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傣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族 > 民族概况 > 正文
  • 森林保护观念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1-04 11:30:39
  • 核心提示: 远古时期,傣族先民以森林中的野果、树木的尖叶、花朵、嫩茎或茎心充饥果腹,以狩猎的方式从森林中获取肉食。他们从采集和狩猎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没有森林,便没有野果、野菜,更没有走兽飞禽,人的生息繁衍与森林休戚相关。

     远古时期,傣族先民以森林中的野果、树木的尖叶、花朵、嫩茎或茎心充饥果腹,以狩猎的方式从森林中获取肉食。他们从采集和狩猎的实践中,已经意识到没有森林,便没有野果、野菜,更没有走兽飞禽,人的生息繁衍与森林休戚相关。所以,在傣族人民中就有“森林是父亲,大地是母亲”、“万物土中长,森林育万物”的谚语,说明了傣族人民对森林的重要性有了朴素的认识,把森林和大地作为“母亲”来崇拜,在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保护森林的观念。傣族民间流传的“保住山上常青树,沟底清水年年流”、“山上林茂,坝子水富”、“保住竜山风水林,美境常在水常清”等谚语,就是傣族护林观念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贝叶文化的生态观是通过宗教意识出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因为披着鬼神观念的外衣,显得严肃和威严。

        傣族既信仰佛教,又信仰原始宗教。他们信仰的主要神灵都是部落神“色勐”和村社神“色曼”。各地的“色勐”、“色曼”都有一片作为安息地的林地,这片林地统称为“竜林”。部落神的安息地叫做“勐竜林”。分布在傣族聚居的平坝边沿或平坝间的高土丘上。村社神的安息地叫做“寨竜林”,分布在傣族村寨附近。据有关专家调查,西双版纳的“竜林”,约有600余处,面积不少于10万公顷。这些“竜林”实际上成了风水林和水源林。

       “竜林”的形成有很多传说,各地的“竜林”至少都有一至二个有关部落首领亡灵栖息的典故。有的传说令人毛骨悚然。如勐海坝的“勐竜林”,据说是部落首领召香海的血变成的。“竜林”因为有了神的安息,坟山成了神山,树林成了“神林”。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它们是那么的令人崇敬,又那么令人畏惧。傣语认为,这些神灵都是部落和村寨的保护神,一旦触犯了它,非病即死,部落和村寨也要被牵连而受到严厉的惩罚,甚至遭受灭顶之灾。真的安息地成了令人敬畏的禁地,“竜林”里的树木、花草、禽兽也因此成为“神物”。任何人不得进入采集和狩猎,睡违反了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人们不仅不敢采伐林内的竹木,就是熟得落在地上的野果也无人捡食,连落地的枯枝也不敢用作柴禾。因此树木得到保护、蓄养,动物不会受到人的猎杀,“竜林”成为傣族的自然保护区。

       “竜林”的形成和受到严格的保护,表面上看是原始宗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实质上是傣族纯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形成的大片“竜林”,有力地保护了森林、野生动物、物种,涵养了水源,调节了气候,美化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傣族先民凭着对森林重要性的初浅认识,用自己意识中的“神约束了对水源林、风水林的破坏行为,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充当了‘森林卫士’,保护了西双版纳完整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