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恩,一名庆三,人尊称为丁三巴(巴意为爷),回族,北京市人。生于1854年,卒于1917年,享年63岁。丁德恩少年时期在德胜门外马甸牧羊、读书,成人后在崇文门外某羊肉案掌案。他崇尚医道,素喜疡科,研读《外科正宗》,能自制白降丹等药,义务为附近回民治病。后在北羊市口开设“德善医室”以医为业,人称小楼丁家外科。擅治搭背、串腰龙、疔毒、恶疮等病。
丁德恩对贫苦患者不收医药费,甚或资助之。他有一件马褂,若有人困难急需资助,而手头一时钱紧,就命人将此衣送至关帝庙街天兴当铺,将当来的钱助人。自己留下当票,日后赎出。如此,不计其数,当铺之人均识此衣物。
光绪末年某日清晨,他在街上见到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痩的小男孩,在烧饼炉旁以余热取暖,询问此孩为孤儿,已几天未得饱食,遂领至医室给其饮食。谈话间觉得此小孩颇有才气,便留在家收为门人,尽心传授。此小孩即是赵炳南。
2 学术成就
有资料记载:“道光、咸丰以来京师行医者,士人绝少,多为回族人主之,外科尤甚”。丁德恩即其中佼佼者。
丁德恩在北京花市大街北市羊口开设德善医室时,就医者络绎而至。北市羊口内花市头、二、三、四条胡同,历来手工业颇为发达。回民不乏从事手工艺者,尤其是玉器行,附近青山居茶馆又为玉器市,各省商家云集,其中亦有求医疗疾者。丁德恩医名很快即传扬京外数省,收入渐丰。每有贫苦患者疮疡病人需要开刀时,先给一点零钱嘱吃饱再来手术,开刀时脓液不能流尽时,即用口吸晚,使之排净,患者莫不感恩戴德。搭背、疖肿毒痈、疔毒恶疮、缠腰火丹等经他治疗几次,即可痊愈。
丁德恩刻苦研读明。陈实功拟定的《外科正宗》一书,不知若干遍,《京城国医谱》谓其“可背读成诵”。自制红升丹、白降丹等药粉,疗效颇佳。著有《德善医室疡科效方》一卷。
丁德恩门人有哈锐川、赵炳南、余光甲、仉伯贤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