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拉祜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拉祜族 > 拉祜族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一章 医药根源与发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6 16:18:16
  • 核心提示: 拉祜族是云南省西南边疆的山区民族。该族分两大支系,即拉祜纳(黑拉祜)和拉祜西(黄
    拉祜)。这两个支系源远流长,产生原因尚未弄清。两个支系有小范围的聚居区,亦有交错聚居,

        拉祜族是云南省西南边疆的山区民族。该族分两大支系,即拉祜纳(黑拉祜)和拉祜西(黄
    拉祜)。这两个支系源远流长,产生原因尚未弄清。两个支系有小范围的聚居区,亦有交错聚居,少数杂居。
        拉祜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先秦时期,拉祜族先民还在青海湖流域过着随畜迁徙的游牧生活,是古代氏羌部落族群中的一部分。秦国日渐强盛起来并陆续兼并其它部落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有的部落已逐渐融合到秦国中去了,有一部分则远避秦势力向南方流徙。到了西汉时期,这一部分向南流徙的氏羌族群已到达四川省的越缁地区(即今四川的西昌一带)。东晋时期,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南中志》一书中把这部分群体称为“邛笮五夷”。唐朝时期,这些“邛笮五夷”有一部分又游牧到了洱海流域。《新唐书•南蛮传下》中,把这些部落称为“锅锉蛮”,此后锅锉蛮这个称谓一直沿袭到清代。756年前后,南诏主阁罗风西开寻传(今德宏阿昌族聚居区)、筑拓东城(今昆明市),把“西囊白蛮”(今白族先民)迁到大理一带,又把“东裴乌蛮”(今彝语支各族先民)迁到西裴白蛮的故地。在这次十万人的大迁徙中,作为拉祜族先民“锅锉蛮”(乌蛮中的一支)的这部分尚未进入农耕经济阶段,因而又继续南迁。其中,有一部分渡过澜沧江进入今临沧地区的云县、耿马、双江等地,一部分沿哀牢山脉南下进入今景东、镇沅、墨江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元阳、绿春、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等地。明朝以前,中央王朝鞭长莫及,对拉祜族先民不可能实行集权统治机构,所以,在这段将近700年的过程中拉祜族先民的文献资料很少。
        1726年以后,清王朝在思茅、景谷、墨江、镇沅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原居住上述这些地区的拉祜族人民不堪忍受清统治者的奴役,不断地进行起义斗争。因屡次起义都遭到清政府的镇压,被迫举族迁往更加偏僻的深山密林中求生存,有相当一部分迁徙到澜沧江以西的澜沧、西盟和勐连等地,躲进深山密林中的人长期过着“以叶构棚”的生活。封建统治者歧视拉祜族人民,把他们侮辱为“猓黑”。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拉祜族人民获得了解放。1953年4月,在澜沧县首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上宣布取消了“猓黑”的称呼,按照本民族代表的意见正式定名为拉祜族。今拉祜族分布于云南省思茅、红河、五溪、楚雄及西双版纳州,共计30万余人。有自己的语言,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系彝族支。由于分支迁徙的年代久远,澜沧江以东地区和澜沧江以西地区的语言略有差异,但互相间都可以通话。
        拉祜族文字。唐朝时期,拉祜族先民“锅锉蛮”是南诏主体民族,“乌蛮”中的一支,受南诏文化的影响,有一部分人信奉佛教,并学会了南诏境内流行使用的梵文。宋代以后,拉祜族先民离开洱海流域向南迁徙,梵文也就在本民族中失传了。20世纪初缅甸克伦族一位名叫巴托的人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外国传教士由缅甸进入云南澜沧糯福传教时,这套文字也传入拉祜族地区。这套文字习惯上称作老文字。建国前这套文字的使用面较窄。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1957年拟定了一套拉祜文,目前这套规范文字正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进行推广使用,受到广大拉祜族群众的欢迎。
        拉祜族医药源远流长。在中、西医药未兴起的历史长河中,拉祜族先民的防病治病,主要依靠心授口传的方法使用自己的民族医药培养民间医生(包括当地彝族草医生)。即使医药事业发展的今天,民族医药仍对民族的繁衍生息,起着重要的作用。在1920年美籍牧师永伟里传教士未引入西医西药之前,拉祜族医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认识并利用当地药用植物防病治病,年复一年与疾病作斗争,积累了防病治病的方法、药物单方、验方,创造了自己的民族医民族药。它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数百年来“口口相传,代代丰富”得到了不断发展。据清代康熙五十年代(1712年)版《新平县志》记载,哀牢山一带拉祜族聚居区物产药之属中,野生中草药共计十五种,其中植物类药物为天门冬、五加皮、金银花、黄苓、半夏、天花粉、一枝蒿、车前草、益母草、红花、土当归,牵牛、重楼、茯苓;动物类药物穿山甲一种。民国时期,据1931年版《新平县志》所记载的近代当地民族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状况,其显著的一点是,除前边的十五种外,又增加了四十种,共计五十五种。这些古代朴素的草医草药,乡土治疗法,经过历代民间医生的实践探索和总结,使之成为既不同于中医,也有别于西医的具有拉祜特色的自成体系的民族医药,成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财产之一。
        建国前,虽然拉祜人民对野生的药用植物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利用,但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药物资源的认识利用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医药事业十分落后。加之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卫生知识处于落后状态,迷信和愚昧统治着村村寨寨。疟疾、天花、伤寒、麻疹、麻疯等流行疾病蔓延各地,封建迷信十分猖獗。乃至有病不问医药,直接求助于“巫婆”、“仙姑”、“神仙”,巫师击鼓以驱邪、摇铃卜竹篱以祀鬼,“敬神解除灾星”,求神医治疾病,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国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医药卫生事业,使得拉祜族聚居区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医药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卫生局、医院、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医药商业及医疗网点遍及城乡各地。民族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拉祜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哀牢山、无量山一带,他们不仅以“勇于猎虎”著称,而且善于认识和实践防病治病、强身益体的各种植物。独特的医药学知识反应及与亚热带森林环境(包括植物在内)的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富饶的亚热带环境为拉祜族人民提供了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须的一切。野生植物的原料,狩猎和采集植物的场所;而终年温热的生活环境和艰苦的生产活动又容易引起各种热带、亚热带疾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积累了利用周围的植物治病强身的医药知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