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谷的民族之一,据专家考证,“稻”在商代称为“毫”,至今西双版纳仍然还保留着被称作“毫糯秕”、“毫棍干”的稻种。在西双版纳贝叶经中,关于叭桑目底带领先民开田种稻、田之母地之父教人种植蔬菜水果及“雀屎谷”的来源传说记述很多。可以肯定,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稻作历史悠久、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之一。
傣族居住在江河流域平坝地区,气候炎热,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远在一千多年前,傣族已广泛使用铁农具,并学会使用牛耕和象耕。象耕的方法不是用象来犁田耙地,而是驱象进田踩踏,即“象自蹈土,鸟自食萍,土蕨草尽,若耕田状,壤糜泥易,人随种之。”傣族还根据天文历法,掌握二十四节令来安排从育种到收割的各个生产环节。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傣族十分重视水利灌溉,从修沟打坝到用水,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严密的管理制度,并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在西双版纳的各级政权机构中,建有一套严密的管理系统。召片领议事庭“勒司廊”,总管全区水利事业。议事庭的内务大臣召龙帕萨兼管水利。各勐的召勐议事庭“勒贯”总管全勐水利。每条长渠都设正副水利监管理,召片领及召勐家臣“波朗”派往其领地督耕、催租的“陇达”也要负责管理水利灌溉。每个村寨又都设有“板闷曼”(水利员)一人。这样,从“勒司廊”的召龙帕萨到各村寨的“板闷曼”,形成了一个专管水利灌溉的垂直系统。
春耕前夕,各级水利官员都要检查水利设施,组织群众修沟挖渠。春耕开始,根据各寨占有水田的数量,计算出所需水量,沿沟渠安装特制的分水器分水。封建领主召片领议事庭将水利的管理写进了西双版纳傣族法规之中,对破坏水坝水渠,破坏水规,偷放水及其他妨碍水利灌溉的行为,制定了具体的处罚措施,将水利灌溉纳入法制轨道,依法治水。
重视水利建设体现了傣族崇尚粮食生产的农耕文化。傣族人民把传说中教会人们种田的叭桑目底一直奉为神灵,对“谷神”、“谷王”的祭祀习俗延续不衰。人们都非常尊敬有丰富稻作经验的老人,视老人为寨宝。稻作生产对傣族伦理道德及心理素质的形成影响极大,把是否有利于粮食生产作为一项标准来横量是非善恶,赞美勤劳,爱惜粮食,形成了一种“田地和耕牛比钓鱼贵重”的重农观念。同时,在长期的耕作中认识到有树有水有田才有粮,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生态保护意识。稻作是贝叶文化的土壤,使贝叶文化散发出稻谷的芬芳。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音乐舞蹈,无不让人感受到田园诗般的温馨与愉悦。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