呛及转侧时疼痛显著,局部可能见到微肿。④气血两伤:痛有定处,范围较大,呼吸沉闷,咳嗽气急,痰中带血,俯仰、转侧牵掣作痛,且有伤气、伤血的全部或部分症状。⑤伤筋:是指筋络受伤。筋断:韧带断裂。脚筋断则不能走路,手筋断则手不能动,功能损失。筋伤而未断:多数表现为扭伤或挫伤。
(2)外伤:身体外部受伤,以筋、骨、皮、肉为主,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损等。
2.根据受伤部位与症状,把伤分为六种
(1)外伤:皮肤或浅层组织受伤,逐渐出现皮下瘀血,呈青色,有的组织瘀血增多,出现肿胀疼痛。
(2)创伤:因跌伤或弹击、刀砍等引起皮肤或组织受到破损,发生流血、疼痛。
(3)骨折:骨骼断裂或折断。
(4)内伤:因重度外伤而引起深部组织、气血经络、五脏六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5)穴伤:当气血流行到某个穴位时,突受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程度的打击,引起气血循行紊乱或阻滞者。
(6)食伤:因暴饮暴食导致胃肠过于臌胀,积滞不化,胃肠受损伤,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若治不及时或不彻底,日后则时愈时发。
对伤的检查诊断
畲医对伤的检查诊断有一定特色,除了患者自诉外,采用望诊、切脉、触诊、观指甲、看眼睛、药物试探等方法。
1.望诊:患者受伤后通常会有特殊的表现,因而要观察患者的气色、表情、姿态,全身表现及肿胀、瘀斑等局部表现,以判断伤的轻重与部位。
2.切脉法:畲医认为伤科切脉除一般脉法外,还要注意以下五点。①新伤、瘀血停积者的脉宜坚强而实,不宜虚细而涩,故洪大者顺,沉细者恶。②出血过多者的脉宜虚细而涩,不宜坚强而实,故沉小者顺,洪大者恶。③六脉模糊者,外症虽轻而预后多不良。④外症虽重而脉来缓和有神者,说明内伤较轻,预后良好。⑤在重伤痛极时,偶然会出现结代脉,并非恶候。
3.触诊:用手触、摸、按伤痛部位,根据手的感觉和伤者的表现形态加以诊断。触诊主要依靠经验,有经验者通过触诊可以判断伤的轻重、范围大小及预后情况。
4.观指甲:观指甲判断伤的轻重与部位。受伤者指甲根部会出现白色环,轻伤者环少,重伤者环多。检甲时医者中指托住患者手指的关节沟,用拇指甲轻按患者甲尖,视回血情况而定伤位。畲医认为伤在指甲中有特定的部位,头部主要观拇指甲,胸部主要观食指甲,脐上观中指甲,腹部观无名指甲,四肢观尾指甲。在指甲中又有特定的部位,中间从外到内有头、心、肝、脾胃、腰脐、丹田、七珠尾、阴囊,两侧分为左右饭匙骨(肩胛骨)、乳房、腰、膀胱。畲医认为新伤不必验指甲,有的仅有红紫血不回流,须配合问、切、望、触诊等判断,而重伤、旧伤指甲为紫黑色或苍白,血不回流。危症在指尖末端有结黑珠粒。对于3年以上的旧伤主要检查双手中指,观察回血情况,如见不到回血或回血迟且缓或回血受阻不畅者可判断之。
5.看眼睛:观眼诊伤实际上是观看巩膜,以瞳孔为中心,上下左右分四区,上方为前部胸腹伤,下方为背部伤,内侧为左侧肋胁上下伤,外侧为右侧肋胁上下伤。主要观察巩膜部有无红点、黄点、黑斑点(微细血管末端或其中间处)。畲医认为躯体的伤都会在眼睛反映出来,观察要细心,轻伤、新伤多为红点,重伤或旧伤为黑斑点,黄点中度伤,再结合临床加以判断。畲医认为观眼验伤只能作为参考,疟疾等疾病眼睛也会出现红、黑点,要加以区别,以免误诊。
6.药物探伤法:即用药物口服、擦搓、敷贴等来判断伤情。中草药验伤处方有20余方,现择较为通用的方药5首。
处方一:虎头三七10g,红酒(加饭酒等糯米酿制的)250g炖服,酒量大者可增加,但不超过500g,若有伤者局部会更加疼痛,该药亦有治疗作用,多数畲医使用。
处方二:狗脚迹(杠板归)鲜根120~150g,捣烂如泥贴敷局部(亦有畲医用干品研末调酒
贴敷),若有伤者局部出现疼痛加剧,皮肤变色;无伤者不痛,皮肤也不变色。
处方三:当归6g,细辛3g,红花3g,泽兰6g,酸丝草(酢浆草)一撮(约30g)、老酒
300g,米醋300g,煎后用纱布包药渣成球状蘸药液擦搓伤处(擦搓用力要匀,反复进行,切勿将皮肤擦破),有伤为青黑色,无伤则不出现。此方也可用来洗伤之用。
处方四:草乌3g,红花3g,细辛3g,水煎,用红酒250~300g为药引口服,药渣布包成球状局部擦搓,有伤局部出现乌青色,无伤局部仅红色,不会变成乌青,此方亦可用作洗伤用。
处方五:红花5g,归尾10g,栀子15g,芥子3g,桃仁15g,五加皮10g,细辛3g,白芷6g。
将上药研成细末,调蛋清或米酒贴敷伤处,24小时后局部出现乌青色,且疼痛,说明有伤,如无乌青色说明无伤。
畲医认为对伤的诊断应持慎重态度,不要轻易服伤药。诊断时应有明确受伤史,临床症状明显最为重要,配合其他诊断方法加以确诊,确诊之后才能对症下药。
畲医对伤的治疗
畲医治伤方法也有特色,强调要判断新伤或旧伤,还要按时辰、季节处方治疗,现分述如下。
1.对于确诊有伤,但难以确定哪个时辰受伤者,可采用12时辰通用方(择4方)。
处方一:大黄6g,川朴3g,三七3g,荆芥9g,牛膝3g,木通3g,地黄5g,淡竹叶6g。将
上药加清水3碗,煎成1碗,加冰糖或白糖30g红酒适量,睡前服用。
处方二:归尾3g,红花3g,赤芍3g,生地6g,川芎3g,泽兰2g,青皮2g。用法同上。
处方三:苏木3g,杜仲9g,牛膝6g,槟榔3g,木瓜5g,玄胡6g,红花3g,麦冬9g,泽兰
3g。冰糖或白糖120g,米酒适量炖服。
处方四:青蛙碗头(车前草头)30g,七层塔(七叶一枝花)20g,地胡椒(石胡荽)30g,
杜三娘(星宿草)20g,小号雷米草(黄疸草)30g,蛇舌仔(半边莲)30g,酸丝草(酢浆草)
30g,叶下白(青天地白)20g,六月乾(凤尾草)20g,瓜子金(阿利藤)30g,冰糖120g,红
酒100g,炖服。上药均为鲜品,以酒当水炖服;不会饮酒者可水酒各半炖服。
2.对于难以确认新伤或旧伤,或是穴位、气伤、血伤等情况者,可采用下列通用方。
处方一:白瑞香、白山、千里桔、铁假杯、雷柏柴、赤柴,以上六味各取鲜根15g,白酸丝草(连叶带根)20g,卷柏15g,老松节30g,猫竹节(毛竹根部节,劈成碎片,用老酒炒3次抢地气3次后用)50g,老酒500g炖服。
处方二:当归3g,续断3g,五加皮3g,三七3g,乳香3g,没药3g,栀子2.5g,红花1.5g,
老酒一杯炖服。
3.因受伤时辰不同、受伤种类不同而采用不同方药治疗,现按12时辰分述如下。
(1)子时。
内伤处方:泽兰3g,五加皮3g,地鳖虫2.5g,苏木2.5g,斑节相思2g,甘草1g,水1碗煎至半碗炖服。
血伤处方:虹雄1g,骨碎补6g,灯芯草7条,水煎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防风15g,荆芥6g,川牛膝6g,蝉蜕15g,红花6g,杜仲12g,水1碗煎成半
碗,老酒少许冲服。
(2)丑时。
内伤处方:香附2.5g,砂仁3g,枳壳3g,柴胡3g,地鳖虫3g,桃仁(去皮)3g,花粉3g,
威灵仙3g,红花3g,生地15g,甘草1g,水1碗煎至6分炖服。
血伤处方:乌豆30g,桃仁2g,牛膝3g,当归1g,水煎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防风15g,花粉15g,红花15g,枳壳15g,桔梗6g,半夏3g,水煎冲老酒服。
(3)寅时。
内伤处方:款冬15g,黄芩3g,紫菀3g,枳壳3g,陈皮3g,玄胡3g,桔梗2g,花粉2.5g,
五加皮2.5g,知母2.5g,甘草1g,水1碗煎至6分炖服。
血伤处方:一枝香1.5g,穿山甲3g,铺地锦9g,水1碗煎至7分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红花1g,当归身5g,川芎5g,川断5g,苏木3g,乳香5g,没药5g,陈皮2.5g,
水煎老酒冲服。
(4)卯时。
内伤处方:牛膝3g,大黄3g,玄胡3g,木通3g,黑丑2.5g,续断2.5g,木香2g,泽兰2g,甘草1g,水1碗煎至6分炖服。
血伤处方:苏木3g,红花3g,胡椒7粒、甘草1g,水煎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红花15g,枳壳15g,生地3g,花粉3g,川膝3g,蝉蜕3g,五加皮3g,水煎冲
老酒少许炖服。
(5)辰时。
内伤处方:苏木7.5g,神曲6g,木通1.5g,青盐1.5g,红花1g,冰糖125g,旧早米合炼成丸,茯苓汤送服至愈。
血伤处方:三胶红7.5g,马蹄香3g,红花3g,生地3g,水1碗煎至6分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红花15g,花粉15g,川膝15g,薄荷3g,蝉蜕3g,连翘3g,京墨3g,水煎冲老酒少许炖服。
(6)巳时。
内伤处方:藿香12g,乌药3g,白芥子3g,乳香3g,没药3g,红花1.5g,水1碗煎至6分炖服。
血伤处方:红花3g,积雪草3g,甘草3g,苏木1.5g,白匏根1.5g,水1碗煎至6分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川膝3g,独活3g,羌活3g,当归3g,红花3g,生地3g,桔红3g,水煎冲老酒
少许炖服。
(7)午时。
内伤处方:茵陈9g,夜明砂6g,黄芩3g,郁金3g,川连3g,枣仁3g,栀子3g,甘草1g,
水1碗,煎至6分空腹服。
血伤处方:金桔根15g,穿山龙9g,苏木9g,猴柿根9g,梅臭根3g,枳实3g,灯芯草20
条,水3碗,煎成8分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红花15g,菊花15g,牛膝3g,生地3g,细辛3g,荆芥3g,枳实3g,水煎冲老
酒少许炖服。
(8)未时。
内伤处方:苏木10g,生地3g,木通3g,车前子3g,归尾3g,川连2.5g,红花2.5g,枳壳2.5g,木瓜1g,甘草1g,水1碗煎至6分炖服。
血伤处方:白匏银15g,穿山龙15g,柚树根15g,白蛇豹15g,红花15g,苏木9g,水煎冲老酒炖服。
穴伤处方:红花3g,柴胡3g,蝉蜕3g,牛膝3g,细辛3g,川芎3g,地丁3g,甘草3g,水
煎冲少许老酒炖服。
(9)申时。
内伤处方:茯苓9g,归尾5g,牛膝5g,栀子(炒)5g,白芷3g,车前子3g,茵陈3g,寄
生3g,木香2g,黑丑2g,甘草1g,水1碗煎至7分炖服,渣再煎服。
血伤处方:蛇胆9g,人参9g,山附子9g,归尾9g,穿山藤9g,甘草9g,加老酒浸满1小
时后,加木香15g,半夏15g,肉桂9g,红花9g,加水煎服。
穴伤处方:木香15g,独活6g,羌活3g,半夏3g,桔梗3g,沉香3g,葛根3g,枳壳3g,水煎冲老酒少许炖服。
(10)酉时。
内伤处方:麦冬6g,木瓜6g,归尾6g,甘草6g,槟榔3g,杜仲3g,牛膝3g,苏木2g,红
花2g,冰糖30g,水l碗煎至9分炖服。
血伤处方:红花3g,木香15g,肉桂9g,半夏10g,胡椒7粒、水2杯、酒2杯,煎至一杯
炖服。
穴伤处方:红花15g,桃仁3g,牛膝3g,木通3g,羌活3g,枳壳3g,水煎冲老酒少许炖
服。
(11)戌时。
内伤处方:槟榔6g,班节相思6g,生地5g,木香3g,川芎3g,红花2g,枳壳2g,砂仁
2.5g,栀子2.5g,川连1.5g,甘草1g,水1碗煎至7分炖服。
血伤处方:盖露草9g,粽干(五月初五留下的粽干)6g,花生衣6g,苏木6g,红苏3g,麦
冬20g,灯芯草10条,米烧酒盖过药面炖服。
穴伤处方:沉香3g,藿香3g,砂仁3g,木通3g,陈皮3g,茯苓3g,半夏3g,甘草3g,水
煎冲老酒少许炖服。
(12)亥时。
内伤处方:苏木3g,乾葛3g,生地3g,知母3g,桔梗3g,栀子3g,黄柏2.5g,大黄15g,
甘草1g,水一碗煎至7分炖服。
血伤处方:当归30g,猴柿根15g,红柚树根15g,盖露草9g,苏木9g,花生衣9g,乌药
9g,麦冬9g,粽干6g,大乌豆6g,荞麦6g,乌枣250g,陈年老酒1 500ml,炖二炷香取起,再浸2小时,空腹服用。
穴伤处方:红花3g,桃仁3g,牛膝3g,归尾3g,川芎3g,木通3g,枳实3g,水煎冲老酒
少许炖服。
4.畲医的其他治伤方法。
(1)多数畲医在治伤时都结合外治法,一般都用鲜草药贴敷,最常用的处方:青蛙碗头(车
前草头)、地胡椒(石胡荽)、七层塔(七叶一枝花)、酸丝草(酢浆草)、六月乾(风尾草),将
上药捣烂如泥,加适量桐油或米饭,调成药膏,敷贴在伤处,每日一剂至愈。
(2)有些畲医在治伤时还配合针刺、拔火罐或针后加拔火罐。针刺用银针(三棱针),然而有些畲医不主张用针加拔火罐“吊伤”,主张用药物吊伤,即外贴敷法,将“伤”吊出体外。吊伤药除上述外用方外,还用中药处方:桂子2.5g,桂枝5g,公丁香2.5g,羌活5g,独活5g,白芷3g,白芥子12g,栀子12g,上药捣成末,加面粉30g,作成饼,贴敷伤处。
(3)有少数畲医另备药酒配合治伤,根据反映疗效更佳。方用:人参3g,川芎6g,虎骨
6g,鹿茸5g,牛膝3g,大黄1.5g,红花3g,泽兰3g,苏子3g,川七2.5g,栀子3g,金樱3g,
桔梗6g,甘草1g,乌梅3枚、老酒2 000ml,将上药浸泡在老酒中,隔一夜后文火炖1小时,再停放5昼夜,取出药液,罐中药渣再加老酒1 500ml,如上法炮制。把两次药液合在一起,加以蜂蜜lOOml,搅匀,临睡前服50~100ml。药酒只用于治重伤者,轻伤不必服用。
畲治伤技术具有民族特色,一是对伤的特有命名与分类;二是对人体结构认识独特;三是对伤的危害性认识特殊。主张受伤要及时治疗,治疗延缓或失当后果严重,轻则转为风伤疼痛,重则致人于死地;四是强调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等。不少观点现时还无法解释,甚至存在玄奥,且有些方药仅听畲医介绍,接受治疗者未能随访,而无法查证,为此对畲医治伤技术有继续探讨之必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