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特制的银针(或金针),通过针刺体表一定穴位,或针刺后给予加热、减热等刺激,使机体增强自身调理能力,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为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是蒙医五种疗术的补充疗法,即对疾病进行适宜的外治(五疗中的某一)仍不见效者,要以针刺疗术补充其不足之处。所以它的治疗范围广,适应症多,治疗效应强。
此外,蒙医早年擅用穿刺术治疗白斑,关节积液及化脓,脏器脓肿,局部脓肿,淋巴结化脓,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以及腹腔积液等症。穿刺术也属于针刺疗法的范畴,现已不甚用了,故在这里不作介绍。
一、针具
用银(或金)特制的针灸针。现在绝大多数用银针,长4cm至lOcm不等,直径约1mm左
右,根据针刺部位,选择不同长度和粗细的针具。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赫依”及“巴达干”寒症,食物不消,痞瘤病,水肿,病邪聚集于肌肉而发麻或肿胀,血症及“黄水”症,脓包,关节“黄水”症(关节腔积液)等久治不愈者,宜用针刺法治疗。
禁忌症:肝、脾痞瘤所渗之热性水肿,热性痞症增裂,心脏等脏腑中伏有热邪或震劳伤。总之,对血、“协日”所致热性病症,尤其要害部位的病变,以及年迈或年幼患者,禁忌针刺疗术。
三、针刺类别
大体分热刺和寒刺两大类。热刺又分火刺、灸刺、刺灸三种。寒刺也分单刺、温刺及寒刺三种。
1.火刺:先将银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趁热准确快速扎入预先标记的穴位。该法适应于疖痈,发症(炭疽),大块脓包的穿刺与治疗,一般不多用。
2.灸刺:在同一个穴位,先灸一壮后刺。该法适用于疑有脓疖的试治,可以预防病菌的自身传播。
3.刺灸:在同一个穴位,先针灸后再施灸。这与单一针灸不同。针灸在灸疗中提及过,是针扎后在针柄上缠蓟绒炷,燃点,一般一次约灸3~5壮;刺灸是针灸完了起针后,再行灸数壮。该法适用于多种陈旧性寒症的治疗。
4.单刺:即常规治疗用的单一针刺。
5.温刺:在同一个穴位,先刺后灸。该法适合于聚脓血和关节腔积液的治疗。
6.寒刺:在同一个穴位,先刺后用凉石块冷敷。该法适合于肌肉胀麻,热性肿块,头聚“黄水”病,热性痞瘤,热残余陈旧化的治疗。
四、针刺术
1.选择体位:根据具体病情和穴位,选择定穴正确,操作方便,’病人舒适的体位。临床常用体位有以下几种:①仰卧位,适应于取面部、胸腹部以及四肢的部分穴位。②侧卧位,适应于取身体侧面的穴位。③俯卧位,适应于取头顶、背、腰、臀部以及下肢曲侧的穴位。
还有仰靠坐位和俯伏坐位,为必要时才采取的体位。一般以卧位为主,符合持久留针的需要。
2.常规消毒:针刺术要求针具、术者双手以及患者穴位部位须常规消毒。
3.进针法:一般右手持针,左手辅助固定穴位和针尖。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进针时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再根据需要指定方向,捻转缓缓刺向深层。针刺的角度、方向及深度,主要根据具体穴位而定。一般每日针刺一次,5~7日为一疗程。
五、纠正针刺弊病
因针刺疗法效应强,如果诊断疾病、选择穴位等方面有误,或针刺方向、深度及操作不当,
容易出现各种弊病,常见的有:
1.将热症误诊为寒症而进行热刺,或本是痞瘤,但血、“协日”条件优越,针刺后病性转为热,待施疗的第2~3天出现反应。即病情加重,伴有发热。这时应立即停刺,以有关药物纠正。
2.寒病寒刺:可能立即生“赫依”而出现患者打呵欠,惊恐,颤抖,或恶心,呕吐。这时停刺并用烧肉烟熏,涂油推拿或喝肉骨汤治之。
3.水痞穿刺溃散,致使脏器肿胀。可用热性药物施治。参看有关章节。
4.一般性弊病,都要结合冷敷施治。
六、针刺疗法效用
能抑制“赫依”,增强胃温,助促消化,功破痞块,散积消聚,消肿治麻,排除浓液,干涸“黄水”,引水消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