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苗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苗族 > 经典成药 > 正文
  • 泻下剂——温脾汤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9-28 08:51:33
  • 核心提示:【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 五两(15g) 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各二两(各6g)
      【用法】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阳气失运,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冷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遂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冷积便秘。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为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13:“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2.方论选录
      朱良春,等《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临床报道】
      薛氏用本方为主治疗9例小儿麻痹性肠梗阻,患儿年龄3~16个月,平均9.8个月。病因:中毒性消化不良4例,重症肺炎、霉菌性肠炎并Ⅱ度营养不良各2例,急性菌痢并急性肠炎1例;其中报病危5例。用药1~3剂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基本消失者7例,无效2例。[薛昌森.温脾汤为主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9例。中医杂志 1993;(1):24]
      【实验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温脾汤有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用温脾汤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证属脾肾虚衰,湿浊内生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这方面作用不明显。说明温脾汤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整体状态、改善肾功能、改善体内“粘、聚、集、凝”状态,达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于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甚诱发高血压脑病,所以对CRF患者能在肾功能改善的同时,降低全血粘度,这对治疗CRF很有意义。[徐书立.温脾汤对慢性肾衰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医研究 1999;12(6):22]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