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蒙古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蒙古族 > 最新进展 > 正文
  • 马背民族孕育蒙医药学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09-07-17 15:13:00
  • 核心提示:  内蒙古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草原游牧文化蕴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蒙医药学。15世纪以后,蒙古医学先后存在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传统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传统蒙医学派大多是传统蒙古医

      内蒙古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草原游牧文化蕴育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蒙医药学。15世纪以后,蒙古医学先后存在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传统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传统蒙医学派大多是传统蒙古医学理论与疗术的继承者与捍卫者,有正骨、正脑、饮食、滋补、推拿、酸马奶等蒙医传统疗术及理论。

     

      蒙古人虽没有创造一个独特持久的文明,但他们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却影响深远。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在漫漫征途中,是什么保证了军队的健康?蒙医药的发展如何?

      独特的饮食疗法

      蒙古族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经济手段,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擅长烤、煮、烧,以肉奶制品为主食,并且嗜饮奶茶及马酒。

      “病之始,始于食不消;药之源,源于百煎水。”这虽然只是一句蒙古人的民间谚语,却透露着蒙古人的饮食文化,蒙古族饮食疗法是蒙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有3类,即粮食、肉食、奶食。蒙医认为,饮食的营养丰富可使人体五脏强盛、六腑调和、机能旺盛和器官敏捷。同时,饮食要有节制。节制饮食可使人们食欲平和,大小便正常。这是古代蒙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饮食疗法的前身。

      蒙古人食肉,以羊肉为多,其次是牛肉。羊肉具有养生保健、滋补祛病等作用,自古以来就是蒙古族民众不可或缺的饮食主餐。

      提及饮食疗法,不能不说酸马奶。酸马奶疗法从13世纪以来就名扬四海。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远祖孛端察尔早年在流浪生涯的时候,经常向“林中百姓”乞讨“额苏克”度日。额苏克,就是酸马奶。

      酸马奶俗称马奶酒,是游牧为生的蒙古族牧民因地制宜将马奶发酵后酿造的一种味美可口的健身饮料,亦是蒙医饮食疗法中传播最广、声名最著的一项保健、治疗内容。

      酸马奶由马奶发酵制成,现代研究认为,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证明了酸马奶对高血压、冠心病、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等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明显,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著。

      伤科随着蒙古帝国的强大而发展

      13世纪初,在与金朝的战争之中,蒙古族的力量借机壮大。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建立,是蒙古人真正意义上军事扩张的开始。随后,蒙古人开始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战争,三次西征了这个世界性帝国的大部分版图,将现在的俄罗斯与欧洲大部、地中海东岸以及印度西北皆收入。

      战争促进了蒙医学的发展,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和征战对医药的需求,为原始的蒙医药注入了新的活力。

      蒙古诸部落之间的交战,使士兵伤亡不断,导致了蒙古医药治伤技术不断发展,故在整骨、治伤、解剖以及急救方面颇有成就。元代时,政府专设“正骨兼金镞科”,说明创伤外科已受到重视,目的是适应战地处理伤亡的需要。

      针对外伤,蒙医药采取内服或外敷药物进行救治,《元史》记载有忽必烈亲赐“血竭”,使负伤深重的大将张禧起死回生的一段史实,转战良久,张禧身中十八矢,一矢簇贯腹,闷绝复醒。曰:“得血竭饮之,血出可生。”血竭,是一种出产于东南亚和广州一带的木本植物分泌的脂液,作为止血、活血化瘀的特效药,那时就珍藏于军中和宫内,并用蒙古人酷爱的名马作为它的别名。

      为了提高正骨和外伤治疗的疗效,减少治疗过程中对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在13世纪前,蒙古医生通过人体解剖实验,研究如何快速、准确地通过手术摘取嵌陷于人体内的箭镞。针对外伤,蒙古族人知道用火进行局部消毒或清理创口、内服或外敷药物进行救治、热血或热皮浸浴急救疗法,同时还采用按摩疗法、正脑治疗等。

      近代蒙医学派的延续

      15世纪以后,蒙古医学先后存在三个不同的学术流派:传统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

      传统蒙医学派大多是传统蒙古医学理论与疗术的继承者与捍卫者,有正骨、正脑、饮食、滋补、推拿、酸马奶等蒙医传统疗术及理论。

      藏医学派由坚持《四部医典》理论和经验的蒙古医学家组成。藏医学派的成员大多是黄教的信徒,许多人还是曼巴扎仓的僧医和教师,理论水平较一般蒙医有超群的表现。许多人被称为“雄根额木其”(“经典医生”的意思)。藏医学派的成员大多精通藏语,是《四部医典》最初的拜读者,也是《四部医典》较早的诠释者和翻译者。

      在公元17世纪末,近代蒙医学派从传统蒙医学派和藏医学派的队伍中分化、独立出来。他们既重视《四部医典》的理论成就及其对蒙古医学的影响,又不菲薄蒙古传统医学数千年来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主张从蒙古民族世代居住生活的中国北方草原、森林地带的实际出发,以蒙古民族长期积累的传统防病、治病、用药、保健等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吸纳藏医学、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以及汉医学和其他兄弟民族医学的相关知识,为蒙古医学构筑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

      经过对蒙医古籍进行翻译和整理,正式出版了对蒙医药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四部医典》、《蒙药正典》、《蒙医学史与文献研究》、《蒙医正骨学》等几十部著作。目前,蒙医皮肤科、蒙医五疗科、蒙医眼科、蒙医血液科、蒙医儿科、蒙医妇科、蒙医外科与骨伤科、蒙医内科共同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