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长期关怀和重初下,以具有独特民族性、较完整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的临床疗效为著称傣医药,于1983年正式被列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傣医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医药,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它不仅是我国傣族文化的精华,而且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遗产。
目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在国务院颁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将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工程列为重点工程。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傣医药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傣医药文化事业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本文将从文化学的角度,尝试对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路径和手段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和思考,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专家、学者重视傣医药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1研究傣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意义
民族医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倡保护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就应该包括保护和弘扬民族医药这一重要内容。而对于怎样保护、怎样弘扬的问题,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献言献策,各有见地。本文认为,加强傣医药专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培育傣医药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傣医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也是傣医药文化走向现代化,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蕴涵着其独特的教育因素,这些教育因素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化得以保存和延续的重要途径。傣医药的教育本身也是傣医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有机因子,它伴随着傣医药文化萌芽与发展的全过程,而且还是傣医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直接手段。因此,通过考察傣医药文化教育传承的历史,从中探寻科学的傣医药教育传承规律和有效的教育传承模式,并应用于实践中,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傣医药文化,有益于人类的卫生和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傣医药文化的传承教育
“文化”属于历史范畴,亦即文化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的文化不能称之为文化。傣医药之所以成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从“滇腊撒哈”时期到“波腊撒哈”时期,再到“米腊撒哈”时期……对至今日,傣医药文化无不在或快速或缓慢的传承发展之中。2.1从“口传”到“文传”:在“滇腊撒哈”时期(即原始时期,亦称橄榄时期),与当时的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傣族先民们对所谓的“医”和“药”仅仅是零星的、个体的经验记忆,并且由于当时还没有文字,这些个体的零星经验和记忆也只能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存和传承。到了“波腊撒哈”对期,虽然傣族先民们已能把在前一时期认识掌握的医药圣验进一步扩展丰富,但由于没有文字,依然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继承。因此,在没有文字的时代里,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只能以原始的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并且,由于受当时自然条件和社会结构的限制,这种口传心受的传承行为多以一对一(如父对子、母对子)或是仅限于部落成员之间相互传授的方式出现。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传承的范围、效果都严重受到制约。
到了“米腊撒哈”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及广泛传播,傣族文字逐渐形成。傣文的创造和使用,为傣医药知识的专承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大大加速了傣医药知识的收集、整理、保存和传承,使傣医药文化的传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傣医药知识、理论被集中整理、记录成册的最为兴盛的“黄金时代”部分掌握了文字的有识之士,把千百年来流散在民间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药名、功用以及各种医学经验、医学知识、单验秘方等进行收集、整理,用傣文刻写于贝叶和纸版经上。众多由傣族名医所著、流传至今的傣医药学著作也随之出现,如《旦兰约雅当当》(傣族医药经典)、《档哈雅龙》(傣族药典)等等。
同时,随着佛教势力强盛,加上人民对佛教的笃信,许多长期流传于傣族民间的医药书籍被人们以宝贵知识的名义奉献给佛寺,并且被烙上佛的印记,编为佛经加以传播。因此,当时的佛寺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傣医药传承和教育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教育者就是拥有较高深学问的僧人,受教育者是一般僧侣及广大的民间信徒,而教育和传承的内容就是傣医药文化。这时的教育方式不仅局限于口耳传授,而且更多的是通过佛经这一文字载体,由高僧向广大僧侣和信徒讲授。这使得傣医药的传承和教育具有了稳定性和广泛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更好,从而大大促进了傣医药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历史上的傣族地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傣医治病的特点,造福了傣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
因此,傣文的出现和使用,实现了傣医药从“口承”时代向“文传”时代的转变,大大加速了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在傣医药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从此,傣医药文化得以稳定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在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2.2傣医药文化的教育现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有了更加肥沃和广阔的土壤,傣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提出“发展民族医药,拯救民族医药遗产”,号召“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努力发掘提高”,50~60年代鼓励集体举办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组织,把一些具有较高学识水平的傣医组织起来,利用传统的傣药为群众治病,受到群众的欢迎,傣医药文化的生命力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对已有傣医药人才的发掘和组织上,而对于傣医药后继人才的培养问题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傣医药教育教学机构。
70年代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医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1977年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1979年成立民族医药研究所,1988年又在民族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聘请州内有名望的老傣医开展临床工作和特色疗法,并逐渐形成了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模式,培养了一批傣医药人才。这一时期,傣医药的教学开始出现.并在后继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这时的教学是在医院或是科研机构中进行的,教学主要是为了服务于科研,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跟师带徒的方式,教学的内容直接指向实用性的医药知识,而缺乏对傣医药文化的整体观照等等,这些决定了此时的傣医药教学不可能成为真正系统的、规模的、专业化的傣医药的教育。
由于长期缺乏对傣医药后继人才的系统、规模教育,到80--90年代的时候,傣医药“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特别是由于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傣医所剩无几,尤其缺乏中高级傣医药骨干人才。而另一方面,目前全国还未建立大专以上傣医药专门教育机构,仅云南省有一所中专学校进行傣医药人员培养工作,不可能保证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傣医药人才,更不能适应弘扬傣医药文化,使傣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
3对发展傣医药教育的思考
科教可以兴国,同样,科教也可以兴医、兴药。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同样,科教兴医、科教兴药,关键也在于人才。发展傣医药,人才是关键!
通过以上对傣医药文化教育传承历史的考察,不难发现: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傣医药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是造成当前傣医药高层次人才匮乏、阻碍傣医药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源头。因此,大力发展各层次傣医药专业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教育(傣医药高等教育),是当前傣医药工作的头等大事。
目前,傣医药的发展,尤其是傣医药的科学研究取得的成丰硕成果,为发展傣医药高等教育创造了基本条件。据统计,科研人员曾先后对我省傣医药进行了普查,现已收集到各种傣医药贝叶经、纸版经200多部,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7000余个,挖掘、编译、整理、编撰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嘎牙山哈雅》、《古傣医验方注释》、《傣族传统方剂学》、《傣医诊断学》等20多部专著,并先后承担傣医药科研项目国家部级项目19项、省厅级14项、地州级10项等,培养了一批傣医药临床、科研骨干。目前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有6名国家级老傣医师带徒,现已有2名出师获得高级傣医职称等等。这些为傣医药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傣医药高等教育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3.1确立教育目标:傣医药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掌握傣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中医和现代医学知识和能力,能够运用傣医药理论从事傣医药临床诊疗、科学研究、继承发掘等工作的专门人才。3.2建立傣医药师资队伍:要进行傣医药高等教育,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作支撑是不行的。从实际出发,目前傣医药师资的来源可以多元化,例如,可选择傣医药科研、临床基础较好的人才,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成为科研教学型教师;也可选择对傣医药有所研究的高等院校教师进行傣医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逐渐引进成为傣医药专门教学人才;还可以选择有丰富傣医药临床经验的傣医药从业人员,进行l临床带教技能培养,从实践教学环节给予师资保障。通过以上工作,基本可以建立一支合格稳定的傣医药师资队伍。3.3开展傣医药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进行傣医药高等教育,必须快速加强傣医药高等教育教材的编写。编写傣医药本科教材应当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统一的原则,深入挖掘傣医药特色,继承傣医药学术思想,反映傣医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系统、全面、完整、准确阐述傣医理论。从当前需要出发,可先期编写《傣医基础理论》、《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临床学》等基础教材,满足基本教学需要。3.4确保生源质量:为了确保傣医药教育的生源,可依靠国家现有的有利政策,对优先选择傣医药学习的学生给予适当照顾和补贴,吸引更多的生源。另一方面,可长期做傣医药知识的社会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认识傣医药,引起人们对傣医药学习的兴趣。
有了以上几方面的建设,傣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可以建立了,只要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展完善,就可以实现傣医药人才的可持续培养。
总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傣族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的一分子,其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存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傣医药教育事业肩负着让傣医药文化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使命,必须要大力发展、快速发展。培养傣医药各层次人才,特别是高级别人才,是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傣医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