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傣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族 > 最新进展 > 正文
  • 傣医药教育现状与思考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4-13 10:18:00
  • 核心提示:  傣医傣药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傣族贝叶文化和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傣族人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傣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77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就成立

      傣医傣药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傣族贝叶文化和祖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傣族人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傣医药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77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就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小组,开始了对以傣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调查研究工作。1988年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一所傣医专业——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考试认证中心式把傣医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纳入全国专业考试范围,奠定了傣医的国家法定地位。在傣医药的教育方面,也一直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1986年起就开展了傣医专业中等专科教育,2007年8月傣医高职专科全日制教育正式招生,同年11月,出版发行了全国第一套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傣医药的教育日趋正规,正向高级规范的学科专业方向稳步发展。为了更好更多的给傣医药的发展输送各级专业特色人才,确实抓好傣医药的教育,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傣医药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1傣医药教育现状

            傣医药的教育是继承和弘扬傣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也是傣医药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教育方式有很多,灵活多样,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传承教育、学校教育两大部分。1.1傣医药传承教育        1.1.1民间自发传承教育:傣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其文化沉淀对该民族的民俗世袭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傣医药作为民族历史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沿袭着该民族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民间传承一直以一种本民族固有的方式延续,主要以家族传承,言传身教,口传手授,祖传心记,友人互传等方式。到目前为止,这种民间古朴的传授方式为傣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自发的传承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徒弟行医风格有着明显的师傅的痕迹,传承面不够广,受教育的人数有限,推广存在局限性,容易出现知识传承中断等,但是这种形式仍是傣医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傣医传承的主要形式,民间仍然存在。1.1.2民族文化教育:每一种民族文化流派,都深深植根于该民族的文化土壤,并与本地特有的宗教、哲学、天文、物候、民俗等内容息息相关,其理论规范、思维方式、技术手段、道德伦理等内容也都蕴含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傣文化、傣医药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千百年来,傣族地区一直保持着“佛寺即学校,佛爷即教师,和尚即学生,经书即课本”的佛教教育体制。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傣族的历史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解放前,佛寺是傣族人民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地方,在佛寺可以学到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生活常识和佛教知识等,佛教僧侣成为傣族中最有知识的阶层,佛寺成了继承和传播文化、知识的中心。傣文也在佛教传入以后得到发展完善。目前,西双版纳仍然存在着佛教传承和学校教育同步进行的现状,按照宗教信仰,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男童7岁左右就要到寺庙当和尚,但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入学适龄儿童必须到学校接受九年国民义务教育,为此出现了穿着袈裟上学校的民族特色。1.1.3抢救性的师带徒人才培养:根据国家《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国家和云南省分别启动了师带徒教育。其中国家级4批,共培养6名傣医药人才。省级2批,共培养4名省级傣医药人才(表1)。这种政策与培养模式对于及时传承老傣医丰富、面临失传、非常宝贵的傣医傣药经验和知识起到了重大作用。1.2学校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藏医、蒙医、维医和傣医列为全国四大民族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藏医、蒙医、维吾尔医都建立了高等教育,相继成立了西藏藏医学院、青海藏医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和新疆维吾尔医专科学校,甘肃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设立了藏医专业,广西中医学院设立了壮医专业,中央民族大学也于2002年设立了藏医系。而傣医药教育也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下逐步成长,人才培养层次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基本齐全。1.2.1傣医中专人才培养:1986年9月,根据国家卫生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开办了第一个傣医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的傣族学生30名,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傣族青年插班生3名,德宏州卫生局委培10名,共计43名,学制3年,1989年7月毕业。2000年,经云南省教委批准,西双版纳卫生学校开设傣医士专业,招生62人,学制3年。以上两个中专班学生总人数105人。1.2.2傣医专科人才培养:为了保护、拯救、传承、挖掘、拓展民族医药事业,为了培养高素质从事傣医药收集、整理、研究、开发的临床工作者,为更好地适应西双版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西双版纳州“六大支柱产业”的开发,以及《西双版纳州“十一五”卫生改革和发展规划》,2002年,西双版纳卫生学校与云南中医学院联合办学,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傣医方向)专科人才39人;2010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建设重点傣医专科及重点学科;实现县及以上综合医院门诊设立傣医科,配备3~5名傣医医师的目标[3];2007年4月25日国家教育司正式下文批准: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9月开设并招收傣医学高职高专的学生28人,其中本地生源15人,外地生源13人。2008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第二批傣医专科招生41人。在校人数共计69人。1.2.3傣医继续教育培养:2006~2008傣医医师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分数分别为115人、146人和60人,总计321人。经过2007年第二次试考,全州取得傣医执业医师和傣医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人数从59人增加到119人。2008年起,傣医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工作与全国其他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同步进行。2008年乡医培训24人。2008年通过云南省卫生厅民间傣医医师资格认定考试人数42人。“云南省科技厅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培养2人。1.2.4傣医本科、研究生和留学生培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与云南中医学院已经启动傣医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体制,目前已经招收学生在校培养。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和泰国清莱皇家传统医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2    现状分析2.1傣医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1.1方式多样,层次齐全:目前傣医药教育有民间自发传承教育、民族文化(佛寺)教育、师带徒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多种方式,学校教育有中专(不定期)、专科、本科、研究生、留学生和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方式多,层次全,为傣医药事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奠定了基础。2.1.2教材获得突破进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和云南中医学院的支持和努力下,傣医药本科教材从无到有,21世纪傣医本科教材《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经典著作选读》及《傣族医学史》等6本编撰完成并于2007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目前《傣医临床学》基本完稿。2.1.3临床实习基地建设稳步前进:省教育厅和省卫生厅批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成为与云南省中医学院共同建设的“非直属关系第六附属医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傣医药专科教育已面向全国招生,州傣医医院作为其“教学附属医院”挂牌。2006年,与泰王国清莱皇家大学传统医学院合作,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派出2名药学人员到泰国攻读硕士学位,该大学也分别于2007~2008年派出2批本科学生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进行临床实习。2.1.4傣医学高职高专正式开办:2007年4月25日国家教育司正式下文批准,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9月开设并招收,成为傣医药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傣医药学科建设也在逐步完善。2.2民族语言弱化,传承教育规模小:学习傣医学理论,首先必须了解傣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字,单语教学、本民族语言的消退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傣医药的发展。目前学校教育以汉语为主,傣语主要在佛寺或家中学习,民族语言的弱化对傣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理解有较大影响。近年来,为传承和抢救傣医药文化所进行的师承培养方式,国家虽然很重视,到目前已培养了4批,2批正在进行,但由于审批严格,能达到导师条件的人员较少,而且师带徒中,一名导师一届3年,每届只能带2~3名徒弟,导师人数少,徒弟人员受限,因此规模小。民间老傣医老龄化,据调查,傣族地区民族医药从业人员数量已大幅度减少,西双版纳傣族地区300多处村寨几乎找不出60岁以下的村寨傣医,目前尚存的傣族民间从医人员许多已年过七旬,他们丰富的医药理论及临床经验正面临亡失的危险。2.3专科教材缺乏、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目前正式出版的2l世纪傣医本科教材供本科使用的教材。尚需根据专科培养目标和要求编写专科教材,以便因材施教,培养合格专业人才。2007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傣医专科教育,目前专业教师缺乏,对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进程的完成等有一定影响。2.4实习基地亟需建设:傣医人才培养的实验室、标本室和苗圃基地缺乏,学生无法对所学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3思考与建议

            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民族医药的教育事业,我们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支持,加大傣医药教育投入,创建傣医药教学实习基地,加强专业师资培训,推进学科建设,扩大传承教育规模等等。3.1依托政府,创建傣医药教学实习基地: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一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傣医药资源,如开拓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园园区和标本馆为教学傣药资源教学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的南药园为南药教学科研基地,二是利用现有的种植基地作为教学基地,如云南省药材公司的砂仁种植基地等。3.2加强专业教师培训: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全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医院专家临床、科研能力强,取长补短,强化优势,提高不足,通过交流、高校进修、临床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出一批专业水平搞、教学技能强的师资队伍,才可以保证傣医药教育的水平。3.3加强傣医药学科建设,推进教材建设:科学规划傣医药学科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根据专业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选择相应的教材施教,在没有专科教材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和教师,根据培养对象和目标,针对性的编写适合专科人才培养的教材。3.4强化师带徒制度,加大师带徒规模:目前师带徒的导师共有5位,毕业人员6名,在学习的4名,这些人员在傣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中都在重要的位置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数量太少,需加大规模。建议在名老傣医的抢救与继承过程中,放宽相应导师入选资格政策,拨出专款,将有I临床经验的民间傣医挖掘出来,一可抢救继承傣医,二可培养一批中坚力量。3.5加强院、校、企合作:确定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为教学附属医院,重点建设,确保傣医临床教学实训;同时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项目,能较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学用一致的问题,有效增强傣医的办学活力和企业的发展活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