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作为传统民族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I临床经验,为各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坚实可靠的临床应用基础和丰富雄厚的天然药物资源。蒙医运用蒙药尤其在克山病、风心病高血压、冠-t3病、肝病、慢性胃病、血液病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蒙药以天然药物为主,所以安全、毒副作用小、药量少、药力大、组方独特、疗效确切等优点,符合和顺应了新药研制的新潮.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1 加强蒙医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是蒙药发展的前提
蒙医药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大自然,特别是同各科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本民族的医疗经验,广泛地吸收了中医学、藏医学、古印度医学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医药体系。蒙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赫依、协日、巴达干3种物质,当这3种物质在人体内平衡存在时人体就健康无病,如果这3种物质一旦失去平衡,人体就产生病变。蒙药的五元、六味、八性、十七效,以其独特的理论基本阐明了蒙药的性能及规律。这是最基本的蒙医药理论,应当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以期更好地发挥对蒙医药研究的指导作用。
蒙药的研究要依照蒙药的用药规律,结合疾病对人体的影响和蒙药对人体调治作用的过程去研究它们的理论真谛。但目前蒙医药的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刻。好多老蒙医临床实践中的症候学还不能与现代医学的疾病一一对应,这些理论基础都等待我们去认识和研究。大多数常用方剂的组方、配伍、主治功能等方面的规律也没有得到系统的挖掘和研究,有相当部分甚至根本没有进行药理学探讨。因此,也有必要同中药方剂一样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研究,应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对名方、验方进行系统的整理,开发利用蒙医药优秀遗产和资源,建立蒙药方剂学数据库,为蒙医药教学、临床、科研提供充分的资源,这是蒙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
2加强蒙药的资源调查、本草考证是蒙药现代化的基础
蒙药资源丰富,其种类仅次于中药。18世纪中叶蒙古族医药学家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的《认药白晶药鉴》共收录了蒙药801种,把药物分成宝物(又名《无误蒙药鉴》),药物部分按自然来源分为宝、石、土、木等8部,载入常用879种。植物药约占62%,动物药约占17%,矿物药约占21%。据有关文献统计,目前蒙药的品种已多达2200余种,较为常用的有1342种。蒙医常用的品种约450种,其中植物药占313种、动物药占66种、矿物药占48种,其它23种。
在这些常用蒙药中,约有40%来源于中蒙医通用药材。一般场合以中药材的标准要求蒙药材的质量,但是蒙药材和中药材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虽说来源是同一个植物,但药用部位不同或者同样的部位炮制方法不同,显然其质量有所差异,如蒙药和中药用的文冠木、石榴等的药用部位均不同。而且由于各自的理论体系不同,实践经验有别,蒙医视之为众药之王,广泛应用,认为诃子味涩、性平,有祛三弊所引起的诸疾,调理体素即三根,主治“三邪诸症、血症、黄水症,以及解毒、调中、补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共列蒙药方剂145首,其中应用诃子的方剂70首,占48.3%,足见诃子是蒙药中最常用的品种。而中医认为诃子味苦酸涩,性平,具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之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域的限制,中蒙藏药混用的品种也很多.加之药源分布广泛,各地用药经脸有异,存在着同物异名,同名异物、一名多物的现象.所以加强对蒙药的基源调查、本草考证并建立动植物基因库,保存药材的品种,利用基因芯片等技术,做好生药学的鉴别研究。这是蒙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3蒙药质量标准的现代化是蒙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为统一制定药品的标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成立了药典委员会。于1984年制定并颁布了《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共收载了103个品种;1987年制定并颁布了《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共收录药材322种;1988年制定并颁布了《内蒙古成药标准》(补充本),共收载了100多个品种。主要收载了蒙药材、蒙成药制剂,另有凡例、附随蒙药材的炮制原则、蒙药制剂通则,蒙药材鉴定方法等1.99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了蒙成药有12个品种,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收载了蒙成药15个品种;l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共收载了145个品种,这对蒙药学多方面的探索、经验的总结和蒙药质量标准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距蒙药复方制剂作用温和,毒副作用小,为什么得不到广泛利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对蒙药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比如:高质量药物筛选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分离学技术、波谱学技术、指纹图谱分析技术、蒙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等。蒙医药研究正面l临粉严峻的挑战,对于蒙药质量标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加强对中药与国外天然药物法规、标准的研究,借鉴、健全蒙药的法规、标准。对一些常用的蒙药,可以增加理化、显徽鉴别和薄层鉴别,对一些有特点的蒙药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图谱来鉴定或控制蒙药的质量,以确保蒙药的有效、稳定、可控。
4蒙药制剂工艺的现代化是蒙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
截止2002年底,全国有5家蒙药厂(内蒙古有4家,辽宁阜新有1家),国家蒙药制剂中心1家。全国39家蒙医医院都有不同规模的蒙药制剂室,其生产常用的蒙药品种约400多种,,剂型有煮散剂、搅合剂、油剂、灰质荆、熏剂、膏剂、丸剂、药酒、金石剂、草药剂、蒸剂、鼻药、导泻剂等10多个剂型。目前各蒙药企业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全方位的整改,已全部通过了GMP认证,并严格按照GMP的要求组织生产蒙药。这是蒙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
5对各蒙药制药企业的启示
蒙药不论在研发理念,还是在生产规模、资金投入和市场营销,都落后于中药和藏药,就此形式提几点启示以供参考:
5.1创新、跟进并举在制药行业能销售的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只有一种,那就是患者使用的药物。医院制剂、经方和名方就独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来自临床并经临床验证,疗效肯定。安全可靠,是新药开发的基础(因为它的疗效是从人体试验得出来的,而不是什么小白鼠或家兔)。象“三九胃泰、复方丹参滴丸、尿毒清”等著名品牌,都是从这样的方剂中开发成为商品制剂的。所以应加强和有极具开发价值的医院制剂的所属医院、名蒙医的联系与合作,及对传统蒙药最常用方剂的筛选、研究,创造一个投资1亿元,回报10亿元的著名品牌。与专利药研发的耗费巨资、开发周期长等相比,对非专利药开发的投入相对较少,但是非专利药开发的成功关键还在于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这不失为一条捷径。借鉴中药在剂型改革、工艺研究等方面的可贵之处,严格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提升具有独特疗效的原有注册的蒙成药现有产品的升级研发、逐步开发出多个八类新药。如汤剂改成冲剂,散剂改成片剂或胶囊,油剂改成滴丸剂等。例如,印度南新公司将环丙沙星开发成缓释制剂,并将这项技术出售给拜耳公司,每年获利200万美元。
5.2与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新药:在我国,新药研发主要由国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为此尽快建立与医药院校、研究机构(最好是知名的,这样出来的项目,在新药审评中会提高通过率,在上市销售宣传时提高产品疗效的可信度、便于经销商、医生和患者的尽快接受,以减少销售阻力)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水平,同时提高筛选新药开发环节的水平,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临床研究、制剂研究、生产工艺等方面与世界接轨。
5.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蒙医药队伍素质:新药研发需要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门学科的科学家、技术人员等的协同配合。所以首先要造就、汇集一批优秀的人才团队,其中包括优秀的技术人才、高级市场分析策划人才、金融人才、优秀的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等等。目前,蒙医药事业面临高、精、尖人才后继乏人的问题,特别是科研生产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应当加大投资办教育。首先,在稳定蒙医药大专教育的同时,开展蒙医药成人、函授、继教、进修、高等学历教育等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加速发展蒙医药人才,全面提高行业队伍的思想、文化和业务技术、素质,并重点在科研、高等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一流水平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作为课题或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力量,形成梯队,出人才、出成果。在美国,许多著名科学家作出重要发现的时候,仅仅是一间很简陋的实验室。人才和技术才是蒙药现代化的基础和源动力。
5.4加强蒙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蒙医药是蒙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丰富经验的积累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蒙药的制剂工程、中间品、提取物、信息资源等都面临着产权保护问题。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意识,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参与国际竞争。
5.5寻求战略合作:对各蒙药企业来讲在药品研发和生产方面,大的企业和跨国公司并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可以通过缔结战略伙伴关系增强技术优势,获取有形和无形资源。在拓宽融资集道、解决技术难题、吸引外部人才、获取优惠政策和降低市场风险等诸多方面,将收益匪浅。
6小结
蒙药企业是蒙药现代化发展实现的传承载体与媒介。蒙药企业生命力、发展力的强弱,关键又看产品占领市场如何,维护现有销售网络和开拓市场的前提是要有更新更好的现代蒙药产品不断推出。这也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利润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实现创新、跟进并举,拓展融资集道,有效融合金触资本与制药技术,积极实施标准化管理。寻求战略合作,从而增强技术优势,降低市场风险,创造更高价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