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纸 西双版纳最早用于书写的纸是贝叶。从贝叶罗树上采下贝叶,压平风干,按一定规格裁剪,用沸水煮,晒干即成。使用时用铁簪刻写。还有一种叫“构树皮”的纸,傣语称“嘎拉沙”。加工方法是把树皮剥下来,刮掉表皮层,用白色韧皮纤维打浆,倒入摆在水池面上的纱网筐内,反复在水面上摇荡,使纤维浆均匀铺于网上,晒干以后撕下即成。这种纸既厚实又强韧,可供双面书写和制作油纸伞之用。
手工制陶 西双版纳傣族制陶历史悠久。制陶原料与黑色或灰白色陶泥与细沙配制。民间传统的制陶方法分为泥条盘筑成型和转轮盘塑法两种。陶器的烧制,一般采用覆草烧制法和泥壳盖草烧制法。傣家人烧制的陶器,除陶锅、陶盆、陶罐等器皿外,还有神龙、神象、神狮等吉祥物以及佛寺屋脊上作为装饰的孔雀、凤凰、莲花和火焰状的“咪挡”。
金银饰品加工 西双版纳傣族具有悠久的金银饰品与器皿的加工历史。在帕雅真时代,就能制造出具有较高工艺水平的金水瓮。金银饰品与器皿,由民间银匠、金匠用手工加工。各地土司司署均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管理金、银品加工生产。加工方法主要有熔、敲、铸、镂四种。产品有钗、簪花、耳塞、项圈、手镯、腰带、戒指、槟榔盒、烟草盒、装水的银葫芦、碗、盘等饰品、用具。
手工织锦 在唐宋时期西双版纳傣族便掌握了用木棉果内的絮纺线、织布的技术。明朝时期,西双版纳傣族已能用手工织出“丝幔帐”、“绒锦”作为供品进贡。傣族织锦用线是木质纺车纺出的棉线,用红、蓝靛叶及其用无数棉线制作“纹版”,最后才在简陋的木架式织机上按“纹版”式样安排色泽不同的经线、纬线织出色彩斑斓的傣锦来。傣锦上的动物,主要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动物龙、凤、麒麟、大象、孔雀。有些傣锦上还有人形、奇花异树和规则的几何图形。民间常见的傣锦,主要有床单、被面、门帘横头、挎包、裙锦,还有用于拜佛的长幅。
此外,傣族还用土法蒸馏提取樟脑粉,还懂得从硝土中炼出硝粉与泡炭(用去皮的盐酸果树烧制的炭)、硫磺舂制成黑色火药。在火药的使用上,傣族除用于打猎外,还制作一种叫“高升”的土火箭,用于节日和重大宗教活动。在制糖方面,傣族传统方法是以牛力牵引,用木榨取甘蔗汁,放入锅中熬成糊,入模具冷却。傣族制作的飞灯与今天的热气球原理相同,能在天上飞行,飞行时间最长达八十个小时。傣族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度量衡,以容量来计的有类似汉族斗、筒的“堵”、“播”,还有一种傣语称“约矮”的衡器,用来计算重量。傣族的重量为分、贴、荒、进、版,长度单位分别为克、索、瓦、噶委、约扎纳。所有计量单位除“约扎纳”外,都可以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换算。“约扎纳”的长度,据说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距离,到底是多长,众说纷纭。根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志》记载的“泐制”,4噶委等于1约扎纳(1约扎纳大约长20公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