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民族医药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企业篇 > 正文
  • 我国壮医药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1-28 16:02:33
  • 核心提示:  一、壮医药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医药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是壮乡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尚有上万名民间壮医,使用着几十
      一、壮医药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医药是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是壮乡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尚有上万名民间壮医,使用着几十种简、便、廉、验的诊疗技法、上千种中草药(壮药)和数以万计的验方、秘方、单方。   通过对壮医药教育体系、发展环境的调查,可以得出结论:壮医药初步具备产业化基础和条件。   壮医药教育走进高等医学院校 壮医药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特色鲜明的壮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学领域一个民族医药学分支,自1984年第一次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来,目前壮医药在古医籍的发掘整理、理论的探讨构建、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壮药的研究等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壮医药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壮医药教育也开始走进高等医学院校。   广西建立了一批壮医药或以壮医药为主的教学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一支壮医药的学术队伍。1985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科委批准建立以壮医药和瑶医药为主攻方向和目标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壮医门诊部,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百色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民办的靖西县壮医药学校等相继成立。2002年8月,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增挂广西壮医医院的牌子,从而结束了壮医没有正规医院的历史。2002年,广西中医学院经批准开设中医专业壮医方向的5年制本科班。2004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将壮医专业和藏医、蒙医、维吾尔医专业列为首批招生的专业,壮医教育已开始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   近日,中国第一所壮医药学院在广西南宁市揭牌成立,标志着壮医药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系更名而来的壮医药学院,是在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壮医药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的二级教学单位,现设有4个教研室、1个研究室、2个标本馆、1个资料室,教师4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10人。所设专业除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外,另开设《壮医学概论》、《壮医基础理论》、 《壮医方药学》、《壮医诊断学》和《壮医内科学》等12门课程。   20多年来,以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的科研人员为主要力量,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数十项壮医药研究课题,发表了200多篇壮医药方面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十多部壮医药专著如《壮族医学史》、《中国壮医学》、《发展整理中的壮医》、《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国壮医内科学》、《中国壮药志》、《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国壮药原色图谱》、《壮医药历代史料荟萃》等。   壮医药验方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已具备了一定基础   广西丰富的草药资源为壮医药飞跃发展提供了保障。广西已经确定了打造“八桂药谷、南方药都”的目标,。广西是全国中草药大省,资源非常丰富,中草药物种有4623种,仅次于云南,在全国排第二。中国400多种常用重要原料药材中,有70多种主要来源于广西,其中10种占全国总产量的50%至80%以上。2003年,广西中草药市场销售总额已达44亿多元,产业效应潜力巨大。   目前广西拥有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广西玉林制药厂、广西金嗓子公司等知名企业。广西已经形成品牌的30多种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跌打丸、百年乐、三金片、红花片、华佗风痛宝等,大部分都是在壮医药民间验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玉林制药厂、桂西制药厂、柳江制药厂为生产壮药的民族药定点生产企业。   在广西壮族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壮医仍然承担着巨大的基层医护工作。对百色地区500名民间壮医进行调查显示,他们每年为群众看病60万人次以上,相当于该地区3个中等县医院门诊量的总和。   六大因素凸现广西壮药发展优势   广西作为壮族聚居区,在发展壮医药方面具有交通、民族认可、资源等多方面等优势。   (一)便捷的交通   广西处于中国和东盟地区经济合作交流的前沿,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并享有沿海、沿边开放、西部开发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惠政策。广西目前还在加强出海出边出省通道建设,到2010年将建成45条二级以上高等级出海出边出省公路通道。届时,通往广东省的高等级公路通道达到17个,与相邻各省(国家)至少有一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   (二)优惠的关税政策   今年7月,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降税计划正式启动,中国和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和泰国等东盟六国相互实施自贸区协定税率。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降税计划共涉及近7000种商品,按照《货物贸易协议》,2005年我国实际下调税率的商品共3408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定期举办,广西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交流,包括医药经济的国际贸易必将不断扩大和深入。广西口岸药品检验所于2004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广西获准药品进口口岸的开放,为我国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条更加便捷的通道,这将对推动广西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便利中国和东盟各国开展药品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壮药开拓东盟市场创造条件。以越南为例,我国自1987年以来,与越南建立了友好的边贸关系。我国的中成药大量出口越南,年出口量在千吨以上。越南按边贸进口报关,越方征收的出口税率中成药为9%,中药材为3-5%。由于越南的药材生产不发达,最多不过是简单的加工整理,所以药材贸易做得十分红火,98%的中成药来自中国。壮药目前已经纳入降税计划,专家预计,未来5年内壮药出口税率将进一步降低,最终有望实现零关税。   (三)强劲的资金支持和配套设施。   外商投资和社会资本的引进,将为壮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资金支持。美国会展集团与广西广益医药有限公司已决定在南宁投资建设“南宁-东盟国际医药博览城”。据投资商美国广益会展集团公司总经理廖钧平介绍,项目至今年年底投入将近亿元,未来2年内投资总额达10亿元,预计2006年8月前全面投入营运。廖钧平预计医博城营运首年收入1.2亿元,进入正常营运后年均纯收入约达2.7亿元。   医博城在今年4月获广西发改委批准立项,是一个以中药为发展重点,化学药、生物制药、食品、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齐头并进,集种植、研究、生产、展示、销售、电子商务、物流仓储和旅游观光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的医药和功能食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物流中心和展示贸易平台。据称,规划占地面积2800亩的医博城将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设施最完善、综合性服务最强的医药平台和产业集群地,堪称中国第一“药谷”。   (四)众多的人口   壮侗语民族在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广泛分布,为壮医药走向东南亚进而走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壮侗语民族包括我国的壮族、布依族、侗族、黎族、水族、毛南族以及越南的岱族、侬族、泰族、布依族、热依族、佬族,老挝的老族、泰族,泰国的泰族、老族,缅甸的掸族和印度的阿洪人。与这些国家相近、相邻的柬埔寨和马来西亚,也有泰、老等民族分布。壮侗语民族人口达1.6亿多,他们语言、风俗相近或相似,学者将其称为“同根生的民族”。   (五)现代人流行回归自然,热衷传统疗法,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也给壮医药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疾病谱改变、老龄化社会来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当今时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逐步把希望寄托在包括民族药物在内的传统医药上。在这种背景下,民族医药工业前景十分广阔,2004年我国民族药工业产值达50亿元。从国际中草药市场的格局来看,目前华裔市场占世界中草药市场的42%,中国中草药的主要海外市场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加华人社会。其中,具备医疗、保健、美容作用的中医药在泰国享有极高声誉;越南的人均中药品消费更在10年内翻了10番;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等北美、欧洲市场,中医药前景亦被看好。   (六)壮医药低廉的收费也是壮医吸引病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壮医院,一个风湿病人就诊、服草药和接受治疗,10天一个疗程的花费还不足人民币百元,而这在普通医院这笔钱只能做几项基本的身体检查。   二、壮医药发展亟待突破五大瓶颈   (一)对壮医药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投入太少,已经建成的壮医药科研、教育、医疗机构,不但规模很小,而且设备十分简陋。   就以规模较大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壮医医院来说,其全部设备加起来还不如“三甲”医院的一台大型设备,或某些院校的一个实验室设备的价值。有的甚至举步维艰或已名存实亡,如百色市民族医药研究所、原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   (二)在国家科研医疗机构从事壮医药工作的人员太少,全区不足200人,难以形成壮医药的骨干学术队伍;尽管广西中医学院从1985年开始招收中国医学壮医药方向硕士研究生,至今已为广西培养了十多位壮医药硕士研究生,从1990年开始,壮医药已经培养了一支包括十多名正副主任医师在内的学术骨干队伍。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壮医药“濒临”失传;而散在城乡的上万名民间壮医,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规定,90%以上不能取得执业资格和行医执照,面临着非法行医的窘境。而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却又十分需要他们。这个矛盾极为突出,亟待妥善解决,否则将对壮医药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三)壮医药研究开发严重滞后。《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办法颁布后,民族药的地方标准被取消了,民族药企业及民族药新药的审批权全部收到国家主管部门,这对壮医药特别是壮药新药的研究开发极为不利。加上在民族药新药的审评中,未能充分贯彻同行评议的原则,更是阻碍了壮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广西区至今未能通过一个壮药国家标准。而同为民族大省的贵州,几年内设立了154个苗药地方标准,并上报通过为国家标准(或确认)。除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经筋疗法、壮医药物竹筒拨罐疗法等少数几种壮医诊疗方法得到发掘整理和推广应用之外,大量的具有特色、疗效确凿的壮医诊疗方法尚未得到认真的发掘整理和规范提高。如壮医目诊、甲诊、壮医刺血疗法、壮医熏蒸疗法、壮医敷贴疗法、壮医火针疗法、壮医解毒排毒等等,都有待于投入经费,组织力量,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提高,在规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数以万计的壮医验方秘方,也有待于科学筛选和临床验证。   (四)壮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长期以来,壮医药从业者们奇特的医术靠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得以留存,大量的药方、诊疗技法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一直没有形成基本的系统。近二十来的抢救,壮医药逐步走出了壮乡村寨,但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其内容,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名老壮医临床经验的抢救和继承,亟待组织和落实。   (五)壮医药的发掘整理起步较晚与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苗医药相比,在发展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据统计,全国现有民族医医院137所,其中藏医院56所,蒙医院39所,维吾尔医院34所,而壮族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至今只有一所壮医医院。全国现有民族医药从业人员13000多人,其中属于国家编制的8887人,而广西从事壮医药工作的在编人员不到150人。广西的中草药、民族药资源达到4623种,居全国第二,但已经开发利用的不到20%,至今仍未有成为国家标准的壮药和成药。   三、“五招”破解壮药发展难题   第一、充分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的权利和权力,为壮医药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倾斜支持。一是根据壮医药的实际情况,制定壮医药人员从业的相对特殊的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民间壮医的合法行医资格和职业执照问题;二是恢复民族药的地方标准,为壮药的研制和开发开绿灯并制定必要的鼓励壮药研制开发的政策,加大壮药研制开发工作的社会投入和社会投入。   第二、由自治区卫生厅、区民委牵头,加大地区财政对广西壮医医院的投入力度。把广西壮医诊疗中心的建设列为“十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壮族聚居的来宾、河池、南宁、崇左、百色、柳州6个地级市各建一所二级甲等壮医医院,并将这些地市所属县市的部分中医医院增挂壮医医院或民族医院的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增设民族医药科室,推广壮医适用特色诊疗技术(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药罐疗法、壮医目诊技术等)。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壮医医疗机构太少,在国家医疗机构工作的壮医药人员太少的状况,加快壮医药学术骨干队伍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在区内现有的药厂中,选择条件较好的若干个厂改建成壮药制药厂。在广西药用植物园开辟壮药栽培示范园,由该院与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联合创办国家级壮药研究生产基地。在靖西、德明、宁明、隆安(龙虎山)等地建立壮医药保护区。   第四、加强壮医药人才培养和学术骨干培养,认真办好广西中医学院的壮医药本科专业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创造条件在右江民族医学院扩大招生。在百色、融水等民族卫校开设壮医药中专班。鼓励名老壮医带徒和壮医社会办学,为边远山区培养一批用得起、留得住的壮医药人才。建议自治区政府批准自治区人事厅、卫生厅从现有的万名民间壮医药人员中,经考核吸收200-300名分配到国家医教研机构工作,并配备具有正规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整理临床经验。   第五、加大对壮医药的科研投入,进一步充实完善壮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体系。重点办好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药用植物园,经过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创建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机遇,利用壮族在东南亚侗语族群中的影响,引进外资、推出产品,扩大交流,促进壮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