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偏头痫(简称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系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改变所引起的疼痛。病因尚不明,常有家族史,且以女性多见。其临床表现为:发作前幻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继则呈一侧性头痛,为搏动性钻痛、刺痛或钝痛。血管性偏头痛属蒙医学“雅玛病”范畴。蒙医学认为,本病的发作与楚斯、希拉二者交搏于头颅致使头颅部位气血运行受阻,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此病。治疗多从通络、活血、清希拉着手,临床疗效确切。根据蒙医的有关理论,选取了具有益气活血、清热止痛的蒙药治疗73例偏头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偏头痛诊断标准病史。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不提示器质性疾病。头痛反复发作至少5次,每次持续4—72h,发作前有感觉、运动或视觉方面的先兆。头痛局限于一侧或两侧,呈搏动性头痛,程度中等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伴有恶心和(或)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
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136例,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3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52例,年龄25-48岁,病程7个月一12年。对照组6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9例,病程6个月一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伴发疾病评分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对照组:采用口服消炎痛25g,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1注射液100mg、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日1次肌注。对伴发病症对症治疗。
2.2治疗组:采用清肝泻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蒙药治疗。敖必德森古日古木-13味为主。15粒冰糖水送服,日2次。两组均15天为l疗程,治疗l一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厚味之物。
3、 疗效标准
痊愈:头痛及兼症完全消失,停药半年到1年元复发:好转:头痛及兼症基本消失,停药半年到1年有复发,但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减轻。无效:治疗后头痛症状无好转。
4、 治疗结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73 60 10 3 93.15%
对照组 63 36 15 12 63.49%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O.05)。
5、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已知多种因素参与了偏头痛发作时的脑血管的张力调节。研究证实血管平滑肌细胞上有ET受体存在,ET通过受体与靶细胞膜结合,激活鸟苷酸环化酶、磷酸肌酵系统和Cd2+通路,增强细胞浆Ca2+浓度,而影响血管张力,触发偏头痛。还有研究认为本病多由神经血管功能不稳定导致脑组织两侧血液灌注不平衡,同时伴有血液黏滞度、血小板凝聚力增加。
偏头痛属蒙医“雅玛病”范畴,西医采用麦角胺、止痛剂等治疗,但远期疗效不尽如意。蒙医学认为,本病的发作与楚斯、希拉二者交搏于头颅致使头颅部位气血运行受阻,不能正常运行导致此病。故蒙医在治疗偏头痛时多从疏通自脉、活血行气、清希拉着手,采用蒙药傲必德斯一古日古木13味治疗且临床疗效确切。敖必德森古目古木一13味由藏红花、旋复花、草乌叶、石花(制)、龙骨(煅)、麦冬、地格达、炉甘石(煅)、山茶花、商陆(制)、木鳖子仁(制)、绵羊颅骨(煅)、牛胆膏粉组成。方中以藏红花、旋复花、地格达清肝泻火,活血化瘀:石花(制)、龙骨(煅)、木鳖子仁(制)、绵羊颅骨(煅)、牛胆膏粉通络止痛。诸药同用,使肝火清而脑络通从而痛自止,故偏头痛可治愈。笔者通过以上方面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蒙药能有效抑制大脑皮质外周血管扩张,抑制脑动脉痉挛,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故而是治疗偏头痛的较好的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