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和蒙医学是中华民族医学发展史上的瑰宝。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民族人民长期同大自然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和蒙医学对于更好的研究世界医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医学术流派形成于战国时期,《内经》一书的问世。莫定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至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现,产生了伤寒学派。再到金元时期。医学出现空前的繁荣,先后诞生了河问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等。而蒙医学是成吉思汗统一了中国之后。由于文化相互的渗透,逐步开始重视蒙医学的整理工作,注重了文字的积累,先后分出了传统蒙古医学漉派、藏医学流派和近代蒙古医学流派。这两门医学在形成过程中都遵循了继承、争鸣和发展的规律特点,使两门学科不断地发展,走向成熟。
l继承
中医学术漉派在继承中求发展,各流派虽然有师承传授或私塾,但都没有脱离《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理论,都是在继承这一理论的前提下有所发展。如河间学派的刘完素在《内经》“天人相应”的理论指导下,创立了“脏腑六气病机说”。攻邪学派的张从正,远则取法于《素问》《伤寒论》,近则宗于刘完素。又如丹溪学派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亦是在《内经》阴阳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而明末清初的温病学派启源于《内经》,在河问学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蒙古医学漉派亦是在不断继承,兼收并蓄中逐步得到发展。传统的蒙古医学流派有丰富的蒙医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对正正骨、正脑、治伤、酸马奶疗法以及饮食滋补、推拿、罨敷、矿泉疗法、善认蒙古药物等方面较为明显,他们继承了民间治疗疾病的经验和方法,去粗取精,形成了一整套滋补、治疗的经验。
2学术争鸣
中医学术流派在各个不同时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尤为突出的是金元时期。如河问学派的刘完素提出“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批判了“发表不远热”之说,而倡用辛凉,甘寒的解表之法。后易水学派的张洁古也反对医者治病的因循守旧之风,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之论,使他获得方剂学上的重大成就。李东垣则批评了当时以外感法治内伤发热之候,而创甘温除热之法。攻邪学派的张子和为纠正当时庸医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病人也喜用外药“虽死亦不知觉”的不良风气而著书立说,发展了“汗、吐、下”三法的祛邪理论,并丰富了三法的内容。丹溪学派的朱震亨批判滥用辛燥的流弊。而刨养阴的理论。
蒙古医学漉派中的藏医学流派也是在长期的学术争鸣中发展起来。这一流派是由坚持《四部医典》理论的经验医学家所组成。16世纪末藏医名典《四部医典》在蒙古流传以后,学习《四部医典》的蒙古族医生日渐增多。由于当时蒙古医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放而学习者不断壮大。并且许多人都是黄教信徒。由于《四部医典》的理论与蒙古传统医学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型流派藏医学流派,后来又有人称这一学派为雄根额木其(经典医生之意)。这一学派的形成受到萨满医生的嘲讽和阻挠,两个学派在学术上争执不休。互不承认。但在争鸣中使蒙古医学在理论体系上逐步成熟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3推陈出新
中医学术漉派经过学术争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了许多新的学派和理论,丰1-『了中医学的内容。如伤寒学流是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中心内容,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将其分为了宋金以前的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的伤寒三派。河同学派提出的新理论,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头热病证而著称于世。倡“六气皆可化火”说。易水学派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学说。攻邪学派以攻击病邪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提出“汗”“吐”“下”三法治病。扩展了治病的思路。丹溪学派的出现,更加强调了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侧重于治疗“阴虚火旺”一证。沮补学派是针对新的寒凉时弊,创立了以沮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重视先后二天的补养。而明清的温病学派中又再次分出了温疫学派和温热学派,理论上更加成熟地提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这些学派的形成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繁荣与进步。 鬈医学流派约于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在传统蒙古学漉派与蒙医学洗派的学术争鸣中产生出了一个新的学派。即近代鬈古医学流派。这一学派主要是把《四部医典》的理论和经验同蒙古地区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蒙古民族生活习俗、体质特点相结合。既重视《四部医典》《医经八支》的理论和经验,又重视古代传统蒙古医药的经验,涌现出许多医学著作。在医著中体现出了《四部医典》、《医经八支》的“赫依、希依、巴达干”等理论,也继承了蒙古传统医学的内容。这一新的学派受藏医学的影响,同时也受中医的临床经验和药物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8世纪时。这一学派成为蒙古医学的主流。
中医学和蒙医学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所创造并漉传下来的珍贵民族医学。也是世界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经历了长时期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具有系统的学术理论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虽然它们是两种不同学科,但其发展演变过程有其共性,都经历了继承、学术争鸣和推陈出新的过程。才逐步成熟起来,研究和探索这两门学科的共性,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