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毒性肝炎
普米名称:念多吾归卷忍。
根据病程及病情演变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现仅将急性肝炎叙述如下:
1.急性黄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乏力、厌油、厌食、恶心、呕吐,约1周后尿色深黄,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肝肿大,触痛、叩痛明显,半数患者有轻度脾肿大;2~3周后黄疸逐渐消退,精神、食欲好转,肝脾肿大消退,病程约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起病稍缓,一般症状较轻,大多不发热,整个病程无黄疸出现。其它症状和体征与黄疸型相似,发病率较黄疸型为高,占全部急性肝炎的70%~90%
肝胆湿热
症见急性黄疸型及无黄疸型之症状和体征外,口苦而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苔黄腻,脉弦滑。治以清热利湿。
(1)板蓝根12g。每日1剂。
(2)熊胆0.3g。每日3次分服。
(3)板蓝根、垂柳枝各9g,龙胆草lOg,鱼鳅串20g,鱼眼草12g,大黄12g。每日1剂。
(4)金丝桃9g,金钱草15g,青叶胆12g,虎杖20g,土大黄12g,木通12g,车前子108
(包煎)。每日1剂。
(5)唢呐花12g,板蓝根12g。1日1剂。
(6)茵陈蒿12g,龙胆草12g,黄芩9g,鱼眼草lOg。每日1剂。
(7)黄芩9g,黄柏9g,龙胆草12g,板蓝根12g,下田菊9g,小红参20g,甘草6g。每日1
剂。
(8)痢止蒿6g,冰糖20g(药汤化服)。每日1剂。
气滞血瘀
症见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疼痛,一般情况较差,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肝质硬,肝脾肿大,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舌质淡红,苔薄,脉弦。治疗后有的可恢复或稳定,有的则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1)党参20g,无根藤6g,柴胡12g,茵陈6g,紫丹参12g,鸡矢藤12g,狗屎花16g,郁金
9g。每日1剂。肝昏迷加射干9g。
(2)金钱草12g,红花3g,桃仁9g,香附9g,六月雪30g,木香9g,青叶胆9g,马蹄香
12g,小红参12g。每日1剂。
(3)红参12g,山豆根12g,木香6g,红花3g,桃仁6g,虎掌草3g,过路黄12g,包谷须
30g,茯苓12g,车前子6g。每日1剂。
肝胃不和
肝炎恢复期,以疏肝和胃为主。
(1)水飞蓟15g。每日1剂。
(2)手掌参20g,柴胡6g,白芍12g,生黄芪15g,一文钱12g,当归头20g,陈皮6g,干姜
6g,白术9g。每日1剂。
(3)盘龙参15g,牡丹根12g,射干9g,柴胡6g,升麻6g,水飞蓟15g,猪蹄3个(烧灰,
药汤吞服)。每日1剂。
(4)青阳参2g,白术12g,海棠果20g,鸡内金12g(烧灰),穿山甲12g(烧灰),野猪皮
30g(家猪皮可代替,烧灰)。将后三种药混合磨粉,药汤吞服。每日1剂。
二、百日咳
普米名称:德诗享图肉。
并发症:支气管炎及肺炎。
本症属中医“疫咳”或“鸬鹚咳”痉挛期。治疗以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为主。
(1)鸡苦胆1枚,冰糖适量,分次服。
(2)岩羊胆(羊胆代替)0.3g,生大蒜(捣细)20g,蜂蜜50g。将3种药物搅拌均匀,每
次服10g。
(3)贝母1个,蜂蜜20g,米沫子(煮米时漂于表面之沫子)100ml,将贝母捣碎,加入蜂
蜜及米沫子,分3次服。每日1剂。
(4)叶下花6g,地苦胆9g,小蓟9g,陈皮3g,麦冬6g,甘草3g。每日1剂。
三、麻疹
普米名称:绒念。
本病中医亦称“麻疹”。
麻疹前期
约3~4日,有发热,咳嗽,怕光,眼分泌物增多,口腔粘膜可见白色斑点(科氏斑),纳
差,呕吐,腹泻,苔薄白,脉浮数。
麻疹前期无特殊情况时,不需药物治疗。注意护理,保持眼、鼻及口腔的清洁卫生,加强营养,禁用退热药物。
出疹期
约3~5日,以上症状加重。出现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初见于耳后、头、颈部位,然后布及全身,舌红苔黄,脉洪。
此期治疗,自科氏斑出现后,严格掌握解表、透疹、消炎、解毒方法,控制继发细菌感染。
(1)鲜芫荽50g。分取20g煎汤内服,另30g捣细后,擦皮肤表面透疹。
(2)豆花1碗,趁热内服透疹。
(3)荆芥10g,苏叶5g,升麻3g,干姜2片,芫荽籽10g。煎服透疹。
(4)麻雀1只(去羽毛)烧食,透疹。各种野味均可代替。
(5)桂枝6g,葛根6g,升麻3g,荆芥6g,干姜3片。透疹。体弱久病儿童加人参6g,附片
12g。
四、流行性感冒
普米名称:奶任念。
本症属中医“外感”。人体卫气有强弱,病邪有深浅,症状有轻重,必须根据症情求病邪的性质,辨风热、风寒两类不同症候。本症特点,邪在肺卫。应以宣肺解表为主。
风热
发热重,头胀痛,汗少,咽痛,咳粘稠痰,口干欲饮,舌尖红,苔薄黄,咽峡红肿,脉浮数。治以辛凉解表。
1.疫温初起
(1)金银花20g,茶叶适量,泡开水当饮料,每日饮水6~8磅,加快尿量排泻,清热利毒。
(2)金银花20g,板蓝根12g,野菊花10g,马鞭草20g,金丝桃10g,贯众20g,甘草6g。
每日1剂。也可作大锅药,人群性治疗。
(3)鬼灯檠10g,贯众10g,密桶花12g,金丝桃10g,藿香10g,甘草6g。每日1剂。加减
六月雪、地胆草、大青叶。
2.寒郁化热
(1)一枝黄花20g,苦地丁9g,白云花根12g,马兰9g。每日1剂。
(2)石椒草10g,鹿衔草10g,五味子藤10g,黄芩10g,生石膏20g,羌活10g,甘草6g。
每日1剂。
3.肺热咳嗽
(1)一柱香15g,麻黄6g,杏仁10g,马蹄香12g,白云花根10g,甘草6g。蜂蜜为引,每
日1剂。
(2)生半夏10g,马鞭草lOg,麻黄6g,黄芩10g,竹叶防风10g,枇杷叶20g,鱼腥草20g,
干姜6g,甘草6g。蜂蜜为引,每日1剂,开水煎服。
风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喉痒,四肢酸痛,咳嗽,痰清稀,苔薄白,咽红,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
1.风寒表实症
症见初起,烫米汤稀饭一大碗,放入干辣椒面约10g,调匀后趁热吃下,盖被发汗。
葱根30g,干姜30g,绿豆30g(磨碎)。煎汤内服,盖被发汗。
2.风寒表虚症,风寒兼里热症
(1)竹叶防风12g,柴胡12g,鬼灯檠12g,柴桂皮20g,白芍12g,羌活12g,手掌参20g,
干姜5片,甘草6g。服1剂后,加减土细辛、香薷、藿香、陈皮、公英。
(2)马蹄香12g,柴胡12g,黄芩6g,马鞭草20g,半夏12g,羌活12g,白云花根10g。服1
剂后,加减刺参、续断、荆芥、苏叶、陈皮、干姜、甘草、大枣。
3.风寒内有气郁症,内停水饮症
(1)柴胡12g,白芍12g,杏仁10g,一柱香12g,龙胆草12g,鸡矢藤9g,半夏12g,干姜5
片,甘草6g。服2剂后,加减大红袍、虎掌草、秧草根、竹叶、防风、陈皮、灯盏细辛。
(2)臭灵丹15g,大青木12g,芸香草15g,柴胡10g,白芍10g,半夏12g,虎掌草6g,陈
皮12g,金丝桃12g,公英12g,干姜12g,甘草6g。蜂蜜为引,每日一剂。
4.风寒表实里热症
刺参20g,麻黄6g,柴胡12g,升麻6g,羌活12g,白芷12g,藿香6g,川芎6g,麦冬12g,
牡丹根20g,干姜3片,甘草6g。每日1剂。
阳虚受邪。阴虚受邪,气虚受邪
一般民间医生都根据外邪的不同和人体体质差异谨慎用药,阳虚者补中发微汗,阴虚者养阴发微汗,气虚者补气发微汗,对于小儿、老年、孕妇及体弱者,均不用发汗药物。
五、伤寒、副伤寒
普米名称:贼蚌撤撒。
本病属中医“伤寒”范畴。
湿热郁结
1.湿重于热
症见午后发热更甚,汗出而热不退,头痛身重,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小便短少,舌苔厚腻,脉缓。治以化湿清热。
(1)大蒜2个(去皮),核桃仁30g,盐适量,混合后捣细,加入冷开水内服,一日数次。
(Z)马齿苋12g,大青叶20g,柴胡12g,秧草根12g,红蛇莓30g,车前子9g,紫竹叶20g,
金银花12g。每日1剂。加减大叶桉。
(3)三棵针皮12g,垂柳叶9g,千里光10g,五倍子9g,红蛇莓20g,鸡矢藤12g,生地
20g,水牛角30g。每日1剂。加减板蓝根。
2.热重于湿
症见发热高,烦躁,口渴,腹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尖红,苔黄厚,脉缓洪大。治以清热解毒渗湿。
(1)内服湿热郁结民间单方。
(2)大蒜核桃饮。
(3)土大黄15g,千里光20g,黄芩6g,过路黄12g,柴胡6g,干姜6g。连服2剂后去土大
黄,加马齿苋、水萝卜。
(4)大黄20g,黄连6g,芦根20g,茯苓20g,过路黄12g,生石膏20g。服1剂后,酌情去
大黄、生石膏。
(5)马尾连12g,垂柳叶9g,紫花地丁12g,山豆根15g,马鞭草12g,柴胡9g,秦艽12g,
生地20g,牡丹根15g。每日1剂。
3.湿热并重
上述两型湿热症互见。
高热持续不退,取灶心土汤100ml,鱼胆0.05g,分次化服。大剂量及鲜鱼胆易发生中毒,必须慎用。
热人营血
症见高热夜甚,烦躁,神昏谵语,大便下血,舌绛、间有黄浊苔,脉细数。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1)紫丹参20g,丹根12g,生地3g,黄芩9g,金银花15g,水牛角60g,地榆20g(烧灰冲
服),地龙15g。
(2)生地20g,灯芯草20g,麦冬12g,熊胆0.5g(分次用,药汤化服)。
并发肠出血
(1)生大黄10g(磨粉过筛),鸡蛋1枚。倒出鸡蛋白后,加入大黄粉搅拌均匀,分2次内
服。
(2)小红参20g,灯芯草12g,仙鹤草12g,地榆20g(烧灰冲服),小蓟9g。
气阴两虚,余热未清
症见面色苍白,形体消瘦,低热不退,舌质嫩红、光滑无苔,脉细弱。治以益气生津,清解余热。
(1)太子参15g,生地30g,牡丹根20g,炖猪蹄,吃肉、喝汤。
(2)党参30g,麦冬10g,石斛12g,生地20g,山药12g,竹叶12g,鲜牛蒡子根20g,生石
膏20g。每日1剂。若身热已退,宜去石膏。
六、流行性腮腺炎
普米名称:耐单辩波忍。
本症中医统称“痄腮”,是由疫疠毒邪所致。治以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黄芩10g,防风10g,金银花10g,竹叶20g,生石膏30g。每日l剂。
(2)蒲公英20g,牛蒡子10g,石椒草20g,生石膏30g。每日1剂。
(3)雪茶10g,金银花10g,泡茶叶内服;千斤坠20g,磨粉调鸡蛋白,外包。
(4)败酱草10g,牛蒡子10g,车前草10g,龙胆草10g。每日1剂。
(5)射干12g,大青木9g,板蓝根10g,千里光20g,土牛膝9g,夏枯草10g。每日1剂。
(6)重楼10g,醋适量,外包。
(7)黄花蒿20g,生石膏30g。每日1剂。
七、白 喉
普米名称:故子平年。
按病变范围轻重程度分为:
(1)局限型(扁桃体):起病缓慢,低热,咽痛,扁桃体可见点片状灰白色假膜,周边充血,
基底粘连紧,强行撕下时有血液渗出。
(2)扩散型:假膜由扁桃体扩散至悬壅垂、软腭、咽后壁、鼻咽部、喉头。假膜灰白色或黄白色,周围组织红肿,扁桃体显著肿大,充塞咽门,吞咽困难,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面色苍白,无力,血压下降,可并发心肌炎、神经麻痹、颈淋巴结肿大。
(3)中毒型:起病急,假膜散布于咽喉粘膜。并常因出血而变黑色,组织高度水肿,阻塞咽门,假膜坏死呈溃疡,有特殊的腐败臭气,颈淋巴结肿大,周围组织水肿而颈部增粗,形成“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皮肤粘膜出血,可致循环衰竭和中毒性休克。
本病中医亦称“白喉”。
(1)黄芩3g,土牛膝6g,玄参6g,野菊花3g,甘草3g。每日1剂。局部假膜涂蛇胆汁、生
大蒜榨汁。
(2)银花3g,连翘6g,华泽兰9g,无患子根6g。每日1剂。并发心肌炎时,加减万年青
3g,玄参6g,麦冬6g。
(3)无患子根6g,九节木6g,生地9g,旱连草6g,马鞭草6g,丹皮6g。每日1剂。
(4)蛇蜕皮6g,巴豆一枚,雄黄0.3g,明矾3g,熊胆0.05g。混合磨粉,用棉签涂于患部。
(6)黄芩3g,生地9g,丹皮6g,野棉花根3g,虎掌草1g。每日1剂。加减马鞭草、蟛蜞菊
(龙蛇草)。
(6)并发白喉性心肌炎,用太子参6g,万年青6g,黄芪12g,麦冬6g,玄参6g。每日1剂。
八 、疟疾
普米名称:折撵。
本病中医亦称“疟疾”。以和解少阳,调和营卫,祛邪外出为主。
(1)黑蒿30g(烧焦),核桃3个(烧焦起火),放于大碗内,盖上小碗,加入开水浸泡数分
钟,于发病当日清早开始内服。
(2)羊油30g(化油),白糖30g,生大蒜30g(捣细),加入开水lOOml,于发病当日清早开
始内服。
(3)蜘蛛1个,蜘蛛网3g,混于烟丝内,于发病当日清早放于烟锅内吸入。
(4)青蒿9g,土常山9g,煎服。
(5)用生大蒜1个,剥皮捣碎,于发病当日清早包双手内关穴、颈后大椎穴。
(6)‘虎掌草叶3片,于发病当日清早贴于双手内关穴、头顶百会穴。
(7)一支箭5g,大蒜5g。混合捣细于发病前2小时,外包双手寸关尺部位。
(8)水鼠1个(去皮及内脏),于发病当日煎服或烧后吃。
九、肺结核
普米名称:促念忍。
肺阴亏损
症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胸痛,盗汗,潮热颧红,舌质红、苔薄,脉细数。治以养肺阴。
(1)胎盘炖猪肺,胡椒粉20g,放于汤内内服。
(2)百合花lOOg,石斛花lOOg,蜂蜜500g,混合均匀后放于罐内封好,每天早上取30g开水冲服。
(3)党参20g,黄芪20g,百合15g,万丈深9g,苦参12g,芭蕉花12g,石斛花9g,白芷
9g,陈皮6g。每日1剂。
(4)白芨500g,贝母lOOg,蜂蜜1 000ml,将白芨、贝母混合磨粉过筛,加入蜂蜜搅拌均匀后放于罐内封好。每次一匙,开水冲服。
(5)沙参20g,心叶百合12g,麦冬lOg,生地20g,千针万线草20g,紫花地丁15g,鲜牛
蒡子根30g,甘草6g,大枣20g。每日1剂。加减五指毛桃、大蓟、虫草、竹节参。
气阴两虚
症见咳嗽、咳血、潮热、盗汗、气短、无力、颧红,舌质光红、苔薄,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
(1)狗胎1个,党参50g,炖猪肺,胡椒粉20g(放于汤内内服)。
(2)竹瘤菌30g,叶下花12g。每日1剂,阿胶为引。咯血加入发灰、生大黄粉。
(3)蛇肉炖猪心肺,胡椒粉20g放于汤内内服。
(4)玉竹12g,虎掌草3g,豆办草9g,百部12g,重楼12g,玉带草12g,夏枯草9g,穿破
石15g,小远志6g。每日1剂。
阴虚火旺、阴阳两虚的治疗,辨症参照以上药物加减。
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普米名称.念旭学库乃日忍.
本症属中医“暑温”范围。
卫气同病
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呕吐、口渴、嗜睡、颈项强直,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治以辛凉宜透,清气解表。
(1)金银花15g,土连翘20g,黄芩12g,败酱草20g。每日l剂。
(2)贯众20g,黄连3g,山豆根20g,雪茶10g,笔管草20g。每日1剂。
(3)野菊花9g,马尾连15g,薄荷9g,紫竹叶20g,龙胆草15g,鲜芦根20g。每日1剂。
(4)板蓝根9g,大叶桉9g,十大功劳12g,大青叶12g,芦根9g,牛筋草12g,水牛角30g。
每日1剂。
气血两燔
具有卫气同病的症候外,发热较高,皮肤及粘膜有广泛瘀斑,舌红,苔黄,脉浮。治以清热解毒,凉血。
(1)生地30g,牡丹根20g,生石膏50g(磨粉),水牛角50g。服1剂后,酌情加减板蓝根、
马尾连、栀子、知母、山豆根。
(2)熊胆0.3g,吞服,每日2次。
(3)黄连3g,黄芩12g,大黄10g,牛黄0.05g(药汤吞服)。服1剂后酌情加减贯众、地
龙、蛇蜕皮、竹叶、地榆、小蓟。
(4)生地30g,玉带草20g,紫花地丁10g,万丈深15g,黑蒿15g。每日1剂。酌情加减重
楼、丹参、臭灵丹、黑京竹。
(5)黄花蒿20g,知母12g,土连翘12g,土大黄12g,羌活12g。每日1剂。
气营两燔
症见高热持续,头痛呕吐,神昏,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抽搐惊厥,舌红绛,苔黄,脉洪弦数。治以清热解毒,镇痉熄风。
(1)酒炒大黄20g。每日1次。
(2)牛黄0.05g。每日2次,吞服。
(3)熊胆0.3g,蛇胆0.05g。每日2次,吞服。
(4)千斤坠0.5g(磨粉)。温开水服。
暴发型
此型治疗以西医抢救为主。
十一、细菌性痢疾
普米名称:币鸠、撒鸠、布鸠。
本症中医亦称“痢疾”。主要因外受湿热毒疫,饮食不洁,致脾胃失调,湿热疫毒趁虚侵入大肠,造成气机阻滞,传导失司,邪毒蕴结肠道,气血凝滞,气滞则腹痛,血瘀化脓则下脓血便。
湿热痢
症见发热、畏寒、全身酸癌、恶心、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带粘液或脓血,肛门灼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湿,调气导滞。
(1)生大蒜30g,切片生吞服。一日数次。
(2)生大蒜50g,捣细,加入冷开水50ml,取汁保留灌肠。
(3)苦参12g,草血竭lOg,翻白叶lOg,仙鹤草lOg,虎掌草5g;红痢加白糖20g(炒黑),
白痢加红糖20g(炒黑)。每日1剂。
(4)黄连6g,地榆lOg,白头翁lOg,木耳20g(炒黑)。每日1剂。
(5)马尾黄连30g,地榆lOg,翻白叶lOg,雪胆3g,金银花lOg。每日l剂。
(6)板栗花20g,元宝草9g,苦参lOg,鸡矢藤12g。每日1剂。加减乌梅、红萝卜。
(7)兴草6g,每日1剂。
(8)尖顶地星3g,每日1剂。
疫毒痢
多见于2~7岁儿童。起病急,突然高热,惊厥,昏迷,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不规则,瞳孔两侧不等大,脉细弱。先见上述中毒症状,然后再出现消化道症状,尤应引起注意。治以泻火解毒。
(1)温盐水清洁灌肠,生大蒜水lOml保留灌肠。
(2)飞扬草30g,青荚叶15g,一点红lOg。煎服。
(3)三棵针皮15g,白头翁lOg,龙胆草lOg,土大黄lOg。每日1剂。
(4)小柿子树皮15g(去硬皮),板栗花30g,黄芩12g,土大黄9g。每日1剂。
(5)大黄30g,柴胡lOg。煎汤先服一剂,便通则停药。
(6)马尾黄连20g,白头翁12g,地榆lOg,草血竭12g,野棉花12g。每日1剂。
(7)地石榴根20g,秧草根20g,草血竭lOg,马尾连20g,龙胆草lOg。每日1剂。
寒湿痢
症见下痢白色稀脓,腹隐痛,迁延不愈,面色萎黄,神倦少食,四肢不温,脱肛,舌苔白,脉弦细。治以温中化湿。
(1)马蹄金12g,石榴皮lOg。煎服。
(2)党参50g,地榆20g,石榴皮lOg,黄芩12g,柴胡lOg,升麻6g,白芍12g,大枣4枚。
每日l剂。
加减参考湿热痢和疫毒痢治疗药物。
十二、阿米巴痢疾
普米名称:币鸠阿米巴。
阿米巴痢疾属中医“痢疾”范围。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生大蒜lOg(嚼服),1日3次。生大蒜20g,捣细后加入冷开水30ml,滤过取汁保留灌
肠。
(2)翻白叶12g,野棉花根9g,隔山香20g,算盘子15g,虎掌草3g,黄连3g。每日1剂,
腹痛加木香6g,胡椒粉(汤药吞服)。
(3)马尾连12g,四块瓦9g,白头翁12g,隔山香20g,白芍12g,小蓟12g,仙鹤草9g。出
血量多加白草霜20g(汤药吞服)。每日1剂。
(4)白头翁12g,雪胆3g,马齿苋12g,马鞭草12g,黄芩9g,草血竭9g,地榆9g,干姜
6g。每日1剂。
(5)苦参9g,草血竭9g,马鞭草12g,百部9g。每日1剂。
十三、蛔虫病
普米名称.布留念。
本病中医亦称蛔虫病。
蛔厥先安蛔
(1)猪皮30g(烧焦先服),酸醋60ml,每日3次分服。
(2)猪皮30g(烧焦先服),乌梅7枚,花椒10g。煎汤4次分服。
蛔安宜驱蛔
(1)使君子仁9g,2次分服。服药前服烧猪皮30g,效果更好。儿童剂量酌减。
(2)贯众9g,花椒10g,苦楝皮12g。煎汤。空服时3次分服,小儿剂量酌减。
(3)乌梅7枚,南瓜子20g,石榴皮6g,苦楝皮12g。煎汤3次分服。
(4)鹅不食草6g,槟榔12g,扁蓄6g,川楝皮12g,煎汤3次分服。
十四、绦虫病
普米名称:布存念。
(1)南瓜子100g,仙鹤草冬芽12g,鲜山楂30g,苦楝皮10g。南瓜子去皮后捣细分2次服,
其余3味煎汤后服。
(2)南瓜子100g(捣碎),槟榔30g(捣碎),混合煎汤,于早上空腹时,连服汤药4次。半
小时后取大黄50g,积实12g,芒硝20g(汤药化服),连服3次。
(3)槟榔100g,石榴皮15g,南瓜子60g,苦楝皮10g。南瓜子去皮先作一次性吃完,其余3味煎汤后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