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天文历法的起源相当古老,在民间故事传说中关于太阳、月亮、地球的关系的内容,反映了傣族先民对天体中恒星及地球自转、公转与月明、暗关系的初步认识。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就写到天神玛哈捧派神到大地上制定年月日。流传至今的《泼水节的故事》也与制定历法有关。傣族历法产生于古农业实践,它的进步和完善则是在内地汉族和印度文化影响下实现的。据考证,傣族先民在秦汉时就吸收了内地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和十二生肖纪时法。傣历中干支纪时法和汉族是一致的,即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而成为六十年一周期的纪年法,只是将汉历十二生肖中的猪改为象、牛改为麒麟(后又改为牛)。傣族不仅用十二生肖纪年,还用于纪月纪日,其运用范围比汉历更广。傣历还受印度历法的影响,如一年分冷季、热季、雨季三季,每月分上下两个半月,把“九曜”星体运行轨道划为十二宫。傣族在吸收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历法,使傣历法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运用也很娴熟,对日食、月食的推算、预见已经相当准确。
傣族的天文历法文献主要有《苏顶》、《历法星卜要略》。《苏顶》讲述天干、地支的推算方法和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罗睺、格德等所在位置的推算方法以及傣历新年的推算公式,是一本用傣文记载的编算年岁日子的典籍。《历法星卜要略》主要记载傣族推算新年元旦的方法和公式,同时记载傣族古代盛行的占卜方法,内容庞杂,语言古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