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傣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族 > 最新进展 > 正文
  • 浅谈南传上部座佛教对傣医精神康复保健的影响

  • 来源: 作者:高婧娴 时间:2015-08-27 13:53:45
  • 核心提示:
    南传上部座佛教源于印度属“巴利语系佛教”,经由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传人我国云南傣族聚居地,主要分部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据傣族傣文史书《泐

     
             南传上部座佛教源于印度属“巴利语系佛教”,经由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传人我国云南傣族聚居地,主要分部在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据傣族傣文史书《泐史》记载,南传上部座佛教与西双版纳“召片领”的统治已经难解难分,寺庙王宫唇齿相依…。此后在长年的岁月中,南传上部佛教思想逐渐渗透到傣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之中,同时傣族人民运用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把自身特有的民间文学、诗歌、壁画等民间文化艺术与其相互融合起来,使之本土化,傣族化。经过融合的南传佛教进入傣族人民社会精神生活之中,其佛寺遍于全村寨,傣族人民全民信仰,使之成为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特色的傣族本土宗教信仰特色。

    1  南传上部座佛教精神思想特色
     

    1.1南传上部座佛教根本教义“八正道”的思想体现“八正道”为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是南传上部座佛教的根本教义。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要旨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根据四谛真理进行思维;正语,不说妄语,诚实;正业,不偷盗;正命,正当生活;正精进,工作生活毫不懈怠;正念,相信真理;正定,内心清净。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解释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作中应把眼光放得长远,按照计划去努力,兢兢业业,坚持进取;生活中与人友善,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不损害他人利益。“八正道”从精神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精神健康是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正确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身心平衡协调,让精神和形体进入永恒状态。
     

    1.2南传上部座佛教修持方法“三学”和“我空法有”的思想体现  “三学”即戒、定、慧,指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三定从严于律己的角度出发,做到正修正语。在生活中主要体现为人们在从事各项劳动中,应遵纪守法,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正当收入,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做恶,造福人类,回馈社会。“我空法有”的思想,虽然对个人的主观精神做出了否定,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是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的,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
     

    2南传上部座佛教思想在傣族民众生活中的体现
     

        八百年的封建领主政权让佛教思想扎根于傣族人民的精神活动中,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地“寺塔遍村落”。傣族人民建寺造塔,把佛塔当作至高无上的象征。僧人在寺读经、入寨化缘、雨季安居、定期到布萨堂诵戒等,保持着某些原始佛教的遗风。“赕佛”、“赕薄”、“赕白象”等宗教活动,经过改造、融合渗透到傣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现在已经成为民间用于祈祷、感恩的一种民间习俗。通过“赕”以表达崇拜佛祖的心愿,他们相信通过对宗教的献祭,能保佑自己及家人的安康。从精神的层面表达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望。“泼水节”、“关门节”代表“浴佛”和“佛祖入寺”的宗教活动。经岁月文化融合后“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象征幸福、安康;“佛祖入寺”后也就进入农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禁止嫁娶活动,不能远离家庭等。
     

        从乔迁、盖房念诵的《守护经》到新婚时表示“祝福”的巴利语经文;从生育孩子请大佛爷取名到葬礼时要念《阿昆倘玛》超度亡灵。在生产、生活及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祷都与宗教活动密不可分,通过频繁的宗教活动,让傣族民众团结、互助,形成特有的一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种约定俗成的习俗让傣族群众的生活和平安定。
     

    3南传上部座佛教思想在傣医精神康复中的体现
     

        傣医精神康复指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角度出发,运用傣族民间思想对疾病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参与社会生活,而达到帮助疾病恢复的目的。
     

        原始南传佛教中的许多思想被傣族传统医学的经典所吸收,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傣医药理论体系。崇佛的宗教色彩,让精神康复保健成为了傣医医疗过程中带有民族特色和神秘色彩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傣医精神康复保健的理论偏向于佛教中“玛哈步他”的哲学思想,保持了傣医四元素(风、火、水、土)之间的平衡理论。傣医认为人的生命构成离不开这四种元素,人与自然界密不可分,要保证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无病,只有以顺应自然为前提,让四元素相互平衡和协调。其中“玛哈步他”的哲学思想把精神健康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傣族传统医学运用傣族人民崇佛的心理,用特殊方式和方法把它表现出来。如傣医独具神秘色彩的“口功”,傣医把这样的治疗方法叫做“报”。
     

        “口功”是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地,一种传统的、未被正式列入典籍的民间治疗方法。在骨折等一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傣族民间医生主要采用“口功”,即一种以念口诀为主的治疗方法。“口功”的学习人选必须经过寺庙大佛爷的挑选,经过寺庙学习、背诵并把背诵内容纹在身上,学成以后经过佛寺佛爷正式授权以后才能对病人进行医治。其中“口功”经文的内容就包括“玛哈步他”的哲学思想和“八正道”的要旨。通常在进行治疗前,手臂刺有佛教经文的傣族民间医生会给病人念诵佛教经文的内容,同时全身运气到口中,再将口中之气吹到患者伤痛的地方,以此达到行医治病的目的。这种止痛效果类似于精神心理暗示的止痛疗法。傣族民间医生通过念诵经文的过程,调整患者的呼吸,运用患者对宗教的信仰进行自我暗示,消除患者因为疼痛引起的紧张心理,放松转移分散注意力,再运用物理方法(如冷刺激)让局部疼痛缓解而达到机体自我修复的目的。在对西双版纳民间傣医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往往对佛教信仰信念越深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止痛效果越明显。
     

        患者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往往会到寺庙中求佛诵经。傣医部分古籍中也有提到通过宗教活动可以加速患者治愈的过程。在宗教活动过程中,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应对能力。并激发病人兴趣爱好,通过各种活动,增加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改善认知,促进社会功能恢复。
     

        总之,傣医康复医学中精神康复的观念源于南传上部座佛教,是把佛教思想运用于生活实践的一种体现。在运用的过程中融人本土文化,把人与自然、精神见相和谐。佛教文献中的大量精神,充分体现了精神健康保健的特色。佛教独具特色的思想中包含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它对傣医精神康复保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