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赫依”症
耳“赫依”症是由“赫依”偏多紊乱所致。
症状:耳鸣、耳干、刺痛、遇寒加重、偏头痛、耳内有空旷感。
治疗:以温性营养物镇“赫依”通窍治疗。内服六味莱菔散,七味槟榔散用骨汤引服。外治将酥油或植物油与热酒糟调后在患耳热罨。
耳热症
耳热症是由血、“协日”热偏多降于耳内与“黄水”紊乱所致。
症状:开始时耳内发热、胀满,逐渐耳痛加剧,呈波动性跳痛,咳嗽,吞咽时加重。伴全身不适、发热、头痛、患侧偏头痛、听力下降、耳流脓血等。
治疗:清血、“协日”热,燥“黄水”、杀“粘”虫治疗。内服三味竹黄散加七雄丸用四味文冠木汤引服,每日3次。外用二味木香液滴耳每日2~3次。
耳寒症
耳寒症是由“巴达干”、“赫依”偏盛紊乱,累及耳、肾“赫依”以及慢性肾病影响耳所致。
症状:耳内发冷、耳鸣、听力下降、腰部酸痛、尿不利、头晕眼花等。
治疗:祛寒养肾治疗。内服温肾丸,用二味广木香汤引服。外治荜茇油滴耳,在脊椎肾穴火灸。
耳痈症
耳痈症是由饮食、起居不当,三素紊乱,恶血汇集以及恶血、“黄水”累及耳所致。
症状:耳内作痒、刺痛、听力下降、听到各种怪声、流脓液、味臭、头痛等。
治疗:解毒,除恶血,躁“黄水”改善“赫依”血流通,杀“粘”治疗。内服十八味水银丸用四味文冠木汤引服。外用酥油调草乌散涂于患耳。
耳聋症
耳聋是由各种耳病进一步恶化所致。
治疗:内服十五味沉香散、十味白蔻散。外用诃子、阿魏、草乌、荜茇、硼砂碾粗末与麻油同煎成油剂滴耳中,每日2~3次。火灸肾穴、耳前穴等。
四、鼻病
鼻为肺之窍,是病变“巴达干”的循径。鼻病主要由热病、肺病、血热“黄水”病、“粘”
虫疫毒感染、外伤等引起。鼻部病有鼻疮疖、鼻息肉、鼻出血等。
鼻疮疖
鼻疮疖是由血、“协日”热上攻于鼻引起。
症状:鼻腔作痒、鼻粘膜出疹、红肿、胀痛、灼热、疹疖化脓、破溃流脓血。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
治疗:清热、燥“黄水”。早投十三味大红汤,午投十五味云麝丸温开水送服,晚投五味麝香丸用四味文冠木汤引服。外用燥疮散吸入。
鼻息肉
症状:渐进性鼻塞,息肉逐渐长大,可发展为完全性鼻塞,病人张口呼吸,口臭口干,嗅觉减退或消失。
治疗:早投八味白硇砂散,晚投五味麝香丸,燥疮散吸入鼻腔。
鼻出血
鼻出血是由各种病变使鼻腔内血管受损引起。
治疗:内服药可选用八味红花止血散、五味血余炭散、五味熊胆散。外治可在鼻腔内放二味藁本栓,在颈细脉或肘窝脉放血,前额冷罨。
五、口腔病
口腔疾病有口唇病、牙龈病、牙病、舌病、咽喉病。
口唇病
口唇是脾脏之窍,口唇病主要是由三素紊乱、血热上攻及脾脏疾病引起。临床症状有口唇肿胀、出疹、糜烂、流血性黄水、口臭等。
治疗:清热、燥“黄水”、祛糜烂。早投八贵散加三味红药用四味文冠木汤引服,午投七味红花散,晚投五味麝香丸用三果汤引服。外涂燥疮散。
齿龈病
齿龈病是由“巴达干”、恶血与“黄水”紊乱所致。
症状:齿龈肿痒疼痛、溃烂、流血流脓、口臭,伴有发热、乏力、头痛、咽喉痛、食欲不振。
治疗:补温、祛“巴达干”、除恶血、杀“粘”。早投健脾归津散,午投十二味漏芦花散,开水送服,晚投五味麝香丸用四味文冠木汤引服。用三味黑矾汤水漱口,禁内服。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