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200)胥筱云 贾克琳杨梅戴翥保丽娟
摘要:本文对历代傣医药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归纳、总结出傣医治则主要为调平四塔五蕴、分塔辨治、调平寒热、未病先防、先解后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左右分治、公母病分治、递进治疗、多法综合应用。文中从傣医药的角度.运用傣医药理论及大量傣医方剂在临床的应用阐述、说明了上述治则。
关键词:傣医;治则
中图分类号:R29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810(2008102—0023一04
治则是指是治疗疾病的总法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两个内容。本文通过复习傣医学文献.发现傣医临床治则较为丰富。兹归纳总结如下。
傣医的治则是从傣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在四塔五蕴学说、三盘学说等理论指导下,分析、归纳四诊所得临床资料,对疾病进行辨病、或辨证、或辨症后作出客观的辨证诊断。根据病、或证、或症所制订出的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这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在I临床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傣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有调平四塔、调平寒热、未病先防、先解后治、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补抑并用、动静结合、通利三盘、内病外治,外病内治、内外合治、上病治上、下病治下、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上下合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左右分治、公母病分治、递进治疗、多法综合应用。现分述如下:
l调平四塔、五蕴
调平四塔、五蕴是傣医治疗疾病的总指导思想。傣医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四塔(风、水、火、土)、五蕴:即鲁巴夯塔(色蕴)、维雅纳夯塔(识蕴)、维达纳夯塔(受蕴)、先雅纳夯塔(想蕴)、山哈纳夯塔(行蕴)合和而成的有机整体。风、水、火、土四塔之间、“四塔”与“五蕴”的关系是在生理方面处于动态的、稳态的相对平衡状态,同生共存。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同时“四塔”的功能活动外现于“五蕴。所以在病理上则有1、“四塔”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一塔不足或过盛的失调可导致其它塔的病变;
2、“四塔”与“五蕴”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四塔”病变可以出现“五蕴”失常的症状;“五蕴”异常也可以导致“四塔”功能紊乱。因而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四塔之间的相覃关系、四塔与五蕴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保持动态、稳态平衡。人体才能四塔和合,健康无病。当人体内的四塔关系、或四塔与五蕴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时则发生各种疾病。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不合者调之,调整被打破的四塔平衡关系、或四塔与五蕴的平衡关系,使之恢复相对平衡而促使疾病向愈。由于四塔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不足、或过盛、甚或衰败。因此具体的调平四塔的治法为不足者添之、补之.过盛者清之、泻之。如火过盛则清火解毒、水过盛则利水,风过盛则除之,祛之,消之,土过盛则疏之;风、水、火、土不足则补之等等。四塔与五蕴关系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失衡,故以调平为治。
临床傣医专设调平四塔总方“雅塔巴龙”(四塔主方)是傣医临床常用的基础方。由于临床上风、水、火、土四塔失调的疾病、证、症表现繁多,所有疾病都与四塔失调有关.所以傣医调平四塔的方剂很多,以适应四塔失衡所致各种病变。如雅塔档细罕禾(四平汤)、雅叫哈顿(五宝药散)、雅叫帕中补(亚洲宝丸)等。如雅塔档细罕禾(四平汤)即是调平四塔方,功能是调平四塔,补土健胃,通气活血,清火解毒,补水润肤。主治四塔不调所致胃脘胀痛,贫血气少。面黄肌瘦,肢体酸痛,月经失调。崩中漏下,二便不调。雅叫哈顿(五宝药散)也用于四塔失调,感受风寒、热之邪。风塔、火塔过盛,上盘壅塞不通,气道不畅。热积不散。上扰咽喉病症。临证时应根据需要选择。调平“四塔、五蕴”的方剂有雅西里勐腊嘎罕(解毒养颜丸)等。
2分塔辨治
分塔论治是傣医最富有特色的论治方法。它是在充分辨明四塔中何塔失调的基础上实施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傣医理论中专分四塔药、四塔方治四塔病。傣医的四塔方分治方分别是:调雅塔拢(风塔方)。是用以调节“塔拢”不足或偏盛,壅塞,上逆而立的一类方药。调雅塔菲(火塔方)是用以调节火不足或有余的一类方药。调雅塔喃(水塔方)是用以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之功能,不足的补之。过盛的利之的一类方药。调雅塔铃(土塔方),是用于调节土塔过盛或不足的一类方药。应注意的是病理状态下风、水、火、土四塔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以四塔的偏盛偏衰并非独立存在,通常是分主次的并存,故治疗时应既分塔论治,又兼顾其它塔。
3调平寒热
由于自然界致病因素的寒热属性不同,导致机体内四塔(风、水、火、土)的偏盛、偏衰不同,因而疾病性质也有寒热之分。具体表现为感受寒邪则病证多寒,感受热邪则病证多热,体内风火过盛则热、水(血)不足多热;火不足多寒、水过盛多寒等。因为寒热病变在傣医临床是一种常见6cg病理变化,因而调平寒热也成为傣医的主要治则之一。具体实施为寒凉病用温热药、或温热治法治之,温热病用寒凉药、或寒凉治法治之,寒热夹杂则寒热药、或寒热治法并用
3.1寒凉病用温热药、或温热治法治之。如:偏头痛所致的单侧或两侧头部冷痛难忍,遇寒冷刺激可诱发或加剧。得温痛减。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困乏无力、精神不振、头重眩晕、肩背酸痛、饮食不佳、口淡乏味、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厚腻、脉行慢而无力。辨证为上盘火塔不足,水寒血冷。治以补火祛寒,通血止痛。用贺接嘎(罕盖头痛汤),方中通血香、香茅草根二药性温热,气香。入风、土、水塔,温热可补火散寒水,气香能行能散,而有较强的消散寒湿,除风通血脉,行气止疼痛作用。
3.2温热病用寒凉药、或寒凉治法治之。如:见皮肤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滋流黄水,瘙痒难耐;或皮肤上脓疱密集、周围有红晕、疱浆色黄、破溃后糜烂、鲜红,流出黄色粘稠脓水;或局部红肿疼痛,化脓或不化脓,伴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辨为体内火风塔偏盛所致急、慢性湿疹。黄水疮,或各种疔疮脓肿。治以清火解毒。收敛消疮。用劳雅打麻想(疮毒疔)。方中白花树皮、千张树皮、大叶羊蹄甲,性凉,味涩,入风、水塔。清火解毒,收敛消疮,敛疮止痒。
3.3寒热夹杂则寒热药、或寒热治法并用。由于临床上常见寒热并存的病、证、症。因此必须寒热并投,以寒治热.以热除寒,才不至于损伤人体四塔。如:咽喉红肿疼痛、又见胃脘冷痛,恶心呕吐。口吐清水时。是为热壅上盘咽喉,中盘脾胃火不足之寒热夹杂证。治宜清泻上盘火热,补中盘之火而止痛。
傣医调平寒热还有另一种含义,是指在配伍用药中寒热并用,调平方剂中药物的过寒过热,以制约药物的不良作用。临床配伍有以寒制热、以热制寒两种
以寒制热者,如应用历史长达二千余年的传统傣族经方雅朋勒(版纳胃泰),是傣医专治胃病的良药,由毫命(姜黄)、补累(黄姜),小姜、水菖蒲、山乌龟等10余味药物组成,方中多为姜科性热之药,而山乌龟味苦性凉,以其苦寒之性抑制其它药物,以防过热过燥。
以热制寒者。如风邪侵袭耳部,见耳疼痛。不能入睡.心烦不安,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而热。辨为热风为患。故方药投寒凉清热药哈麻烘亮(红蓖麻根)、哈麻西嘎(大叶木鳖子根)、喃埋丁别(灯台树皮),同时加胡椒、小姜以制前药寒凉之性,寒温并用,以调平“四塔”,除风为治。
4未病先解、先解后治
“雅解”理论和“雅解”(解药)是傣族医学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鲜明傣医特色的治则。傣医解药因其独特的治疗作用、用药理论、用药方法及系列方剂而在傣医药学中独树一帜,在全国统编傣医教材<傣药学><傣医方剂学>中已列为专章讨论。
傣医的“雅解”理论和“雅解”(解药)的主要内容是未病先解和先解后治。
4.1未病先解,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给予“雅解”(解药)进行预防,防止疾病发生的治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思想。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非常重视。傣医“雅解”理论认为,在生活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均可导致“四塔五蕴”的失衡和生理功能失常,四塔不合而产生各种微量的毒素,正常情况下体内四塔平衡,可以不断地排出少量毒素,但是如果机体的排毒功能下降,或是体内的各种毒素蓄积太多、太快,超出了机体的排毒能力,体内的各种毒素蓄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导致疾病。因此。傣医提倡平时就应服用“雅解”(解药)解除人体产生的各种毒素。随时保持体内“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功能的平衡和协调,从而防止或减少发病。如傣医提倡平时就坚持服用“百解片”解毒。另外傣族人民每年都不定期的服用各种解毒的药防病保健。
4.2先解后治。先解后治的意义有两方面。①是人体患病后应先服用“雅解”(解药),以解除导致人体发病的各种因素,再给治疗用药。⑦是对患病日久.久治不愈者。应先服用“雅解”(解药)以解除前面用药不当或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理顺人体的气血,然后再论治用药,以利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如:治妇女产后风湿病,风心病,贫血,胃病,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带下病。症见产后形瘦体弱,面色苍白。心慌心悸,心胸闷痛,饮食不佳,肢体关节肿痛,胃痛胃胀,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者。应先解后治,先给雅解匹勒(妇安解毒丸)除风解毒。通血止痛。待毒素解除后再投治疗方药。临床傣医传下来的各种解药、或解药方剂达百种之多。这些解药、或解药方剂各有其针对的病证。综合起来看解药、或解药方剂具有解除毒性动物叮咬中毒或普通动物造成的伤害;解除跌打损伤、兵器外伤所致伤害;解除食物毒性及因饮食不节(洁),误食禁忌(当忌不忌口)的各种不良反应;解除药物毒性;解除黄疽病伤害;解除各种风毒邪气;解除蛊毒;解除妇女月子病所伤病邪;解除失治误治而发生的各种不良反应;解除水火烫伤而致毒性反应;综合性解毒等作用。所以临床使用时,要先考虑欲解毒素及预防和治疗目的,从而选用适当的解药方剂,方能获得理想疗效。如预防疾病、或解
各种食物,药物毒和热毒用雅解沙把(百解胶囊)、解食用菌中毒则用解比黑(解菌毒)、解酒毒用葛兰解酒汤、解烟毒用喃晚解烟汤等。
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傣医们摸索总结了许多单、验、秘解药方,剂型有:水煎剂、水磨剂、散剂、片剂、丸、水浸剂等。
5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
急缓分治或急缓同治也是傣医的治疗法则之一,是临床的应变治疗原则,对临床治疗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在临床分清病情的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
5.1急缓分治。急缓分治,是指临床应分清同一病人复杂病变的急病(证、症)、缓病(证、症),先治
急证。后治缓证的治法。一般急病(证、症)是指可导致四塔衰败。危及生命的病(证、症)。缓病(证、症)是指暂时无四塔衰败之虞,暂不危及生命的病(证、症)。如傣医治疗妇女产后腹泻,或久泻不止,或时止时泻,或时见暴注下泻,呈水性便,腹部有下坠感者,辨证为气火不足。此时是腹泻较急,如若腹泻不止。则更损气火而有气火衰败之险。故治疗不宜立即补气助火,而是先以固涩止泻以治其急,投以番石榴叶嫩尖。极涩,单方即可止泻及(麻摆喃(没食子)磨于药汤中内服。待腹泻止后,再投补火益气之方以治其气火不足之缓。这与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相似。
5.2急缓同治。急缓同治足指当急证与缓证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可能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时,必须同时治急治缓的治法。
如产后便血,屡治不效,色紫黑。形体瘦弱,精神欠佳,少气懒言。辨为体内“四塔五蕴”失调,风(气)不足.血无所依,久之瘀血内阻.气血不循常道,故而下血不止。此时宜既治急证止血,又顾缓证补四塔。临证用方为宾亮(桐根)、哈麻烘亮(红蓖麻根)、打麻(干槟榔果)活血止血收涩治急证。同时服用“雅叫哈顿散”以治缓证。
急缓分治也表现在用药时间及用药次数方面。如以雅勒已(增补药方)治疗贫血、肝炎,病情重危时,口服方一10粒,间隔30分钟后,口服方二1丸,再间隔30分钟后,口服方三3粒。病情一般时,早上口服方一10粒,中午口服方二1丸。晚上口服方三1粒。
6补抑并用
抑:有抑制、制约、削弱、消除、排除之意。补抑并用是指当机体四塔失调致病后。不足或过盛两种病理变化同时存在。而同时使用补不足、抑过盛的治法。临床常见四塔不足或过盛的病理变化有:火不足则水寒、水盛;风(气)不足。水液乱行;风不足则土壅塞;风火过盛则水(血)少,甚至水(血)干涸;水不足则水对风塔的吸引、粘结、聚合力减弱。风塔无所载,将流散无所归,而升散动扰太过。甚至离逸亡失;水不足不能调平体内水与火相济相制的功能活动。则水不制火,火塔炽盛。临床对火不足则水寒、水盛。治宜补火温水、利水;风(气)不足,水液乱行,治宜补风(气)行水;风不足则土壅塞,治宜补风(气)疏土;风火过盛则水(血)少,甚至水(血)干涸,治宜除风补水(血);水不足则水对风塔的吸引、粘结、聚合力减弱,风塔无所载,将流散无所归。而升散动扰太过,甚至离逸亡失,治宜补水摄风(气);水不足不能调平体内水与火相济相制的功能活动,则水不制火,火塔炽盛,治宜补水清火等。
如妇女产后体虚消瘦,面色恍白,少气懒言等。傣医认为产后体弱者为“四塔”功能不足,风(气)血两虚,同时产后体内毒邪内盛,故而病多体弱。治宜补风(气)血,调 “四塔”。解毒邪。用内帕嘎(苦菜籽)、内帕办(芜荽籽)、内帕白(萝卜籽)补益滋润机体而养颜,白水牛角排毒。以达补益、泻毒目的。又如水肿病多为火弱水盛,水溢肌肤所致,治宜补火、行水、利水。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指在某些疾病治疗中宜动静结合。如傣医治疗骨折不论是新伤还是老伤.治疗时首先用温热水反复浇洗局部,然后按摩。温热水浇洗及按摩,目的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是为“动”;正骨接骨后,包药以消炎、止痛、消肿,夹板固定是为“静”,一周以后,再重新打开,重复以前的动、静治疗过程,通过动静结合的治疗骨折的愈合得以加快。二是指在某些方剂的药物配伍中应注意动静结合,使其动而不过,不伤四塔;静而不凝、不滞,能够发挥最佳治疗效果。如安神促进睡眠的方剂“雅拉”组成中有水菖蒲和山乌龟,其中水菖蒲性热主动,山乌
龟性凉主静,二者相配,可使本方安神镇静而不过,睡眠醒后轻松自如,而不肢软头昏乏力。
8通利三盘 “三盘学说”是已故傣族名医波温囡根据行医3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创立的以辨识疾病的所属部位为主的辨炳方法。“三盘学说”对人体的常态、病态、治病用药按人体部位所属进行了划分。认为人体共分上、中、下三盘卜盘为心、肺、上肢、头;中盘为肝、胆、脾、胃、胰腺及部分肠腔;下盘为肾、膀胱、大小肠、子宫、下肢等。“三盘学说”认为外因或内因导致人体三盘功能失调。所属脏器的损伤而致病。所以提倡“治病先通三盘”,“利水道而排毒”的治则和治法。目的是疏通三盘,通利水道,使毒邪从三盘而解。“三盘一通,百病易治,毒邪易排,若三盘受阻,百病难治。”波温囡创立了专门的”通利三盘方”,由埋么散南、灰灰叶、野芦谷等组成。凡来诊者均先要服用通利三盘方,当三盘通开后再对症投以其他药。这一理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利三盘的方法有发汗透邪、利尿排毒、呕吐排毒、泻下排毒等。具休为如是外来病毒邪气导致上盘病变时。多用发汗和呕吐的通利方法,祛邪外出;如是外来病毒邪气导致中盘病变时,多用呕吐和泻下的通利方法,祛邪外出;如是外来病毒邪气导致下盘病变时,多用利尿和泻下的通利方法,祛邪外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