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医药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以中国西南为主要地域的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斗争的一门民族医学科学,是以傣族贝叶文化为背景,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以聚居区天然药物为资源,以适应于本民族生产、生活的行医方式为医疗模式,以本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防治规律,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积累、独立创造而自成体系的传统民族医药学。傣族医学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目前发掘整理编著出版的国家2l世纪傣医本科规划教材及有关资料,傣族医学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傣族医学史》、《傣医经典著作选读》、《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傣医方剂学》《傣药学》《傣医临床学》《傣医诊断学》。这套教材系统收载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傣医药学的核心理论“四塔、五蕴理论”、“三盘理论”、“风病论”、“解毒理论”等。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傣医的各种治则和治法。在防治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使大家对傣医的治则与治法有更全面的理解而应用于临床,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将傣医的治则与治法归纳总结于下,供同道学习参用
傣医的治则
治则是指治疗疾病的总法则。傣医的治则是从傣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在“四塔、五蕴理论”、“三盘学说”等指导下,分析、归纳四诊所得临床资料,对疾病进行辨病,或辨证,或辨症后作出客观的辨证诊断,根据病,或证,或症所制订出的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傣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有调平四塔、调平寒热、未病先防、先锯后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左右分治、综合治法。分述如下:1.1调平四塔、五蕴:调平“四塔、五蕴”是傣医治疗疾病的总指导思想。傣族传统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四塔:即瓦哟塔(风)、爹桌塔(火)、阿波塔(水)、巴塔维塔(土),五蕴:即鲁巴夯塔(色蕴)、维雅纳夯塔(识蕴)、维达纳夯塔(受蕴)、先雅纳夯塔(想蕴)、山哈纳夯塔(行蕴)合和而成的有机整体。风、水、火、土四塔之间,“四塔”与“五蕴”的关系是在生理方面处于动态的、稳态的相对平衡状态,同生共存,互相依赖,相互为用。同时“四塔”的功能活动外现于“五蕴。所以在病理上则有:①“四塔”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塔不足或过盛的失调可导致其它塔的病变;②“四塔”与“五蕴”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四塔”病变可以出现“五蕴”失常的症状;“五蕴”异常也可以导致“四塔”功能紊乱。因而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四塔之间的相互关系、四塔与五蕴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保持动态、稳态平衡,人体才能四塔和合,健康无病。当人体内的四塔关系、或四塔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时则发生各种疾病。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不合者调之,调整被打破的四塔平衡关系,或四塔与五蕴的平衡关系,使之恢复相对平衡而促使疾病痊愈。由于四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不足,或过盛,或衰败。因此具体的调平四塔的治法为不足者添之、补之,过盛者清之、泻之等。如火过盛则清火解毒;水过盛则利水消肿;风过盛则除风,祛风;土过盛则疏土;风、水、火、土不足则补之等等。四塔与五蕴关系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失衡,故以调平为治。
临床傣医专设巴雅塔档细(调四塔总方),为傣医临床常用的基础方。由于临床上风、水、火、土四塔失调的疾病、证、症表现繁多,所有疾病都与四塔失调有关,所以傣医调平四塔的方剂很多,以适应四塔失衡所致各种病变。如雅塔档细罕禾(四平汤),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叫帕中补(亚洲宝丸)等。如雅塔档细罕禾(四平汤)即是调平四塔方,功能是调平四塔,补土健胃,通气活血,清火解毒,补水润肤。主治四塔不调所致胃脘胀痛,贫血气少,面黄肌瘦,肢体酸痛,月经失调,崩中漏下,二便不调。雅叫哈顿(五宝药散)也用于四塔失调,感受风寒、热之邪,风塔、火塔过盛,上盘壅塞不通,气道不畅,热积不散,上扰咽喉病症。调平“四塔、五蕴”的方剂有雅解嘎罕(解毒养颜胶囊)等。1.2分塔论治:分塔论治是傣医富有特色的论治方法,它是在充分辨明四塔中某塔失调的基础上实施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傣医理论中以分四塔药、四塔方治四塔病为其特点。
傣医的四塔方分别是:巴雅佤约塔拢(调风塔方),是用以调节“塔拢”不足或偏盛,壅塞,上逆而立的一类方药;巴雅爹卓塔菲(调火塔方)是用以调节火不足或有余的一类方药;巴雅阿波塔喃(调水塔方)是用以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之功能,不足的补之,过盛的利之的一类方药;巴雅巴塔尾塔拎(调土塔方)是用于调节土塔过盛或不足的一类方药。
应注意的是病理状态下风、水、火、土四塔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四塔的偏盛偏衰并非独立存在,通常是分主次的并存,故治疗时应既分塔论治,又兼顾其它塔。1.3调平寒热:由于自然界致病因素的寒热属性不同,导致机体内四塔(风、水、火、土)的偏盛、偏衰不同,因而疾病性质也有寒热之分。具体表现为感受寒邪则病证多寒;感受热邪则病证多热;体内风火过盛则热;水(血)不足多热;火不足多寒;水过盛多寒等。因为寒热病变在傣医临床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因而调平寒热也成为傣医的主要治则之一。具体实施为寒凉病用温热药,或温热治法治之;温热病用寒凉药,或寒凉治法治之;寒热夹杂则用寒热药,或寒热治法并用。1.4未病先解、先解后治:“雅解”理论和“雅解”(解药)是傣族医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傣医特色的治则。傣医解药因其独特的治疗作用,用药理论,用药方法及系列方剂而在傣医药学中独树一帜。傣医的“雅解”理论和雅解(解药)的主要内容是未病先解和先解后治。1.4.1 未病先解: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给予雅解(解药)进行预防,防止疾病发生的治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思想。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视。傣医“雅解”理论认为,在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均可导致“四塔、五蕴”的失衡和生理功能失常,四塔不合而产生各种微量的毒素,正常情况下体内四塔平衡,可以不断地排出少量毒素,但是如果机体的排毒功能下降,或是体内的各种毒素蓄积太多、太快,超出了机体的排毒能力,体内的各种毒素蓄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导致疾病。因此,傣医提倡平时就应服用雅解(解药)解除人体产生的各种毒素,随时保持体内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功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防止或减少发病。如傣医提倡平时坚持服用“百解片”解毒、保健、防病。另外傣族人民每年都不定期的服用各种解毒的药防病保健。1.4.2先解后治:先解后治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人体患病后应先服用雅解(解药),以解除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科因素,再给治疗用药。二是对患病日久,久治不愈者,应先服用“雅解”(解药)以解除前面用药不当或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理顺人体的气血,然后再论治用药,以利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如治妇女产后病,应先解后治,先给雅解匹勒(妇安解毒丸)除风解毒,通血止痛。待毒素解除后再投治疗方药。傣医传下来的各种解药,或解药方剂达百种之多,这些解药,或解药方剂各有其针对的病证。综合起来看,解药,或解药方剂具有解除毒性动物叮咬中毒;解除跌打损伤、兵器外伤所致的伤害;解除食物毒性及因饮食不节(洁),误食禁忌(当忌不忌口)的各种不良反应;解除药物毒性;解除各种风毒邪气;解除蛊毒;解除妇女月子病病邪;解除失治误治而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解除水火烫伤而致毒性反应等作用。所以临床使用时,要先考虑欲解毒素及预防和治疗目的,从而选用适当的解药方剂。1.5急缓分治、急缓同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也是傣医的治疗法则之一,是临床的应变治疗原则,对临床治疗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在临床分清病情的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1.5.1急缓分治:急缓分治,是指临床应分清同一病人复杂病变的急病(证、症),缓病(证、症),先治急证,后治缓证的治法。一般急病(证、症)是指可导致四塔衰败,危及生命的病(证、症)。缓病(证、症)是指暂时无四塔衰败之象,暂不危及生命的病(证、症)。如傣医治疗妇女产后腹泻,或久泻不止,或时止时泻,或时见暴注下泻,呈水性便,腹部有下坠感者,辨证为气火不足。此时是腹泻较急,如若腹泻不止,则更损气火,而有气火衰败之险。故治疗不宜立即补气助火,而是先以固涩止泻,以治其急。投以番石榴叶嫩尖,番石榴叶嫩尖涩味药,再配(麻摆喃(没食子),磨于药汤中内服,待腹泻止后,再投补火益气之方以治其气火不足之缓。这与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相似。1.5.2急缓同治:急缓同治是指当急证与缓证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可能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时,必须急缓同治的治法。1.6补抑并用:补抑并用是指当机体四塔失调致病后,不足或过盛两种病理变化同时存在,而同时使用补不足、抑过盛的治法。临床常见四塔不足或过盛的病理变化有:火不足则水寒、水盛;风(气)不足,水液乱行;风不足则土壅塞;风火过盛则水(血)少,甚至水(血)干涸;水不足则水对风塔的吸引、粘结、聚合力减弱,风塔无所载,将流散无所归,而升散动扰太过,甚至离逸亡失;水不足不能调平体内水与火相滋济相制的功能活动,则水不制火,火塔炽盛。临床对火不足则水寒、水盛,治宜补火温水,利水;风(气:不足,水液乱行,治宜补风(气)行水;风不足则土壅塞,治宜补风(气)疏土;风火过盛则水(血)少,甚至水(血)干涸,治宜除风补水(血);水不足则水对风塔的吸引、粘结、聚合力减弱,风塔无所载,将流散无所归,而升散动扰太过,甚至离逸亡失,治宜补水摄风(气);水不足不能调平体内水与火相滋相制的功能活动,则水不制火,火塔炽盛,治宜补水清火等。1.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在某些疾病治疗中宜动静结合。如傣医治疗骨折不论是新伤还是老伤,治疗时首先用温热水反复浇洗局部,然后按摩。温热水浇洗及按摩,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是为“动”;正骨接骨后,包药以消炎、止痛、消肿,夹板固定是为“静”,一周以后,再重新打开,重复以前的动、静治疗过程,通过动静结合的治疗骨折的愈合得以加快。二是指在某些方剂的药物配伍中应注意动静结合,使其动而不过,不伤四塔;静而不凝、不滞,能够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如安神促进睡眠的方剂“雅拉”,组成中有水菖蒲和山乌龟,其中水菖蒲性热主动,山乌龟性凉主静,二者相配,可使本方安神镇静而不过,睡眠醒后轻松自如,而不致肢软头昏乏力。1.8通利三盘:“三盘学说”是傣医辨识疾病的所属部位为主的辨病方法。“三盘学说”对人体的常态、病态、治病、用药按人体部位所属进行了划分。认为人体共分上、中、下三盘,上盘为心、肺、上肢、头;中盘为肝、胆、脾、胃、胰腺及部分肠腔;下盘为肾、膀胱、大小肠、子宫、下肢等。“三盘学说”认为外因或内因导致人体三盘功能失调,所属脏器的损伤而致病。所以提倡“治病先通三盘”,“利水道而排毒”的治则和治法。目的是疏通三盘,通利水道,使毒邪从三盘而解。“三盘一通,百病易治,毒邪易排,若三盘受阻,百病难治”。创立了专门的“通利三盘方”,由埋么散南、灰灰叶、野芦谷等组成。凡来诊者均先要服用通利三盘方,利尿排毒,通开三盘后再对症投以其他药。
通利三盘的方法有发汗透邪、利尿排毒、呕吐排毒、泻下排毒等。如外来病毒邪气导致上盘病变时,多用发汗和呕吐的通利方法,祛邪外出;如是外来病毒邪气导致中盘病变时,多用呕吐和泻下的通利方法,祛邪外出;如是外来病毒邪气导致下盘病变时,多用利尿和泻下的通利方法,法邪外出。1.9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内病外治,外病内
治、内外合治是傣医临床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临床应根据治疗需要或取其一,或两者并行。1.9.1内病外治:外治,即在体外用药。傣医的外治疗法较多,内容丰富,内病外治是指病在体内,从体外给药能治疗方法。如傣医的特色疗法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药疗法),芬雅(磨药疗法),阿雅(洗药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沙雅(刺药疗法),果雅(包药疗法),过(拔罐疗法),咱雅(擦药疗法),闭(推拿按摩疗法)等。内病外治法的特点是:从外治内,疗效确切,对体内环境干扰小。如傣医临床治疗中风偏瘫、风湿麻木、肢体疼痛、妇女月子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常用暖雅(睡药疗法),从外治内。1.9.2外病内治:内治即根据病情,配制方药内服治疗的方法。外病内治是指病在外,内服药物治疗的方法。如跌打损伤、皮肉破损疼痛,气血不通,可内服汤药治疗。1.9.3内外合治:内外合治是指同时使用内服药与外用药全面治疗疾病的方法。傣医对疾病采用内治外治并施的方法,也就是理顺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由里到外,由表及里的辨证治疗原则。傣医内外结合治疗方法的科学之处在于全面看待人体疾病。既看到了人体内部的疾病。又看到人体的外部病变以及内外之间的关系,内外结合治疗。通过口服药物清除人体内部的病邪,使气血畅通,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新阵代谢;又通过体局部外用药,或熏蒸、或睡药、洗药、或按摩、拔罐,进一步除风止痛、祛风除湿、通行气血等,以恢复“四塔五蕴”平衡,使患者早日康复。如治“拢匹把母”取龙竹笋,胡椒,小姜,滴水芋嫩叶,北果(音译)。共舂细加柠檬汁调匀,搓成小丸药,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同时配合放十指尖血治疗。1.10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上病治上,下病下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上下合治是傣医临床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临床应根据治疗需要或取其一,或两者并用。1.10.1上病治上:上病治上是指病位在上,用药从上治疗的方法。临床适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等各类疾病。如治“麻想乎”上行头、颈项部之头痛。取马蹄金,甜菜,旱莲草,酢浆草。共舂细加五宝药散。加酒炒热外包头及颈项部。1.10.2下病治下:下病治下是指病位在下,用药从下治疗,或引邪下行的方法。临床适用于治疗外阴和妇科等疾病。如胎衣不下,取拎郎(泥土),害盖咩勒(黄母鸡蛋)共捣烂外搽双足大拇趾可下之。1.10.3上病治下:上病治下是指病在上,从下治之,或引邪下行的方法。临床适用于治疗头面五官等各类疾病。如头目胀痛昏晕的病症,傣医认为是风(气)逆乱上行所致,而给予服用泻下的药物治疗。1.10.4下病治上:下病治上是指病在下,从上治之,补益、升提风(气)的方法。临床适用于治疗脱肛脱宫,带下。便血等各类疾病。如:脱肛脱宫,傣医认为是下行风失调所致。故治疗除了使用坐药外,还用相应的药物煎煮后熏蒸头部治疗,如取摆管马朗(尖叶火桐树叶)煮熟后,用药熏于头部。以调节下风,升提风(气)。1.10.5上下同治:上下同治是指同时使用治上与治下结合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适用于治疗上病,或下病,或上、下同病的各类疾病。如:脱肛脱宫,傣医认为是下行风失调所致。治疗既用坐药从下治之,又用相应的药物煎煮后熏蒸头部从上治之。1.1l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傣医理论十分强调人体四塔与自然界四塔保持平衡的重要意义,认为自然界四塔的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变化。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适应自然界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四塔变化,人体四塔与自然四塔之间保持着相对平衡时则无病,反之则发病。由于自然界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四塔变化各异,因而致病表现不同,故治疗时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11.1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指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治疗用药、用方不同。由于傣族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温高,雨量足,湿度大。因此,傣族把一年划分为冷季、热季、雨季三个季节。认为在冷、热、雨三个季节里各有种不同的疾病发生,同时在季节相交前后也有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如傣历的4月至5月间是冷季与热季的交季的时期,腹泻、痢疾等病的发病率较高。如热季交雨季时(8~9月之间)疾病发病率较高,冷季交热季之时(4~5月之间)。消化系统的腹泻,疾病发病较多。雨季交冷季之时(10~11月之间)呼吸系统的伤风感冒,咳嗽较多。为此,根据季节的不同,疾病的差异,每个季节的治疗原则不同,组方用药物也不同。如热季多以清热、解毒、凉血等治法为主,用雅烘(苦味药)组方;冷季多以散寒、温中、止痛等治法为主,用雅发(涩味药)组方;雨季多以收敛、除湿治法为主,用雅撇(辣味药)组方。
傣医在临床还根据患病时间不同,使用不同方剂;或强调一日当中早、中、晚或深夜的用药处方不同,药引子不同等。1.11.2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常见病邪、病证来考虑不同组方用药。傣族医学药理论指出,不同地区的发病种类不同,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气候炎热,气温高,湿度大,热带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率较高。居住在森林、湖泊、江河、凹地或靠山沟水边的阴暗潮湿之地者,易患流涎、痰多、风病、肢体重着、酸胀麻木,或形寒肢冷疼痛之“拢梅兰申”;居住在干燥地方的人易患“帕雅拢”(风病);居住平坝地区的人易患多种疾病。如“帕雅拢皇”(即热风症)。如伤寒、疟疾、鼠疫、霍乱等。居住在山区丛林、当风之地者易感风邪而出现肢体关节朋肉酸痛,“拢贺接”(头风痛)之症,或肢体抽搐痉挛之“拢旧”。所以不同地方、病因、病、证各异,治疗方药也应相应变化,才能方药对病、对证,而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1.儿.3 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是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易患疾病等选择治疗用药、用方。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深受其影响。另外,人体之诸因素如年龄大小,体质强弱,情志变化,饮食起居的调摄等皆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疾病必须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各方面的不同而制定相应适宜的疗法,这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1.11.3.1根据年龄、体质用药。傣医把人的一生分为3个阶段:1~20岁生长发育最为旺盛,患病宜用偏甜的药;2l~40岁体质偏热,风(气)偏盛,若患者病宜用偏酸苦药,以除风清火毒;40~60岁形体逐步衰弱,生理机能活动减退,宜用甜、温、咸之药治之。1.儿.3.2 根据体质用药。傣医根据肤色把人体的血分为5种性质,胆汁分为3种性质,借以说明人体体质的情况,强调根据血色、胆汁的不同用药,或将体质与季节相结合作为临床用药的根据。根据血色、胆汁的不同用药者。如见肤色黑,提示为黑胆汁病,血为苦性,含糖少,用药时宜下酸味和甜味药。根据体质与季节相结合用药者,如肤色红者,血酸涩、胆汁偏苦,体质较好。患病后,热季药宜用甜味;雨季宜用味涩的,冷季宜用味咸的;肤色白者血苦,胆汁偏酸苦,体质差,常感头目昏花,不欲食,若患病热季用甜药,雨季用苦药,冷季用成药;皮肤黑的人血酸,胆汁偏苦,体质壮实不易生病,若患病,热季用苦药,雨季用涩药,冷季用辣药;肤色白红相兼者易过敏性痒疹,若患病热季用辣药,雨季用热药,冷季用涩药。1.11.3.3根据性别用药,男女分治:根据性别用药,男女分治是指对于某些疾病根据男女病理变化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治疗用方、或施药部位不同。男女患同一种疾病,治疗选方用药不同。如傣医认识到“拢痿”风寒湿痹病,男性若疼痛有定处,周身动弹不得者,为火不足,火不足水盛,水盛则寒,血冷,故而取热药热包便可增效。若为妇女患“拢痿”病,则多血水不足而火旺,故而应取补水清火除风之药治疗。
男女患同一种疾病,用药部位不同。如雅拨兵帕雅、麻贺、习火(治咳喘病方)治疗慢性气管炎、久咳不愈、肺结核、心悸等时,以药捣烂包足底(足弓),包药时男左女右。
男病治女、女病治男也是针对某些疾病所设的特殊治疗方法。即男性患病用女性、或女性的分泌物、排出物治疗;女性患病用男性、或男性的分泌物、排出物治疗的方法。如傣医对于女性因恋情不顺所生疾病,提倡男恋人来对其进行交谈疏通治疗。又如在治疗癫痫病的二蒜癫痫丸的用法用量中提出,治疗时男病用女尿,女病用男尿调服药粉。1.12左右分治:左右分治是指对某些疾病,应用左病治右,右病治左的方法治疗。它是傣医针对某些疾病所设的特色治法理论。傣医认为病分左右不同,辨病也有左右之分,随之治疗也应左右分治。如傣医将发于人体左侧的“拢沙龙”,见疔疮水疱,或无水疱见红肿癍块成条索状,片状奇痒无比的称为“拢沙龙补”意为“公热风病”。发于右边的“热风病”称为“拢沙龙咩”。辨病也有左右之分,认为摸、看左手大拇指可诊断妇科、肾、肝、心脏等疾病,摸、看右手大拇指可诊断冷风湿、热风湿。治分左右,如眼目发红肿疼痛,取芽夯丈(ya han zhang)春细,加淘米水,猪油炒热包敷在健侧大拇指上,如左眼患病包右手,右眼患病包左手可治愈。
另外,傣族医学理论认为:药分雌雄,病分雌雄,治分雌雄。如发于人体左侧的“公热风病”可取埋宋戈(土连翘)煎服。发右边的“拢沙龙咩”取皇旧(旱连草),外郎(黑甘蔗)煎服。1.13综合治法:综合治法是指同时应用多种治法,全面治疗疾病的方法。实施时常是多种内外治法相结合。临床适用于病变复杂的各类疾病,如风湿痿痹,“拢痿”,中风后遗症等。
综上所述,傣族医学临床治则治法繁多,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对某些治则治法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验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