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俗称黄草、吊兰花,是一种多年附生草本植物…。近年来,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发展十分迅速。随着集约化栽培面积的日益扩大、种苗带病、重复种植等原因,石斛病害日趋严重,每年初夏、秋末症状更为明显。为了防治该病害,对其进行了研究。
1材料与方法1.1病害调查方法:每年5月下旬至lO月下旬,每隔10天到田间普查1次,将病株采回室内作详细症状观察记录,并作临时玻片镜检观察病原,分离症状典型病株的病原,按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鉴定。1.2病原鉴定:病株于2007年5月采自普洱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试验地。按病菌分离母子纯化的常规操作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培养温度25~28"(2)所得纯菌株作致病性试验。对有致病力且引起的症状与分离到同一病菌的确定为鉴定菌株,保存供进一步鉴定。1.3致病性检测1.3.1健康寄主植物株的培育:将无菌培养的组培苗,按每瓶留一株,待3片真叶时接种。1.3.2接菌方法和症状观察:取纯培养鉴定菌株PDA平板菌落外缘同一圆周上直径4mm的菌饼,分别接种在刺伤和没刺伤的健康幼苗叶上,同一种处理各接2瓶进行对照,接种后和对照株一起放于盛无菌水的培养箱中,培养36h后置于正常条件下观察发病情况和症状,作好记录。1.4菌株鉴定:采用方中达介绍的采用PDA平板培养法和玻片培养法,观察供鉴定菌株的形态。接菌的PDA平板置于25*(2培养7d,每天观察菌丝生长、菌落形态特征等培养性状。玻片培养置于25*(2培养箱内,每天定时镜检记录菌丝变化,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形成方式并测量其大小、有元菌核产生、菌核形态等,将观察的形态特征对照检索分类确定其种。 I.5病菌生长温度的关系?:用无菌打孔器在培养3d的鉴定菌株pDA平板菌落外缘相同半径圆周上,打取圆形菌饼(d=4mm),移植至10Mr./皿PDA平板中央,使饼长有菌丝的一面与培养平贴,分别置于0、10、20、25、30、35、40下培养,重复3次,分别1、2、3、4d,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落生长直径(菌落生长直径:实测菌落直径一菌饼直径),计算菌落生长直径平均值,分析菌丝生长温度范围和最适生长温度。
2结果与分析2.1症状:该病在5--7月和9下旬至10月雨季发生流行,危害石斛叶和叶柄。叶片受害一般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病斑初呈暗绿色至暗黑色水渍状斑块,逐渐扩展至全叶。发病过程中如遇天气转晴,病斑逐渐停止扩展。2.2病菌的形态特征:供鉴定的菌株在PDA平板上培养3天,菌落质地疏松,菌丝初为红褐色渐渐变为黑色,气生菌丝生长旺盛,棕毛状。4d后在分生孢子梗顶部产生许多肉眼可见的黑色小点,镜下观察为簇生的卵形分生孢子团。4d后培养基中形成梅花状着生,初为红褐色后转为黑色的块状菌核,菌核半埋生于培养基中。菌株经玻片培养镜检,菌丝有隔,直径2~6.5um,5d后分生孢子梗从菌丝上近90um、长度256~534um,顶端分枝,分枝末端膨大成头状,其上簇生卵形分生孢子,孢子大小为(4~7)UlTI,7d后病菌产生块状黑色菌核。根据上述形态特征检索对照有关文献,确定该菌为柱盘孢属,柱盘孢菌。2.3病菌生长适宜温度:根据黑斑病菌在不同温度培养1、2、3、4d菌丝生长情况表明,该菌生长温度范围为0~30"(2;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C与详见表2。
3结论3.1从研究结果可确定,危害石斛叶、茎、病斑呈暗红色至黑褐色水渍状软腐,病部出现大量黑色病害的病原菌是柱盘孢属真菌、柱盘孢菌感染后所形成的症状,田间很容易发现。3.2查阅参考文献获知,柱盘孢菌引起多种植物黑斑病,尤其是在石斛的人工种植过程中最为常见,但对其在石斛的人工种植中如何防治或生活规律未见报道。研究证明石斛是该菌的寄主,由于本病由柱盘孢菌所引起,症状和已报道的黑斑病相似,故将这种病害称为石斛黑斑病。3.3病菌适宜生长温度测定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0~30℃,40℃以上不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0~25'12,与文献报道的柱盘孢菌菌丝生长温度基本相同,仅最适宜生长温度最低12℃,这可能是菌株不同所致,在人工培养中超过35"(2生长缓慢。3.4众所周知柱盘孢菌以菌核越冬,春季由菌核所形成的分生孢子侵染寄主,在寄主的茎叶表面发生了黑斑病。3.5从2003年至2006年的田间统计情况看,该菌可直接从石斛表皮或伤口侵入,造成危害。黑斑病发生需要高湿环境,在春季、夏初和秋末多雨时,要作好该病防治工作。3.6光照不良、阴雨连绵等不良的栽培条件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缺钾肥发病更为严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