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代回医机构的建立
在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率蒙古亲兵征西。1253年,蒙古兵占领了波斯一带,并建立了伊尔汗藩国。其征西防域的军中,不少将士是西域之人,他们都习惯于用阿拉伯医学治疗疾病。与此同时,由于阿拉伯医学的兴盛发达,一些业精于勤的阿拉伯医学家入仕于元。元代在中国的阿拉伯人享受与蒙古人同等待遇,因此元中统四年(1263年),元世祖命西域弗林爱薛(1226—1308)掌西域医药(京师医药院),“至元十年(1273年)春正月,改爱薛所立京师医药院名广惠司”,仍由爱薛所主管(见《元史》卷8世祖纪5)。1292年又在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多伦)设立回回药物院,1322年又将回回药物院划归广惠司辖领,由爱薛主管。
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广惠司秩正三品,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至元七年(1270年)始置提举二员,十七年(1280年)增置提举一员。延佑六年(1319年)陛正三品,七年(1320年)仍为正五品。至治二年(1322年)复为正三品,置卿四
员,少卿、丞各二员。后定置司卿四员,少卿二员,司丞二员,执历知事、照磨各一员”。“大都、上都回回药物院二,秩正五品,掌回回药事。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始置。至治二年(1322年)拨隶广惠司,定置达鲁花赤一员、人使二员、副使一员”(卷88页官四志第38)。可见广惠司及所隶回回药物院乃回回医药著书立说,他们在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疾病的同时,又研究发展回回医药,为回回医药著书立说。据有关专家推测,大型回族医学综合型典籍《回回药方》的编者与回回药物院有密切关系。另外不可否认,当时分散在各地民间的“回医”,专营奇香异药的阿拉伯人当为数可观,这些回族医院机构及其人员组成了回医学系统的庞大的专业队伍,促进了回医学的发展。在此期间,定有不少回回医家及其著作涌现问世。但无一人载入史册,除《回回药方》外尚无专著传世。因此不能把客观存在用“正史”的记载有无来肯定或否定。
据《元史》列传记载,曾在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任职的有爱薛、其子鲁合及答里麻三人。
爱薛(1226—1308)西域弗林人。通西域诸国语言,工于星历医药……中统四年(1263年)
命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后改广惠司,仍命领之……仁宗时,封秦国公,卒,追封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桂国、弗林忠献王。有子五人,第五子名爱合,任广惠司提举(见《元史》卷134列传第21)。
答里麻:是《元史》中惟一记载其本人是回教徒且以通晓回回医药著称的。《元史•答里麻列传》云:答里麻,高昌人,大德十一年授御药物,达鲁花赤,迁回回药物院……元统三年(1335年),迁山东廉仿使……除都路留守。帝宴人臣于春阁,特赐答里麻白鹰以表其贞廉。至正七年(1334年)迁陕西台中丞,时年六十九。政事后,召商议中书平章政事,不拜,全奉优养忠身(见《元史》卷144列传第31)。
在我国历史上,唐宋以后,中国回族越来越多,至元代受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上述文献看来,元代政府中回族卫生机构占有极大势力,广惠司职掌修制御用回回药物及和剂,职掌由阿拉伯国家传来的药物,职掌回回医学医事。回回药物院隶属广惠司,广惠司、回回药物院的回回医家职在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这是由于元代的回人及西域士兵习惯于用阿拉伯医药,同时元代统治者也是根据伊斯兰教教规、西域战士及中国回回的卫生习惯而设立了医疗机构。不难看出元代的回族医疗机构是一职责明确、组织严紧的国家性医疗机构。
二、寄寓现代的回族医疗机构
中国回族医药历史发展是:创兴于唐,发展于宋,兴盛于元,衰落于明清。但由于中国回族人数多达千万,其生活卫生习惯与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大有不同,因此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回族集居地区又相继成立了不少回族医院,为广大的回族人民防病治病。
1.北京市回民医院:原称中国回民协会普慈族医院。位于北京宣武区右安门内大街11号(牛街南口外)。始建于1947年7月20日,由回族名人趟炳南、常子椿、陈申芝等人筹办。1949年10月北京市回民工作委员会筹备在牛街中间111号(现宣武区牛街办事处)成立北京市回民医院。自1951年开始至1980年,经多次翻建,方建设成为占地面积1 200平方米、十一层门诊病房楼的具民族建筑风格的医院。住院部设病床400张,医院医疗医技科室齐全,技术设备较强。开设有回民割礼专科门诊,穆斯林淋浴室,礼拜堂等设施,是国内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回回民族综合性医院。医院医技人员有375人,其中60%以上是回民。高级知识分子20人。为北京市及国内外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2.西安回民医院:位于西安市羊市街28号。1984年由马良骥阿訇创办,并任名誉院长。
时称西安莲湖回民医院。原址设北广济街164号。1986年由西安市伊斯兰教协会接管并改名,
院址迁现址。1989年12月在西安市羊市街28号重建,现占地面积2 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200平方米,分设门诊部、住院部,住院部设综合病床50张。全院职工50名,其中回族职工23人。该院以开展回族卫生习俗“割礼”服务,开展“回回医药”、“回回清真制剂”、“回回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是西安市回民的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中心。
3.呼和浩特回民医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山西路水渠巷28号,其前身是回民区卫生事务所,后与呼和浩特市医院旧城门诊部、呼和浩特市联合医院合并为回民区医院。1982年改名回民医院。1984年建成面积4 558平方米五层门诊住院大楼。设病床150张,职工198人,其中回族职工35人,是一所医疗科室较齐全的综合性医院。
4.哈尔滨市穆斯林医院: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南岗区东大直街38号,前身为始建于1920年的哈尔滨“犹太医院”。后几经改名,于1989年6月定名为哈尔滨市穆斯林医院,占地面积4 600平方米,主楼有鲜明阿拉伯风格。内设病床400张,各种医技科室齐全,医疗设备精良,有中高级知识分子近百名,并以穆斯林民族医学专家和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以面向省内外和国际穆斯林同胞及各民族同胞服务为宗旨,并以其独特的鲜明的民族性、多档次、救济性服务驰名海内外。目前已与英国、马来西亚、阿联酋等许多国际穆斯林组织和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
5.沈阳市沈河区回民医院: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小西地区。前身为沈阳市沈河区小西卫生院。1984年改建为沈河区回民医院。占地面积6 000平方米,使用面积1 600平方米。设病床60张,有职工83人,其中回族职工5人,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主要医疗设备齐全。为小西区三万多回族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6.西宁市回族医院:位于西宁市城东区南小街,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西宁中西医联合诊所。后几经改、扩建,1983年6月定名为西宁市回民医院。占地面积4 539平方米,建筑面积3 542平方米。设门诊部三处,住院部设病床100张,全院职工127名,医院主要医技科室、主要医疗设备齐全,并设有淋浴室、礼拜堂。是一所综合性民族性医疗机构。中国回族医药文化的历史,从现在的研究资料来看,可以说基本上是断代的,其医疗机构也是如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