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傣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族 > 民族概况 > 正文
  • 古乐器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1-04 08:27:01
  • 核心提示:西双版纳傣族乐器,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三大类。

        西双版纳傣族乐器,有打击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三大类。

        打击乐器,主要有鼓、铓锣、镲、嘎拉萨、叮罢。鼓,傣语称为“光”,依大小、形状及用途的不同而分为“光皮里”、“光兵”、“光总”、“光妥”四种。“光皮里”又称“光龙”是鼓中最大的一种。“光皮里”和“光兵”平时都分别摆放在佛寺固定的专用支架上,只有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和关门节期间演奏。“光总”是一种由12只直径大小不同的鼓组成的鼓组,可演奏丰富多彩的鼓乐,过去仅供宣慰使司司署内的达官贵人欣赏娱乐。“光妥”有些地方称“光克”,底部呈喇叭状,形似象腿,又有象脚鼓之称。演奏时用酸蜂蜡或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音色效果,用右手指、掌或拳敲击鼓面,左手扶着鼓面边沿以指拍击鼓沿作配。此外,民间还有一种用蛇皮蒙面的小鼓,形状类似汉族的腰鼓,由妇女挂于腰际,用手敲击配舞演奏。

        铓锣,傣语称为“广”。铓锣有大铓锣、中铓锣、小铜锣和排铓诸种。大铓锣傣语称“广宰”,过去挂在宣慰使的寝宫之内,有紧急事务时,敲击召集文臣武将。中铓锣傣语称“广刮”,主要悬挂在土司的议事庭内,仅在开展节庆活动、宣慰使出巡以及各勐头人进入司署献礼等场合敲奏。民间用于演奏配乐的主要是傣语称为“板”的小铜锣及有五面和九面大小不等、音色、音域各异的排铓,敲击出不同的音与鼓、锣作配。小铜锣音色高亢。历史上往往用于出征之时敲击壮行。如今举行龙舟竞渡也敲击铜锣鼓劲。

        镲,傣语称为“相”,分大、中、小三种。大者叫钹,边薄而宽,镲一般较小,边沿厚实,音较钹清脆。钹与镲都是以形状一致,大小相等的两片金属,以互击而发声。

       “嘎拉萨”是用金属片组装的打击乐器,仅供宣慰使司司署使用,各勐土司前来晋见宣慰使或是有人入使司司署敬献礼物时敲击,借以渲染气氛。

       “叮罢”是一种供敲击娱乐的竹琴,用一段两端都有竹节的竹筒制成。这种竹琴,仅是民间自制自敲作自娱,一般不用与配乐伴奏。

         吹管乐器,主要有毖、甘洛、杜、怀尚、拐。毖,即傣笛,分为毖龙、毖囡两种。在章哈演唱时,多用于伴奏。伴奏时,可双笛合奏。甘洛,系双簧竹笛,仅用于僧侣在佛寺内吹奏,民间不用作演唱伴奏。杜,即牛角号,多用于牛角、野牛角制作。其声粗犷洪亮,音色单调,只“嘟、嘟、嘟”发声。古代出征时用以壮行,盖新房时吹奏召集人员,打猎时吹奏驱赶野兽。拐,也是牛角号的一种,其特点是吹奏口上安有铜质舌簧,音色柔和,吹出的声音为“哦……哦……”用于僧侣诵经结束时吹奏。怀尚,即海螺号,吹奏口安装有铜质舌簧,其声与拐和甘洛相似,供僧侣在每年赕经书诵经时,每诵完一部经书,便吹奏一次甘洛、拐和怀尚,吹奏时可敲铓锣伴奏。

        拉弦乐器仅有叮琴。叮琴多用牛角和椰子壳做琴筒,因此又有牛角琴之称。演奏出的声音多为滑音和倚音。叮琴是傣族青年心爱的乐器,在串姑娘时,用叮琴拉奏情歌向姑娘求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