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氯丙嗪足三里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难治性呃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均系门急诊住院患者,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12岁,平均56岁。
原发病:本组24例患者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1例,脑肿瘤3例,病毒性脑炎4例,颅脑外伤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3例。
起病形式与临床表现:突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甚至意识障碍,治疗过程中出现频繁呃逆者8例;头痛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嗜睡,治疗中出现频繁呃逆者1例。头部外伤后频繁呃逆者2例。病前1周~2月内有上感或腹泻史,近期出现头痛,烦躁,抑郁或记忆障碍等症状,治疗过程中出现频繁呃逆者6例。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入院时即有频繁呃逆。
治疗方法
基础疾病的治疗:根据患者基础病变的不同,分别给予脱水、降颅压、抗病毒治疗。
意识清醒者,口服蒙药(旭达格一4味散,阿戈尔一35味散,石留一13味散)。如无效者,以氯丙嗪25mg注入足三里穴,若注射后发作终止则不必再用,继续口服蒙药3周。若仍频发,可每4h注射1次。若症状减轻,则每天注射1次,直到呃逆停止,口服蒙药3周。
治疗结果
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应用阿托品等药治疗已达阿托品化,但仍频繁呃逆,以足三里穴氯丙嗪注射治疗的同时给蒙药治疗。其中2例注射1次呃逆便不再发作,另1例注射3次后呃逆终止。连服21天蒙药再无发作。
8例脑出血患者,经穴位注射1次后呃逆终止者2例;经穴位注射3~7次后呃逆终止者4例;1例治疗后症状缓解7天,偶又呃逆。因自动出院,未再治疗;另2例丘脑出血者,入院时即已出现脑疝,经抢救无效死亡。
3例脑肿瘤患者,1例出现脑疝,穴位注射对其频繁发作的呃逆无效,最终死亡。另2例以穴位注射氯丙嗪25mg每日1次,3天停药后频繁发作。
1例脑梗阻患者分别经穴位注射5~7天呃逆终止。
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用蒙药治疗,可以使发作次数减少,但不能终止发作。经用穴位注射治疗后,其中3例1次终止发作,另1例经注射5次后症状消失。
5例颅脑外伤患者,分别注射5、6、6、7、9次后呃逆终止。
讨论
呃逆可由多种因素所致。在总结的24例患者中,脑部疾病患者21例。涉及呃逆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痉挛性疾病、脑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代谢性疾病等。此外,引起呃逆的神经通路如迷走神经、隔神经、胸6~12节段交感神经干以及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也与呃逆有关。本文有12例患者接受治疗,8例呃逆减轻,但不能终止发作,其余6例无效,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因血压降低而被迫停用。
本文根据氯丙嗪的抗呃逆作用,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神经元的伤害性增频反应,削弱其减频反应,使其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减弱。再加蒙药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引起呃逆的各种基础疾病是伤害性刺激因子,故对原发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如1例频繁呃逆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经穴位注射后呃逆终止,但不久又出现。查体发现患者嗜睡,瞳孔缩小,体表汗多,复查胆碱酯酸降至0。经加大阿托品用量,加用蒙药(旭达格一4味散)胃管注入,并用氯丙嗪25mg穴位注射,患者意识逐渐转清,瞳孔转为正常大小,呃逆终止,胆碱酯酸升至正常。所以在蒙药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同时,若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则疗效更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