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药草的始末,终究会与山间的土苗之民扯上关系。
9月7日,于泸溪与吉首的边境排绸乡王腊村一条清代道光年间修葺的下山石板路边,采得十大功劳,当地苗语称“嘎嘎叫(音)”。村民张传奇解释道,“口舌生疮,削一树皮,含在嘴里,虽苦,却有奇效”。队友老七玩笑道“岂不是可以当消炎药吃”。
“恐怕还要灵些”,张传奇故作大声,队友大笑。
溪打弯、一支箭
或食或茶或药,是共享的经验
苗民在清道光年间修的石板道,蜿蜒2公里长,是山上王腊村去下都村碾米坊的要道,一里外有一石碑,上刻铭文已模糊,旁生两棵黄连木已有300余年。
普查队的王本忠为黄连木做标记,“是名贵的药用树材,当然也是出油很高的经济树种”。树皮及叶都可入药,树皮全年可采,而叶在夏秋亦可采,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春天时新发的嫩芽微红黄色,可以腌食。晒干后泡茶,味苦回甘如橄榄,暑天可清热生津。
下山途中,于林下灌丛见一多花黄精,苗语为“溪打弯”,张传奇说其可滋阴壮阳,说完便狡黠地看着老七,两人推诿起来。这一百合科黄精属植物,其名听起来就有精气神,张代贵说,泸溪县曾有老中医张金旺,每日生吃其片,耳目无疾。
沿途遇“一支箭”,学名毛葶玉凤花,是兰科的一种植物,“家有一支箭,不怕骨头断”,张传奇诙谐地说,“难道可以治跌打损伤?”老七有点质疑。还有“家有半边莲与蛇共枕眠”呢,张传奇又道。
毛葶玉凤花的根可入药,但药性未知。张传奇说本地草医用其治瘀血。而提及的半边莲,为桔梗科植物,夏季时开紫花,是本地对付蛇毒最有效的药草。
张传奇未学过医,对草药的理解完全依靠村寨群居苗民共享的生存经验,如对待蛇毒,江边一碗水也有奇效,但山间较难寻觅。张传奇门前自栽金线草、射干、绞股蓝等一干草药。其中绞股蓝可泡茶,营养价值堪比参汤。
通奶草
薜荔果、三叶木通
多数秋季草果酸甜,作途中野味
因节气已近中秋,虽处在低海拔地区,常绿阔叶林内的绿色也开始收敛,不时冒出的油桐,果实尚未蜡黄,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如一种呼为“红果参”的当地草本,“可当野果吃,口感酸甜”,此时已成熟。邻县碗米坡镇已有村民种植此草,学名长叶轮钟草,亦为桔梗科。有益气补虚、祛瘀止痛之效。不过对于张传奇来说,更多把它看作山间野果,一口吞下,作途中野味。
长叶轮钟草的果实造型很酷,果实背部的萼片裂开如翅。作为亦食亦药的药草,长叶轮钟草只是途中偶遇的一种,如8日经洗溪镇319国道,山侧伸出一棵柚子树,未成熟,也是可以入药的。
经半年调查,多数可食果实亦可入药,所谓食药两用,不仅是果实,有草本,如水芹菜、鱼腥草亦为药草,又常食用。
9月8日,洗溪镇通甘溪村公路一侧,采得野山药,可吃,也可切片入药。9月9日,去八什坪路上,路旁一棵胡桃木,眼尖的张代贵停车取下高枝剪,绞下一截薜荔,已生果。《湖南药物志》记载其治跌打损伤,腰痛,热痢。随行泸溪县中医院院长金秋生识得其果,“可做凉粉吃”。
此次随行调查,所遇草药,最可放心吃的,是三叶木通,湘西称“八月瓜”,此时正当季节。9月7日,途经王腊村古道,路遇一株,叶已退,果实尚未成熟,随行调查的王本忠摘下2个纳入囊中,“待熟了吃”。
八月瓜全株皆可入药。传统医药学中把木通的根、茎、果实、种子分别称为木通根、木通、八月札、预知子,分而取之,药性却各有不同。
木本以皮,但不乏特殊部分者
山民以药识草,药用部分亦泾渭分明。半年来在泸溪从事中草药调查的张代贵总结道,以已采集的600号标本为例,草本居多,而草本药材中,如常见的麦冬、地锦草等都是全株可入药,而乔木、灌木多取皮或种子。
9月7日,经王腊村清代步道,采集华萝摩,用其根。萝摩是攀缘草本,农家社院所插篱笆上常见,叶戟形,其果实成熟前绿色,多突起。村民张传奇知道它可以通奶,寨里遇孕妇,会早备之。
说到通奶,9月8日于洗溪镇进川的319国道边觅得通奶草,更形象。个体像极马齿苋,掐断有白色乳汁流出。同样具有通奶效用的通脱木,与通奶草同时发现,为五加科小灌木,因两种药草皆有“通”字,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都有利尿、通奶之效。
以“芯”入药可谓稀奇,但于王腊村至下都村途中,偶遇钩藤,其药用部分却为“钩刺”,如同用花椒的刺入药一般。清人陈士铎编写的《本草新编》认为其,“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
上述两种取特殊药用部位的草药,并不多见,多数植物的药用部分为其叶、皮、根。有些药用植物其貌不扬,如上文的通奶草,也有如9月9日在前往上云界途中觅得的五叶铁线莲,属藤本植物的果实,扁圆状,极小,但宿存花柱长达6厘米,如披着柔美的绒毛,极具观赏价值。
9月7日,在下都村外河道觅得细小水团花,取其果,与热水炮制,可治脚气。本身生在溪沟岩石上,是湘西溪谷内最常见的小灌木。还有9月8日于八什坪水电站采得“大救驾”,学名露珠珍珠菜,疗跌打损伤,对于常年奔波山林的山民来说,确有解一时之急的功效。
不过上述草药,无论是用其叶、根、钩、芯,还算植株部分,但有止泻、止血药性的五倍子,却是盐肤木的虫瘿(一种蚜虫寄生成的一种囊状聚生物)。
据此向村民张传奇求解,他也弄不懂,不过五倍子在王腊村的附近山间并不难找,秋末后,找结了种子的盐肤木,遇顶端有囊状肿胀者,皆可取之。回来在院前晒干,可卖四五元一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