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药学是基于游牧文化而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在逐水草而游牧与大自然交融的生活中,蒙族祖先认识了自然界的医用药物,逐渐积累了药物知识;积累了骑马狩猎生活及蒙古骑兵的征战所致跌伤、震荡、脱臼、骨折的诊治经验而形成了外科学科;在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乳肉饮食诱发的食不消等寒症的诊治过程中发明、发展了灸疗等诸多特色疗法,尼如哈疗法即特色疗法之一。
“尼如哈”为梵语音译名词,由下排除之意。是将具有特定作用的药液注入直肠内进行灌肠,通过肠道排毒起到治疗疾病或养生保健作用的一种外治疗法。
1尼如哈疗法的渊源探究
在各民族医药体系之间,有或多或少相同的地方,表观出一种共华性。不独在我国如此,在世界传统医药体系也同样存在。…蒙医学在蒙古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机地吸收了部分古印度医学及藏医学等传统医学理论,但更多的是对自身固有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的总结。晗,
有资料显示,早在3~4世纪,埃及人观察一种神鸟发明了“灌肠疗法”。此疗法逐渐被人们认可并风靡一时,17世纪被誉为肠疗世纪。而在阿育吠陀内科体系著作(Cara.ka samhta》中已经提到“每周服用一次催吐药、每月服用一次泻药、每年放两次血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可见,古印度医学早已认识到洗肠的保健作用。在8世纪喀什米尔班知达Jinamitra编著的《药学成就精要》(Vaidyaka—siddhi—sara)中关于“下注疗法”的操作有如下记载“下注器械为铁或铜制的根部可容拇指、尖部可容豆粒的牛尾形十二指长细管,在其根部固定牛膀胱…嘱患者左侧卧位,左腿伸直右腿屈曲,在管尖涂油由肛门插入,医者用左手固定细管右手挤压膀胱,为避免气体进入,不能将药液挤尽,灌药完毕,嘱患者仰卧举其四肢,伸曲三次后令其俯卧,用其足跟震触其臀部二至三次,再由他人用拳或足底震触其臀部…”此外。书中还提到治疗赫依病、希拉病、巴达干病、便秘、肿物等疾病的一组下泻方剂和一组补药方剂,以及该疗法的6种禁忌症。
在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有尼如哈疗法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的相关记载,在《四部医典挂图全集》中有该疗法适应症、操作方法的图文说明。 成书于18世纪上叶的蒙医鼻祖伊希巴拉珠尔所著《甘露四部》是蒙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诸科的指导性著作。其中,在尼如哈疗法部分记载“将…溶于开水,待药液变温时放入动物膀胱或动物胃内,在其口固定一根根粗尖细的八指长管,管尖涂油,嘱患者肘膝卧位,将管由肛门插入3~4指深,注入药液。注入时注意进入气体。注入完毕嘱患者仰卧,尽量保留药液。若未能保留应重新注入。在药液完全排出后嘱患者喝碗开水以祛药物残渣…”还提到新热症、脱肛、腹泻、寒盛症、遗精等禁忌症,以及各种适应症。在蒙药学专著《无误蒙药鉴》中附有蒙医尼如哈疗法的操作器械, 综上所述,在古印度、古埃及、西藏及蒙古等地区的早期医疗活动中均已应用尼如哈疗法,虽名称不尽相同,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尼如哈疗法的发展概况
2.1应用范围扩大:据蒙医文献记载,古代医家已经可以在食不消、肠疾、希拉病、巴达干病、严重的温病、赫依热合并症、胃病、结肠病、痞、尿闭、中毒、睾丸肿胀、亏精、妇科疾病(孕期疾病除外)、儿科疾病、老年病等临床诸科疾病的治疗中很好地使用该疗法,并积累了许多可贵的临床经验。
2.2方剂更加丰富:仅从传入蒙古的阿育吠陀临床代表性著作和蒙医三大经典著作的对照可见,蒙医尼如哈疗法所用方药有了明显增加,用药更加灵活多样。
2.3操作器械的改进:蒙医文献所记载的用于尼如哈疗法的细管要比阿育吠陀临床著作所记载的短,无疑这种改进便于操作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2.4操作方法更加规范化:蒙医文献中关于该疗法的操作有如下记载“插入细管距肛门3—4横指处…”、“注入药液时应避免进入气体…”、“注入药液后应尽量保留药液,若很快排出则应重新注入…”、“完全排出药液后嘱患者喝碗开水以祛药物残渣…”。可见,蒙医医家对该疗法器械插入深度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操作注意事项等已十分明确,操作方法更加规范化。
3尼如哈疗法的作用机制
3.1蒙医理论依据
3.1.1大肠的生理功能:蒙医认为大肠具有转化、吸收功能。转化食物糟粕、再吸收已通过小肠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在下行赫依的作用下排出体外。所以,注入大肠内的药液可通过大肠的吸收而发挥作用。
3.1.2脏腑内在联系:蒙医认为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肠为肺脏所属腑,以隐十三白脉相连。大肠吸收的药物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经气血之运行分布于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1.3五元学说:蒙医五元学说中肝、心、脾、肺、肾分别属木、火、土、金、水。其问存在母子、敌友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以,大肠局部用药,不仅作用于大肠本身,还会对其他脏腑产生一定作用。此为通过肠道给药可治疗其他脏腑疾病的又一理论根据。
3.2现代医学肠道给药作用机制研究
3.2.1从药物的吸收途径而言,药物在直肠内被吸收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由肝脏进入大循环;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经骼内静脉绕过肝脏进入下腔静脉,进而进入大循环。淋巴组织也参与药物的吸收。另外,药物由盆腔静脉丛可直接吸收至盆腔。所以,直肠给药不仅对肠道疾病有效而且对盆腔疾病也有一定疗效。而有资料显示50%-70%的药物绕过肝脏进入大循环。这样能够避免肝脏首过作用。在减低药物对肝脏的副作用的同时增加了局部药物浓度,进而提高了疗效。
3.2.2从物理原理讲:大肠内反复注入一定量的水使结、直肠机械性地扩张和收缩,可训练结、直肠的肌肉张力,有助于改善结直肠的运动功能。另外,注入药液的温度通常为37—40℃左右,热刺激使肠道血管充分扩张。肠道运动功能的改善和血管的扩张无疑使肠道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有助于结直肠功能的改善和病变的痊愈。
3.2.4从体内毒素的清除角度分析:体内的宿便可产生大量毒素,影响人体健康。胃肠属于代谢器官,体内垃圾由此排出。肠道用药在给药的同时也清除了体内垃圾,不仅能够起到排毒的作用而且是养生保健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尼如哈疗法是蒙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机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医药知识,使其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有着可靠的理论基础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证明。
当今,随着人们对大肠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通过肛肠途径用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科学性和良好的疗效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实践证明,临床用药用药应该是多途径、多方位的。蒙医尼如哈疗法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应深入研究该疗法,使其发扬光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