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贵州为主体的中国苗药产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步,平均年产值以20%的速度增长,成为贵州省发展最快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苗药产业总产值更是达到150亿元,是排名第二位的藏药产业的8倍,成为全国民族医药产业的领跑者。
然而,随着现代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强势冲击,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趋势下,“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苗族医药生存空间日益狭窄,苗医药文化传承困难。
近年来,中药材成为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张名片”之一,在全省中药材产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2013年,省教育厅批准贵阳医学院设置中医学(苗医方向)专业,是全省唯一设置有苗医药本科专业方向的院校,解决苗医药文化的传承的问题逐步提上日程。传承苗医文化守护“大山深处的瑰宝”
“苗族医药是贵州大山深处的瑰宝,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苗医药学院’这样专业的教育机构来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甚至也没有独立的苗医药专业来进行传承,苗医药人才极为缺乏。”正如贵阳中医学院院长杜江所说,随着现代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强势冲击,苗医药文化传承十分困难,建设苗医药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苗族医药在其慢慢的历史长河中积累和发展,形成了相对丰富和完备的理论体系。苗族的历史悠久,而又不断迁徙,故居住较为分散,加之各地苗族与当地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导致各地苗族医药理论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的多元苗族医药文化。总的来说,苗族医药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无数代人的积累和潜心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理论体系较为完备的独立学科。
2014年贵州省政府印发了《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医药产业、大健康产业将成为贵州省今后的重要战略发展产业,贵阳中医学院作为贵州省唯一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民族医药尤其是苗医药科研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们就成立了一支专业队伍,在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纳入了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药研究方向,在苗族医药的挖掘、文献整理、临床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苗族医药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杜江介绍道,学院并为此专门组织专家队伍编写了《医用苗语》、《苗族文化》、《苗医药发展史》、《苗药学》、《苗族资源学》六本一套的苗医药本科教材。
“解决苗医传承人员锐减,后继乏人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苗医成为一门学科,回归到学制教育。”杜江告诉记者,苗医药专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学生就业问题,目前苗医还没有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此,杜江表示,应该尽快让苗医药学的人员都能得到执业资格考试,这对于解决贵州各民族民间医师的行医合法化问题,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中的作用,推动贵州民族医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苗医要达到开考条件,一是要把苗医药招生做起来,二是要有相对系统的理论,目前就是要把这个理论梳理出来。”杜江说。立足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你们看,长成这样才是好的,一定要细心观察它的成长!”贵阳中医学院主讲药用植物学和中药栽培学的教授魏升华,指着实验盆里引种来的中药材珠芽艾麻细心的给学生讲解道,“药是为医服务的,好的药材要有好的医药人员,当然医药人员也是离不开药材的。”
贵州作为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享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记者了解到,贵州省中草药材资源品种共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 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63个重点项目中,贵州省就有328种,占90.3%。贵州省以天麻、太子参、何首乌、丹参、半夏、钩藤、桔梗、淫羊藿、金钗石斛、头花蓼、续断等130多种中药材和民族药材种植(含抚育)面积达450多万亩,中药资源十分丰富。
魏升华说:“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就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就拿中药材头花蓼来说,全国需求量就高达5000吨左右,所以原材料的引种育种显得尤为关键,这就需要加强科技能力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中药材种植、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新人才,积极强化技术、种子、种苗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并且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通过言传身教,大力培养年轻的苗医药传承人。
“老师经常带我们去乡下采集样本,让我们亲自动手把野外的药材移植到学校的实验盆里,近距离接触育种基地、到育种基地做实验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中医学院读研一的刘利平所说的育种基地,是依托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成果,贵州信邦制药、贵州百灵制药、中国中药贵州同济堂制药、贵州威门制药、贵州剑河苗王金藤制药等企业根据主要生产原材料需要建立了药用植物种子种苗规范化繁育基地,目前全省已建种子资源保存基地和规模化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0多个,繁育品种主要有天麻、太子参、何首乌、钩藤、桔梗、淫羊藿、金钗石斛、头花蓼、吉祥草、虎耳草、白芨等50、余个,面积近3万亩,基本解决了域内药材生产的种苗供应问题。
截至2013年,贵州中药材种植及保护抚育面积突破450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65.05万吨,实现产值161.67亿元,全省中药材产业带动农民338.39万人就业增收,其中贫困人口111.23万人,占总带动人口的32.9%,中药材项目区实现人均收入4778元。近年来,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为中药民族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已成为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和新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成立苗医药学院,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必将为传承苗医文化、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