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等热带、亚热带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信仰佛教。傣族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与疾病进行长期的斗争,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经验,又受到佛教和古印度医学与汉医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医学。傣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理论独特,自成一体,为我国“四大民族医学”(即傣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之一,其民族性和地域性十分明显。傣医学中提出了体质相异观。体质相异观是指人与人的体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而且体现在生理、心理诸多方面。体质相异观主要包括稳牙档三(年龄三阶段论)、肤色、血性及胆汁论。
稳牙档三(年龄三阶段论):傣医学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巴他麻外(1~20岁)、麻西麻外(20~40岁)、巴西麻外(40岁以上)这三个阶段。年龄阶段不同,人的生理机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是巴他麻外(1~20岁),但此时气血未充,因此调养多用甜、咸之品。易罹患拢沙力坝(热风病);形体旺盛且气血也充盛的年龄段是麻西麻外(20~40岁)。此时的人们喜食百味,体质也偏于热相,风(气)偏盛,因此要多食酸、苦之味以制约风、火。易罹患风、火偏亢之病,如头目昏胀,口干舌燥,发热,烦躁易怒等病;巴西麻外(40岁以上)则形体渐衰,气血渐亏,四塔五蕴功能也逐渐衰弱,因此要多食甜、温、咸之品以补火、土、气。
肤色、血性及胆汁论是傣医人体体质分类的主要内容。不同的肤色对应不同的血性和胆汁,不同的肤色、血性和胆汁构成了不同体质的人群,因此也相应的选用不同的药物来进行调适。如肤色白的人血淡,体质差,常感头晕眼花,少食欲,多用辣、苦之药调之;肤色黑红的人体质较好,血咸、辣,发病宜选淡味之药治之;肤色黄白的人血淡,发病宜选择辣、咸之药治之;肤色黑的人血苦,胆苦,体质强壮,发病宜选酸、甜之药治之。不同的体质,在三季气候(热季、冷季、雨季)中也用不同味的药物进行调适,在此不一一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肤色、血性及胆汁论是傣医经验的总结,还有待对其科学性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