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国内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20~40岁年龄多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提上13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笔者采用蒙中药结合治疗本病22例,取得较好的疗
近年来国内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20~40岁年龄多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逐渐提上13程。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结肠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笔者采用蒙中药结合治疗本病2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依据:依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太原会议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结肠镜检查:①黏膜有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且呈弥慢性分布。②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脆弱易于出血,或覆盖有脓血性分泌物。③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或消失。
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呈现炎症性反应。
1.2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均做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和便常规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观察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在21~50岁之间。病程在3个月一6年。
1.3临床表现:2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为主症,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经肠镜和病理活检证实属溃疡性结肠炎便常规检查和培养未发现病原体。22例中慢性复发型9例,慢性持续型8例,初发5例。
1.4治疗方法:采用口服蒙药巴特七味丸和中药葛根芩连汤加减灌肠治疗本病。20~60天病情治愈。
蒙药巴特七味丸主要功效主治是清温解毒,消“粘”止痛,散瘀止痢,温疫热盛,赤白痢疾等。组成:诃子、黑云香、麝香等。
中药葛根芩连汤加减主要功效主治是清热解毒等功效。组成:葛根、黄连、黄芩、黄柏、地榆炭、炒白芍等药物。水煎2次合并再加热浓缩成150ml,温度38—40℃,保留灌肠,每日1次,每晚睡前1~2小时进行,10天为1疗程,休息5天后可行第2疗程。灌肠前应清洁肠道。灌肠时患者应左侧屈膝卧位,臀部抬高1Ocm,肛管插入15—20cm,灌药15分钟后改为右侧卧位,20~30分钟后改为自由体位。治疗20~60天后病情痊愈,60天前均做结肠镜检查和便常规检查。
1.5疗效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便常规检查正常,肠黏膜恢复正常或留有少许疤痕;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便常规检查红细胞在10个/HP以下,肠黏膜大部分恢复正常;无效:症状未改善。便常规检查红细胞在10个/HP以上,病变黏膜未改善。
2治疗结果
治愈6例;显效13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
3典型病例
杨某某,女,22岁,腹泻每日5~6次,伴左下腹疼痛,黏液血便。里急后重2年,乙状结肠镜检查: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距肛门7~16cm处黏膜粗糙,7~10cm处可见溃疡多处,大小不等,表面附着白脓苔,黏膜糜烂,触之出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采用口服蒙药巴特七味丸配合中药葛根芩连汤灌肠,治疗20天后,腹痛减轻腹泻停止,大便无血仅带少量黏液,继续治疗30后,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正常。肠镜检查溃疡愈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张某某,男,42岁,开始时大便次数增多,下坠感,黏液有脓血丝,怀疑为痢疾,纤维肠镜检查见结肠18~20cm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有出血点,逐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经服用蒙药巴特七味丸和中药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10天后症状明显减轻,腹痛、脓血便、黏液便消失。用药30天后症状全部消失。继续不问断服药30天后,查乙状结肠镜肠黏膜恢复正常。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4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中医、西医治疗方法颇多,但疗效不甚满意,复发率高。本病在蒙医学中属于“结肠宝日”病范畴。多数由于饮食、起居不调,情志不畅等,引起人体三根(即赫、稀拉、巴达根)失去平衡,则导致脾胃虚弱是该病的基础,气滞血瘀是共同的病机,胃肠道损伤为其基础病变。因而,升阳补气、益气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收敛生机等,在蒙医辨证治则中常用。采用蒙药口服配合中药保留灌肠,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生肌作用。蒙药草乌叶、黑芳香、茜草、麝香涩肠止泻、温补脾胃、温中散寒,诸药合用活血、敛阴益脾、涩肠止泻、共凑止泻功效。蒙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同步进行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蒙药中药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够迅速起效,并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显著。因此蒙中药结合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到特点,且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