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家中人死了,首先是报丧。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在本村寨报丧,只要站在自家竹楼阳台大叫:“我家×××去世了!”邻居闻讯后会互相转告,立即赶来帮忙。到亲戚家报丧,要先把米撒在亲戚家楼梯上,站在楼下报告噩耗。到外村寨报丧只能站在村寨外,托行人报信寨子。
家中人要把死者靠在中柱上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还要剃光头发,用一段生白布裹身,将死者的双手放在胸前,将五对蜡条置于手掌下。之后,再用另一段白布将全身包裹起来,以竹芭或棺木装殓。接着请寺庙的僧侣为死者诵经超度,亲属哭丧。哭丧有固定的哭丧调,内容由哭丧的人即席发挥,多为追忆死者生前的功德,表达哀伤和思念之情。歌调哀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接下来是选择出殡的吉日和选择坟地。坟地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到规定的坟山用抛鸡蛋的方法确定,用柴禾搭起两米多高的火葬台。火葬前,死者家属还必须“关魂”,傣语称“康欢”。“关魂”就是把家人的帽子、头巾装入捕鱼的网兜内,拿到屋子里罩住,表示关住活人的灵魂,不让死者带走。出殡那天,要把竹楼清扫一遍。搬开火塘上的铁三脚架,将火灰清扫干净。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来,或火化丢进江河让水冲走。同时还要用一只砂锅、一个布袋,装上谷物种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灵魂到阴间去播种。
出殡时,僧侣和尚走在前头,为死者引路,亲友及寨里的人排成长队跟在尸棺后面。提砂锅、布袋的人到达葬地后,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铁三脚架,重新点燃塘火。送葬队伍要敲锣打鼓,鸣放火枪,以示隆重。到达坟地后,大多数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数十名壮年男子负责火化遗体和挖坑掩埋。送葬结束后,由僧侣诵一部《芒嘎拉》经文,送家神家鬼。至此,丧事才算办完。
有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若热恋的男女青年中一方死去,送葬途中,抬棺人要在路旁选择一株树,将尸棺在树上撞几下,并祷告:“这就是你心爱的人了,你带上一起去吧!”以免死者的灵魂纠缠生前恋人。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还要举行一个断绝夫妻关系的仪式:生者取来一条栓有槟榔的白线和一对蜡条,自己握住线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或抬尸板上,一位长者将白线从中间割断,表示断绝了夫妻关系,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再嫁。
傣族在历史上出现过土葬和水葬的丧葬习俗。佛教传入后,傣族上层社会和德高望重的人开始施行火葬,并逐步在民间流行,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沿袭下来。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可以在火光中得到新生,顺利地到达极乐世界。傣族的墓地分为僧侣墓地、头人墓地、百姓墓地、“坝消先批”四种。“坝消先批”,专门埋葬被野兽咬死、枪打死、刀砍死、水淹死、雷击死等非正常死亡的人。每种墓地又分为成人墓地和儿童墓地。所以,孕妇亡故时尸体必须剖腹分葬。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