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傣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族 > 最新进展 > 正文
  •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对傣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

  • 来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4-13 10:17:00
  • 核心提示:l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是指对人的疾病和健康所持的观点。它不仅反映出医学科学总的特征,同时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处理医学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医学科学立足于生物科学,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融入

    l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是指对人的疾病和健康所持的观点。它不仅反映出医学科学总的特征,同时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处理医学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医学科学立足于生物科学,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融入而不断进步,它把人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去研究其医学及健康保健问题,由此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然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年龄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疾病的病因较以前复杂得多,除了受生物因素支配以外,还受病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制约,现代疾病的发生体现了人不仅是一种生物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一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认为应该把人看作为复杂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运用整体观,从生物、心理、社会等不同层次和侧面来综合考察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显然,新的医学模式的提出超越了生物医学的范畴,使传统医学的含义、对象、诊治的临床思维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学的含义从单纯的诊疗转变为预防、保健、诊疗、康复四位一体;医学服务的对象由只看到自然属性的病人转变为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弱势群体;医生诊治的临床思维从只关注其生物性转变为考虑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因素。2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现代医学的特点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务工作者在掌握生物医学知识体系外,还要全方位地深入研究和掌握影响人们健康的社会及心理因素,把疾病置于生物、心理、社会三维结构中来诊断和治疗。1993年8月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发表的《爱丁堡宣言》明确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2l世纪所期望的医生应该是交流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五星级医生作为全球性策略,指出未来医生应该是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教育者或称为交际家、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这此观点已被许多国家的政府与团体接受,对我国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高质量的民族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3傣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傣医药是傣族人民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它是祖国乃至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其历史悠久,自成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藏医、蒙医、维医和傣医列为全国四大民族医药,傣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其他其它三大民族医药相比,傣医药的发展仍处于低层次、比较薄弱的状态,特别是人才培养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傣医药事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3.1傣医药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与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还的一定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现在所从事傣医药教育的教师普遍学历层次不高,知识结构单一,对教学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法的研究和掌握有待进一步提高。3.2傣医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傣医药专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傣医药专业培养的人才如何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如何主动适应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需求,并与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保持一致,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3.3傣医药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近年来虽然在傣医药的科研、临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傣医药事业的发展。但在傣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缺乏中、高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进一步加强傣医药师资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3.4对傣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傣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各级傣医药人才培养单位硬件设施不足、软件设施不配套已制约了傣医药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4现代医学模式下,对傣医药人才培养进行改革的思考

            傣医学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悠久历史,其以“四塔、五蕴”为核心的傣医药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民族医学特色,为本民族的繁衍生息和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傣医药所具备的整体医学特征、重视大生态的“天人合一”思想、养生保健思想、个体优化诊疗和应用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等优势,不仅符合当今社会医疗保健的要求,更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了世人的关注,社会对其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下,如何进一步加快傣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大对傣医药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化傣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作如下探索:4.1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开展教育改革的先导,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当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型人才,更是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专业素质及人文科学素质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它既要求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又要求重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更新傣医药人才培养的观念一是要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二是树立全面素质培养观。4.2拓宽专业口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多种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傣医药学教育的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阶段,应该用宽口径培养学生,傣医药学教育是由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终身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统一体。傣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中等或和高等院校教育阶段接受的是使其最终成为一名合格傣医医生的专业基础教育,毕业当时不会是一名合格的傣医医生,其从事医疗、科研和教育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毕业后的大量工作实践和严格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因此,无论是从傣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还是从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该在傣医学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阶段实行宽口径的医学教育。4.3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傣医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建立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笔试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4.3.1在课程结构中确立以“傣医药学和医学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模块+若干选修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其中傣医药学和医学基础知识为主的课程模块包括:傣医药学基础和临床知识模块、中医药学基础知识模块、医学(西医)基础知识模块;选修课程群包括:政治哲学修养课程群、现代技术应用课程群、外语知识课程群、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课程群、边缘交叉学科课程群、职业道德修养课程群及方法论课程等课程群。

            在三大课程模块中,课程的开设应精简必修课。减少讲课学时和课程间的重复,多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在选修课程群中,除必修的政治哲学修养课程、外语知识、现代技术应用课程群外,可根据傣医药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而灵活调整或增设课程群。这样就人才培养的个体而言,既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要求,又注意了学科性、专业性、个性化和要求;就人才培养的整体而言,该课程体系可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的培养要求。4.3.2提倡早临床、多实践、加大傣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由于傣医药具有独特的医疗方法和临床用药,这就要求傣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傣医药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方法,而且要会识药、用药,培养学生注重运用民族药。傣医学专业与一般医学类专业的学生相比,应加大对傣药的识别、采集、加工的实践。在一年级进入临床见习的同时,可利用假期进行傣药的识别、采集等实践学习。在高年级临床实习阶段,可将临床实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行临床一师一徒的导师制,即一个导师带1~2个学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能较为全面地继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同时有利于导师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因人施教,使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加紧密地结合。第二部分采取医学生类学生实习常用的实习轮科方法。这样的临床实践,使学生既能了解一个普通医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临床上作前必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能继承导师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为成为新一代傣医药名医打下基础。4.4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4.4.1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时地引入教学活动中,确立以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收医学科技的新成果。1.4.2在实验课程中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特别在傣医药专业建设经费及设备困难的情况下,要注重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质量,使资原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要一味追求理论和实验的比例。1.5革新教育方法和手段4.5.1积极鼓励师生在傣医学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方面较之传统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4.5.2积极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手段多样化,不仅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4.6完善终身教育和与之配套的制度化建设。“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终身教育”的连续统一体概念,己经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从事傣医学教育的各级各类院校及科研院所应密切配合,使傣医学继续教育能尽快适应2l世纪社会对傣医学人才的要求。4.7加强傣医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傣医药师资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对现有傣医药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根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老师,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未来社会对傣医药人才要求着眼,我国的傣医药教师队伍现状,是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傣医药人才需求的,因此加强傣医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体傣医药教师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