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古老的传统音乐是贝叶文化中闪亮的一棵明珠,充满了大自然的神韵,它由民歌乐、歌舞乐、章哈乐三大类构成,一直流淌在傣族的生活中。
民歌生产歌傣语称“甘嘿尚”,主要在从事劳动生产时吟唱。这种歌音域不宽,节奏感强,歌词短小精悍,类似汉族的劳动号子。
欢喜调,傣语称“浪笙”。曲调欢快抒情,乐曲以“135”为主干,由五个音阶组成全曲,歌词以颂扬、赞美为主要内容。过去常用与赞美爱情、劳动,恭维封建领主。
叮琴伴奏曲,傣语称“甘哈赛叮”。这种歌曲没有固定的曲目,多为即兴创作即兴演唱,唱时以叮伴奏,一般有一段过门。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曲调委婉抒情,主要用于唱情歌。叮琴伴奏近似与章哈乐,但不像章哈乐有唱本。
山歌,傣语称“哈号腾”,有些地方又称其为“贯竹”(意为情歌)。这种歌调多在田头地角和茶园、森林内吟唱,既可用于谈情说爱,又可随意抒发感慨,是民歌中最生动活拨的一种。曲头一般有甩腔,曲尾有衬腔。民间传唱《采茶调》、《纺线歌》、《花朵情歌》都是山歌。
诉苦歌,傣语称“哈蒿多”,多由病魔缠身者或行乞者吟唱,音域较窄。这种歌曲较为少见,现在通过音乐工作着记录整理的仅有《讨饭歌》一首。
儿歌,傣语称“甘哈鲁玩”。这种歌曲调简单,音域不宽,节奏鲜明,具有朗诵与吟唱的特点,易学、易唱、易上口。演唱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儿童吟唱时往往边唱边做游戏。
歌舞乐,傣语叫做“甘凡”,是一种一边舞蹈一边演唱的歌,具有诗、歌、舞三位一体的古代原始艺术特征。歌词一般是三字一句,节奏鲜明。每唱完一段,众人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增加场面的热烈气氛。在演唱中常用象脚鼓、铓锣、镲等打击乐器伴奏。
章哈乐,傣族又称“甘排“,意为叙述故事的歌曲。所唱内容往往是古代的传说、故事、典故、叙事长诗。唱词中既有人物又有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令听者着迷。章哈乐有传唱抄本,主要由训练有素的章哈演唱。演唱时,用竹瑟伴奏。演唱形式有男女互答对唱和独唱。曲调终止音为羽音。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