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傣族文字产生前,古代傣族谚语便以朴素、简短的口头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文字产生后,人们便把它们记录了下来。傣文古代典籍《松帕雪》、《甘哼罗》、《西林》就记载有据说文字产生以前所流传的谚语,如:“搭棚为防雨,挖井为解渴”、“一人打死鹿,全寨同分肉”、“求生存,不怕迁徒困”等。13~15世纪汇编的《布栓兰》和《西林》,收入了上万条谚语、俗话、谣谚、格言和训条。如:“单支箭射不死老虎,一根青藤栓不住大象”;“柱子比梁粗,国法比天大”;“落水的网不是草就是渣,君王的话不是金就是银”;等等。这些谚语、俗话、谣谚、格言和训条,知识性、生活性、哲理性都很强。
傣族谚语来源于生活,哲理深刻,形象生动。不少谚语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普通事物作比喻,将深奥的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如:“众人爱,可把你举到竹梢;众人弃,可把你摔落谷地”;“挑拨的话胜过赞美诗,腌酸的小泥鳅胜过烤鲸鱼”;“当你咽下蜂蜜时别说芒果酸,粗米做的粑粑也是糯米饭团”。赞扬清廉的头人说他是“在竹子上也供得稳”。批评贪婪的头人是“像一头老象走进竹林”;对做蠢事的人说是“挑水绕沙坝,徒劳而还”。希望亲戚往来,便说“亲戚三年不住来,成为外人,菜园三年不进,成为草地”。傣族谚语,不仅哲理性和趣味性强,而且含义深,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目前保存在西双版纳傣族谚语、俗语、格言的原傣文抄本共有3本,汇集了近25000余条谚语、俗语和格言。傣族人们把这些傣文谚语、俗语、格言统称为“甘波喊”。1992年,先后翻译成汉文出版的有关谚语的图书有两种:一是《傣族谚语(傣汉对照)》,一是《民族谚语集成﹒傣族谚语》,共收入傣族谚语约12000条,内容分历史时政、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道德伦理、事理、经济、自然等七个类别。
傣族谚语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发展丰富。傣族每一条谚语的产生,都凝结着傣族人民的智慧、才华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它是傣族人民智慧、才华和会社经验的结晶,也是贝叶文化的艺术精华,闪烁着耀眼的哲学之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