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学对于人体组织器官的认识,多是在对动物实体解剖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颇为注重实体与功能的对应,然其对心脏(傣医将之称为栽)的认识却有所不同。傣医对于心的认识,多注重功能心的认识,这与中医学有一点相似,这或许是受傣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傣医最初对于人体组织结构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动物的实体解剖基础的。因此,在傣医理论发展之初,对于心及其功能的认识是比较简单的,只是直观上的粗略认识。自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以后,傣医学借鉴佛教的哲学原理和东南亚、印度医学理论而逐渐形成了傣医学理论。其对于心脏的认识,此时也有了重大的改变。傣医将佛教“心性论”的哲学思想引入对于心的阐释,形成傣医颇具特色的“四塔连心”理论,同时也将“四塔五蕴”理论引入对心功能的认识,其中影响最深五蕴之识(心)蕴的运用。这使得傣医学对于心脏的认识丰富而深刻,使傣医之心有了外延和内涵、狭义和广义之分。笔者对目前傣医有关心方面认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l对心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认识1.1 对于解剖形态的认识。傣医认为心位于人体的胸腔内,多偏于左侧,色如莲瓣的背面,形似含苞待放的荷花倒垂在两乳之间,其外面光滑,内如丝瓜的内部。1.2对于生理功能的认识。1.2.1心主血液。傣医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归于土塔,认为心是土塔中最为重要的脏器,主管人体之塔喃(水、血),心脏日夜不停地搏动是塔拢(风、气)、塔喃(水血)运行推动力,它“象太阳的光线一样照遍全身各部”,起着输送营养物质和联系机体各部位,滋养机体的功能。1.2.2心促进人体形体的形成。傣医认为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以“心神”或“心识”的形式表现,具有促进人体形体形成的功能。傣医认为在喃鞍宰(精子)和喃鞍英(卵子)结合而形成巴敌先体(即受孕形成的胚胎)的同时,生命体就注入了“金塔稳然”即心识、心神,它可以促进胎儿的生长发育,形成形体,如果没有或缺乏它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人体,即使形成生命体也会夭折。同时傣医认为在心识和四塔的相互作用下,人体才能形成各组织器官,如在《帷苏提麻嘎》中提到的二十八部形体均“依心而立”。1.2.3心主人体的精神活动。傣医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藏在心脏之中,人的精神、思维、意志等均依心而活动。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体,由于心识的作用,人体产生不同的情绪活动,以及对事物的联想和认识能力。同时认为在心的作用下,人形成了精神和形体的统一整体,如《帷苏提麻嘎》云:“心不生而无生,由心现起而生存,心灭而世间灭,生命与身体的存续均依心而立。”1.2.4心具有统领的作用。傣医认为人体是以心脏为中心的,通过心脏的支配,各组织器官、形体官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心脏运行之塔拢(风、气)、塔喃(水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础。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脏腑塔拢(风、气)、塔喃(水血)的正常运行,营养物质的吸收,及体内正常的物质代谢都是在心之统一协调和支配下完成的。因此,心具有统领的作用。2傣医之心的含义
通过对目前傣医对心认识的相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傣医的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心,即实体解剖之心脏,具有主血液的功能,这与傣医注重实体与功能相对应的思想相符合;广义之心,多为功能上的心,与实体是无法对应的,具有统领、促进形体形成和主精神活动的功能。广义的心,不单指解剖心,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2.1代表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一论点集中体现在傣医之“四塔连心-LSJ的理论上。傣医认为一切的物质运动变化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变化规律。首先,人体之四塔变化应与外界四塔变化规律一致。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的生活起居、生命运动必须遵循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规律,人体的四塔变化也应与自然界的四塔变化相协调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维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否则,就会引起机体机能失调,发生疾病,其或死亡.其次.体内四塔之间应相互协调平衡。四塔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塔的偏胜偏衰都会引起其他塔的失调或衰败,正如傣医常云:“四塔和合,人畜健壮;四塔各离,百病缠扰。”最后,人体四塔与五蕴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应保持动态平衡。傣医认为五蕴因四塔而生起,也可因四塔而衰亡。四塔的功能变化会影响到五蕴的生理功能变化,而反之亦然。二者应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傣医将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运动变化应适应自然规律、四塔及五蕴变化而变化称之为四塔连心。因此,心从这个层面讲代表着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2.2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生理活动的统帅。南传上座部佛经云:“任何受、任何知、任何识、不论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均由心所主。”傣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均由心所主,心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体。在心识的作用下,形成人体的各个思维意识器官并产生形体,及对外界之喜怒哀乐等各种刺激作出反应。同时心掌管血液,运行血液,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基础。另外,前面已讲到,心具有统领的作用,在心的统一支配下,各组织器官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旦心失去其统帅作用,正常的生理活动将受到影响,发生障碍,产生疾病。因此,心也是生理活动的统帅。3小结
从上可见,傣医学多从解剖和功能两个方面对心进行了探索和分析,从其对心的临床运用来分析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心。狭义之心可与实体解剖相对应,而广义之心则多为注重功能心的应用,不可与实体解剖对应。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傣医学对于脏腑的认识和运用较为注重实体解剖和功能相对应,但其在临床上对心的运用则多注重功能心的应用,这与中医学有些类似。但傣医学的心不可和中医学的心划等号。傣医学的心还包含了类似于中医学“神”的含义。但因受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二者在具体的内含上有着不同的阐释。中医学是以“气一元论”为其理论基础,并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精气学说,并常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来强调神的重要和指导临床。而傣医学则是以“四塔五蕴”为理论基础的,其对心的认识主要从“四塔连心”和五蕴(特别是识蕴)理论加以阐述,临床上较为侧重“四塔连心”理论即心代表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应用。
总之,傣医学整个理论系统,不论是基础、临床,还是方药、养生,都是以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进行阐释和应用的。因此,其对脏腑虽有比较精确的解剖和功能认识,但整体而言,傣医的脏腑理论是比较简略和粗糙的,其应用也是比较有限的。然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哲学思想的影响,傣医学对心的认识是及其丰富和深刻的,其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然而由于傣族是个文化底蕴很深厚的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其医疗方面的知识大量记录在老傣文的经书中,这给进行傣医学的研究和进行傣医学对于心的认识的探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虽然目前已经翻译了一些经书,促进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但大量的医学经书尚未挖掘整理出来,这使得我们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和可靠。因此,傣医学对于心的认识,还有待于加大对傣医学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来不断完善、补充和校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