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子(蒙药名:玛如泽)
药材来源:为豆科植物紫铆butea monosperma(Lam.)Kuntze的干燥成熟种子。生于海拔1 300m以下村边荒地、山坡。云南西南部有栽培。原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及中南半岛。
味、性、效:味苦、甘,性温,效钝。
功用:驱虫,收“黄水”,止痒。用于肠道虫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胃肠痉挛、虫痧,牙蛀,皮肤瘙痒。
酸藤果(蒙药名:基登嘎)
药材来源:紫金牛科植物白花酸藤果Embelia ribes Burn.f.及同属多数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味、性:味甘、酸、辛,性温。
功用:杀虫,利水,升胃温,润下。用于肠虫病,皮肤病,寒性水肿,便秘。
附注:①“基登嘎”的中名称酸藤果,也称信筒子。《藏药标准》收载的“齐当嘎”是紫金牛科植物矩叶酸藤果Embelia oblongifolia Hemsl,白花酸藤果及齿叶铁仔Myrsine semiserrata Wall的果实。《迪庆藏药》收载的“齐当嘎”是齿叶铁仔的果实;在注中提及印度药典收载的是白花酸藤子,并认为藏本草所述正品确应为白花酸藤子及其同属的一些种类。故本文采用之。②蒙医长期以来用的“基登嘎”是蔓荆子,其记载始见于《蒙药正典》,一直沿用至今,故附于下。
铁杆蒿(蒙药名:哈日•沙布嘎。普日那格)
药材来源:菊科植物万年蒿Artemisia gmelinii Web.ex Stechn.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极广,内蒙古山区均有分布,比较喜暖。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均有分布,蒙古、朝鲜、日本、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也有。
味、性:味苦,性凉。
功用:消炎杀虫,止痛,燥“黄水”,解痉。用于脑刺痛,胃肠痉挛,虫牙,发症,喉症,
皮肤瘙痒,痘疹,疖疮。
天仙子(蒙药名:特纳各•乌布斯,茛菪子)
药材来源:茄科植物茛菪Hyoscyamus niger L.和小天仙子H.bohemicus F.w.Schmidt
的干燥成熟种子。分布于我区各盟及我国北部和西北、西南,印度、独联体、蒙古也有。
味、性、效:味苦,性平,效糙、钝、腻。有毒。
功用:杀虫,解痉,镇静,止痛,消肿。用于牙蛀,蛲虫,秃疮,鼻窦炎引起的偏正头痛,脑刺痛,胃痉挛疼痛,气喘,癫狂,癫痫。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