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仁图雅,男,1957 年 11月生。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蒙医专业,1982年12月至今在内蒙古医学院任教。现任内蒙古医学院蒙医学系主任,蒙医药学院蒙医外科教研室教授。1995 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 年晋升为教授,2002 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入选内蒙古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成员,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医药卫生学科带头人”、“内蒙古自治 区青年科技标兵”、“内蒙古自治区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担任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社会职务。
主编、合编或参编完成专业著作13部,省部级、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曾主持或参加完成科研课题11项,获国家教委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目前主持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蒙药额尔敦乌日勒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理研究”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蒙医药名词术语蒙汉文电子词典建立研究”课题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周易》中的名言,意思是: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强,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乌仁图雅正是一位具有此种君子风度的教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他一直笃行的人生哲学。红润的面孔让人倍感温暖,深邃的眼睛没有丝毫的倦意,衣着朴实简单,却更具大家之风范。他获得了许多荣誉,但在老师、学生们面前却十分谦虚、随和,并不刻意渲染自己的成就。这就是内蒙古医学院蒙医学系主任,蒙医药学院蒙医外科教研室教授、研究生导师——乌仁图雅教授。
学者,治学严谨,务求有真知灼见,学以致用
乌仁图雅教授作为蒙医药学学科带头人,积极投入教学、科研和临床第一线,力求以优异的成绩为蒙医药学科的发展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他于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先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蒙医科、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中蒙医院等部门参加临床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能够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也为培养临床研究方向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临床上带领指导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在实践中让学生领悟蒙医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神奇疗效,提高和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爱岗敬业的专业思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课堂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基地,乌仁图雅教授始终把提高每90分钟的课堂效率,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授课:“乌老师对学生特别负责,备课认真,讲课时概念清晰,重点突出,幽默诙谐,很有激情。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相关知识连贯的好,我在轻松愉快的授课环境里当场可以吸收70%的内容,乌老师是一位负责的好老师,是我的偶像!”
乌仁图雅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法。他和同事组织编写的《蒙医眼科》教材广泛应用于内蒙古医学院、内医蒙古国留学生蒙医专业和内蒙古蒙医学院(今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本科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于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一等奖。目前该专业已获得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乌仁图雅教授作为第一导师招收首届蒙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现已培养21名研究生。他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钻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蒙医本科班、留学生班及硕士研究生讲授蒙医眼科学、蒙医外科学、临床日语等学科课程500余学时。
在教学过程中,他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课层次分明,突出重点,深入浅出,生动灵活;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联系实际,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调动和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及主观能动性,并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他从1994年在内蒙古医学院首届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得优秀奖以来,在此后的课堂技艺比赛及同行专家、学生测评中一直名列前茅。由他主讲的蒙医眼科学于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医学院精品课程。
为了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他刻苦学习外语,于1998年已通过日语国家四级考试。多年以来,他一直承担蒙医专业硕士研究生及蒙医博士研究生的外语(日语)笔试、口试等复试工作。2010年,他开始讲授蒙医硕士研究生班临床外语(日语)课程,他出色的授课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乌仁图雅教授在出色完成国内本科生、留学生的专业课讲授任务之外,还为博士生讲授蒙医文献。在学科建设及教材建设方面,他于2008年主编出版21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本科)专业教材《蒙医耳鼻咽喉科学》,同年担任了21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蒙医药(本科)专业教材《蒙医眼科学》的副主编。他参与编辑的教材重点突出,概念清晰,特色鲜明,文笔严谨,实用性和科学性较强,充分体现了蒙医药学现代发展水平。
严谨治学,钻研科学真理
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科研工作带动学科建设,以科研风气带动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形成是“研究者”的责任。乌仁图雅教授说:“作为一名教师,教好学生,搞好科研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他在《中华医史》、《中国中医眼科》、《中国民族医药》、《内蒙古医学院学报》、《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解决了许多理论难题。其中,“蒙医眼科名词术语商榷”(《蒙医药杂志》1994年第四期)一文被自治区名词术语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论证为蒙医眼科名词术语统一标准,并载入自治区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所编的《蒙古语名词术语论文集》。《解析眼科布日赫胡症》、《解析查嘎症》等论文中以蒙医经典为依据,首次澄清蒙医眼科“障症”及“查嘎症”(角膜病)的概念和分类,为蒙医眼科理论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这些论文还获得了自治区科委等部门颁发的优秀论文奖。近年来,乌仁图雅教授在蒙医药全国性学术会议“蒙医药高峰论坛”和八省区蒙医药学术会议上做的“论如何提高蒙医高等教材质量”、“青年教师讲课技巧”等教学研究论文报告赢得了同行专家和与会代表的的高度评价。
先做人,育人重于传知
乌仁图雅教授在教学过程中看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品质教育。认为先于立人,后而立学,作为医疗工作者,若无品无德,即使获得再多的荣誉,再多的成就都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要育人必须先做人。在教书育人中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若做不好,事怎么能做好呢?在教学中,他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教育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人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蒙古民族在草原上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人和自然完美的和谐。蒙古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乌仁图雅老师酷爱民族文化,尤其爱好摔跤,他不仅利用业余时间练习摔跤,而且还积极推广蒙古式摔跤。他对我说:“练摔跤丰富了我的人生”。他在1980年获得内蒙古医学院蒙古式摔跤比赛冠军;1981年获得全区大学生摔跤比赛第七名;1982年获得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草原那达慕冠军。他在历年的学校运动会上积极呼吁将蒙古式摔跤作为学生正式比赛的项目。作为学校教代会常设委员,他在2011年学校教代会提交的有关蒙古式摔跤方面的提案得到学校的批准,蒙古式摔跤列入了学校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他在业余时间总会与摔跤界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与我区摔跤名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漫漫教学路,情系民族情。29年的教学之旅,他用信念一路走来,几十年如一日,他把赤诚播撒在内蒙古医学院,用他的热情温暖关怀着每一个行知桃李。岁月沉浮,当年骑在马背上的英俊青年已近暮年,但见今日桃李芬芳满天下,他对科研的探索将薪火相传。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